【摘 要】苏六朋是清末广东地区具有影响力的一位画家,能工人物、山水、花鸟等画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人物画,不仅具有地域特色,而且极具个性特征,在广东美术史,即使在全国美术史上也是一位可圈可点的人物。但由于文献记载缺失,如此杰出的画家却一直无人关注,近几十年才有学者对其艺术成就进行挖掘、研究。

本文以苏六朋的人物画为切入点,将其人物画按题材不同分为市井百姓、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等三大类。结合典型画作,对其人物画的题材及艺术特色进行探讨研究,发现苏六朋不仅创新了新的绘画技法,同时也对传统绘画题材进行了开拓,作品富有时代精神。希望该研究成果有助于人们更多、更直观地了解这位在中国美术史上有些陌生的人物画大家。

【关键词】苏六朋人物画 题材 艺术特色 探讨 研究

清代中晚期是广东美术史上一段星光璀璨的时代,出现了汪后开、黎简、谢兰生、苏仁山等一批着名的画家。有些画家不仅对广东美术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全国美术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清嘉庆、道光年间的苏六朋就是其中的一位。他能工人物、山水、花鸟等画事,尤以人物画而着称。时人张维屏对其人物画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枕琴善画人物,大而盈丈,小而分寸,男女老少形神各肖,衣冠动作,笔笔生动,天生绝技,一时无两。”

苏六朋的人物画取材突破了传统成法的束缚,独辟蹊径,不像当时的文人士大夫阶层多描绘才子佳人、闲云野鹤,他是从社会百态中获取题材,更多着眼于描绘社会日常生活的各种阶层的平民生活、市井风俗,以及市民喜爱的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等题材,开创了反映岭南世俗生活,带有讽刺性、警世性风俗人物画的新领域。他的这些具有漫画性质的文人讽时画入目三分,带有谐趣,被认为是中国漫画之始,是近代漫画的雏形。

一、苏六朋生平

苏六朋,广东顺德人,字枕琴,经常使用怎道人、南水渔人、逍遥道士等别号。

关于苏六朋的生卒年,由于史料记载的缺失,故历来并无明确说法。目前学界比较认同的是香港学者李国荣先生的观点。李国荣经过考证,认为苏六朋生年当在公元1791年即乾隆五十六年,依据是其在苏六朋的一幅《中秋赏月图》的自题诗中的发现。题诗中有一句为“老夫老及六十年,更向中秋赊四十”,可知苏氏时年当为60岁,而年款则署“庚戌”(1850),据此可推出苏六朋的生年应是1791年。

苏氏的卒年是根据现存的一幅苏六朋的自画像上的罗惇衍题识推断的。时人罗惇衍题称“枕琴先生遗像”,就是说在题识之前苏六朋就已经去世,题识年款为同治元年壬戌四月八日,(即公元1862年4月8日)。目前所见苏六朋存世画作最晚的是广州美术馆收藏的署有年款“咸丰十一年三月”(1861年3月)的《对弈图》。由以上可断定苏六朋的谢世时间在1861年3月以后、1862年4月8日以前这个时间段内。

苏六朋自幼受父亲苏奕舒的熏陶,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父以行医为生,亦善书画,与广州漱珠岗纯阳观道士李明澈是画友,时常在纯阳观的松枝馆作画,苏六朋有时也会跟随父亲一同前往。苏六鹏从小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也钟爱绘画。但据史料记载他正式拜师学艺是在他少年时代,拜罗浮山宝积寺的德堃和尚为师。德堃和尚,字载山,别署罗浮山人、罗浮画禅。原籍江西,后于嘉庆年间来到广东顺德,居住在罗浮山的宝积寺。德堃和尚的人物画尤精,远近闻名,他的悉心指导、言传身教,对苏六朋的艺术生涯产生了重大影响。因罗浮山的这段学艺经历,苏六朋对罗浮山产生了很深厚的感情,我们从他现存的画作中可以看出他流露的罗浮情节,“罗浮樵子、罗浮道人、浮山樵者、浮山阿朋”等和罗浮山有关的一些别号经常出现在他的署款或钤印中。

在罗浮山学艺数年,苏六朋已成长为壮年,于是决定离开罗浮山来到当时较繁华的广州城隍庙处卖画。城隍庙周围人气旺盛,商贾、小贩等各阶层市民聚集于此,是广州市井生活的一个缩影。摆摊卖画生涯不单让苏六朋收获到了赖以生计的银两,也同时收获到了其他画师在山野临泉以及书斋中无法体验到的对于苍生的同情和对于布衣黎民的眷注。苏六朋通过卖画,有了一些积蓄,就开办了第一间集“卖画、授徒、雅集”等于一体的“枕琴轩”画室。

50岁以后,苏六朋凭借自己的绘画技能与广州的文人士大夫多有交流,经常去参加这些文人组织的聚会。汪兆镛在其《岭南画徵略》就有记载:“道光年间张维屏、黄培英请人修禊,多属苏六朋绘画。”由此可见,此时苏六朋的绘画艺术已经融入主流,得到了文人界的认可。苏六朋晚年于广州逝世。

