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惜时 谷茂金 杨陈

主旋律影像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涵括电视剧、电影、动画片、纪录片和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在社会具有举足轻重之地位。当代影像市场呈现出竞争激烈的态势,主旋律影像发展也面临重大挑战,其凭借自身专业特色优势创新出不同的逻辑范式与群像叙事。近年来,从《我的父亲母亲》这类经典怀旧文艺片,到《战狼》《长津湖》等系列构建爱国情怀的电影,无不在弘扬正义、传播正能量上作出贡献。

主旋律影像与课程思政的结合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之一。将主旋律影视作品引入课堂和课程体系,既可以丰富课程形式、增强课堂吸引力,也可以强化巩固教学成果、传递正能量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强化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爱国主义情怀。

一、主旋律影像赋能之课程思政优势

通过对主旋律影像镜头的再放大、故事情节的再还原、人物角色的再塑造,发挥影像故事感与情境感的特性,深化人民心中爱国情结,是当代改进更新德育模式的一个重要媒介。

主旋律影像拥有广泛拍摄题材,涉猎国家政策、社会热点、人文地理、历史发展等众多领域,影像类型的多元化,为知识传输与理论输出形式带来多样性。

传统影视作品易陷入单一化、套路化、模式化的拍摄陷阱,相比之下,主旋律影像下的教育环节连贯持久,经诸多风险因素打击后,仍然保持原有精神支柱。在特定类型电影中,其主人公角色属性自带剧情冲突作用,通过对人物刻画、叙事雕刻,观者可收获角色在不同阶层、某个历史瞬间的责任担当。此外,丰富的视听语言于观感有着独特的刺激点,进而打破理论化课程思政模式、带动