二、苏六朋的人物画

苏六朋城隍庙多年的卖画经历给予了他不少创作题材,他的画中常常出现寻常百姓、小商贩、说书人、杂耍艺人,还有形形色色的盲人、丑陋的吸毒者等,对市民喜爱的历史人物及传说故事中的人物也有描绘。

(一)“市井平民”题材

苏六朋人物画的市井平民题材又可以分为描写普通平民生活、讥讽时事和警醒世人三种。

1.描绘平民生活题材

苏六朋描绘了许多内容丰富的“市井生活”题材的人物画,有山市、杂耍、嬉闹、乐舞杂技、车骑出行等,其中山市图就有几十件之多。其中的一幅代表作《山市图》(图1)为广东省博物馆所收藏,绢本,设色,纵26厘米、横29厘米。该图描绘的是山里人家之间定期举行的临时集市贸易。从画面上可以看出市集上比较繁忙:有叫卖者;有正在摊前交易者;有拄着拐杖步履蹒跚的老者;有坐在树下休憩者;有在一起闲谈家常者;有挑着货担过桥者;有牵着牲口叫卖者等等。《山市图》是时人市井生活的真实写照,它再现了当时平民百姓生活的一个缩影,从文献资料角度讲,是解读当时民风民俗的珍贵图像资料。

从绘画技法上看,《山市图》整幅作品富有层次感,运笔率意、笔画劲道、造型简洁,虽寥寥数笔,但人物画得很是逼真生动。憨、诈、喜、怒、惊、疑……各种表情、动作丝丝入扣,人物的个性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市井平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被真实的描绘出来。

2.讥讽时事题材

苏六朋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社会现象深怀不满,因此他用画笔抒发内心的感受,创作了不少暗含深刻寓意的谐趣画。广东省博物馆所藏苏六朋《群盲评古图》(图2)是这类题材的典型代表作,纸本,纵41.6厘米,横168.5厘米。图中刻画了十一位盲人正一本正经地鉴定古代文物,图左两位盲人靠在一起鉴定古瓷瓶,一位鉴定青铜盘。图中央描绘了一位盲人腋下夹着一幅古画,另外四位盲人正将一幅大的古画撑开,煞有介事的进行鉴赏。最右侧的三位盲人,有两位正俯身鉴定青铜鼎,另一位肩上扛着一捆卷轴书画用拐杖探路向画中央走去。每一位盲人刻画的仿佛眼睛都是“雪亮”的,都是鉴定专家。

苏六朋画这些盲人,并不是在嘲笑他们的眼疾缺陷,而是想借盲者来暗讽当时不懂装懂的有钱、有权却俗气十足的洋商大贾。这些人中玩古玩者甚众,附庸风雅,不惜重金买一些假古董,所以苏六朋要以盲人评古来讥讽他们,为这些人画了一幅形象生动的“谐趣画”。这类作品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属同类题材的还有讽刺金钱面前众生丑态的《通宝图》、讽刺自古文人相轻的《群盲聚斗图》等。

在艺术形式上我们可以看出苏六朋的风俗人物画在遵从传统法则的基础上,参以己意,极具个性特征,作品在保证艺术性的基础上参以诙谐性,非常具有现代漫画的幽默性,可以说这种是现代漫画的滥觞。

画中所绘人物特点是身形都比较瘦小,造型精炼,有些盲人的五官稍加笔墨点之,有的甚至眉鼻都加以省略,但表现的神情却一点都不逊色,盲人谨小慎微、一丝不苟的神态活灵活现地呈现了出来,极其逼真生动。

3.警醒世人题材

苏六朋亲身经历了鸦片战争事件,这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他创作了与“鸦片”题材有关的一系列作品。令人警醒的人物画作品《戒烟图》采用的是现实主义手法,一共12幅,其中有一副画绘有一位吸毒者,衣衫破烂、骨瘦嶙峋、眼窝凹陷、颧骨凸出,萎靡不振地瘫坐在木板床上,家里再无其他陈设,妻儿哀声哉道、哭哭泣泣,呈现出穷困潦倒的凄惨景象。作品上题有一首打油诗:“苦口难开,追悔莫及。稚子啼饥,室人饮泣。”画意体现出鸦片对人们深深的毒害,苏六朋想借此图唤醒世人,可见其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这组“警醒世人”的人物画在艺术上的成就也是值得参考的,在布局方面,作者用画面中的人物来直接突出主题,其他与主题无关的配景均被忽略,留白居多,呈现出简单率意的个性风格。在人物造型方面,略有强调夸张,同现代“漫画”相比,他更注重人物造型的艺术欣赏。这类题材源于生活,但经过作者的加工之后,比现实更集中,更能令人印象深刻。

(二)“历史人物”题材

历史人物也是苏六朋喜爱的绘画题材,而他所画的历史人物由于大多来自经典史籍或典故,因此还发挥着社会文化功能,尤其是发挥着道德教育功能,如《汉初三杰》《唐十八学士图》《西山采薇图》《东山报捷》等作品。苏六朋在创作这些历史人物绘画的过程中,在人物的塑造以及画面的构思上有着相当大的主动性,因此也使其塑造的人物形象有着不一样的艺术特色,下面以《苏武牧羊图》为例对苏六朋的历史人物画题材的特点进行探讨。

苏武,西汉人。汉武帝派他出使匈奴,匈奴的单于将他扣留,并想尽一切办法逼迫苏武投降,但是苏武坚守民族气节,毫无动摇。单于知道他是个人才,没有杀害他,把他发配到荒无人烟的北海放牧公羊,苏武在这里苦等了19年,忠贞不屈,终于等到了汉朝的史官来接他回汉。

“苏武牧羊”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苏武也曾被历史上许多画家反复讴歌,因此以苏武牧羊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在整个中国绘画史上也较多见。从传世作品的数量上看,苏六朋所绘作品最多,有10余件。广东省博物馆所藏苏六朋《苏武牧羊图》(图3)(纸本,设色,纵178厘米,横96厘米)。图中所画苏武手持象征其刚正不阿精神的汉节,面带微笑,身旁有两位穿着汉服的人,显然是来接苏武回汉的。从苏武的表情上可以看出他在西域苦等了19年,终于盼到大汉使者,可以回到日思夜想的故国的喜悦心情,整幅画充满了祥和宁静的气氛。其师德堃和尚也画了同样题材的《苏武牧羊图》(图4),两幅画从技法及绘画风格上看都有相似点,更加印证了苏六朋早期是跟随德堃和尚学画的事实。

从大体上讲,苏六朋绘制的历史人物,从面相及服饰上看,与常人并无太大殊异,应是以现实人物为基础的,故少了一份古意,从而使这些历史人物看上去并不太陌生,拉近了与观者的距离。

从技法上看,苏六朋用笔不拘泥于精勾细描,而是信笔抒写,衣褶草书入笔,或急或徐、或浓或淡、或曲或直,尽变化之能事。人物脸部多用淡彩晕染,毫无过多修饰,但人物的“精、气、神”却毕现,这便是熟悉人物画技法的苏六朋的高超之处。

(三)“民间传说”题材

苏六朋还常常以民间传说、神仙故事等作为题材,比如《二仙图》《三星高照图》《麻姑献寿图》《和合二仙图》《罗浮仙人赊酒图》《罗浮仙迹图》等。广东省博物馆所藏其《二仙图》(图5),纸本,纵145厘米,横76.3厘米。二位闲人着宽服大袍,神态高雅,气度雍容。白衣仙人长眉、胡须均已发白,一手提着花篮,一手握着手杖,手杖顶端用丝带系一葫芦,丝带随风飘动。青衣仙人则一手拿着浮沉,一手轻捋胡须,腋下夹着一顶圆帽子。二人仙气十足。

仙人衣冠着色简洁、线条婉转酣畅,如行云流水,清净脱俗,仙人高洁超脱的气质特点被苏六朋巧妙地勾画出来。

苏六朋人物画除以上题材外对佛道人物、侍女等亦有绘制,但数量极少。

三、艺术风格成因

苏六朋人物画绘画风格的产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两点是不能忽视的,首先与他的平民身份有直接的关系。苏六朋一生未考取过功名,而是以在城隍庙卖画、开画馆授徒为生,周围所接触的人物有官僚、商贾、手工业者、盲人、吸毒者等形形色色的市民,他所关注的焦点也就集中在这些人身上,所以市井生活给苏六朋提供了鲜活的创作题材。

其次是与其所处地理位置与当时的文化背景是息息相关的。广东地处我国大陆的南端,属沿海城市,海路交通发达。清乾隆二十二年宣布广州成为全国唯一的通商口岸后,到达广州的外国商船更多,大批的欧美商船不仅带来了贸易品,也开来了西方的文化,广东率先接触到西方油画、水彩画、素描等西洋画美学思想,从而对广东本土文化产生了冲击,使广东文化艺术更加多元化、表现手法及艺术元素更加丰富化,广州成为一座风气开放、中西合璧、市井气十足的城市,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对苏六朋的绘画风格直接或间接地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结语

纵观苏六朋的一生,虽然未获取过功名,但由于其能诗善画,技艺一流,因此也逐渐融入进了广州文人圈子,并获得了极高的赞誉。通过苏六朋的绘画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其不仅创新了新的绘画技法,同时也对传统绘画题材进行了开拓,不仅有着浓郁的市井气息,更富有当时的时代精神。

参考文献:

[1]清.张维屏.艺谈录[M].清刻本,卷下.

[2]李国荣.香港:美术家[J].苏六朋,1979(7).

[3]朱万章.苏六朋[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

[4]朱万章.六朋画事[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吴振红 广东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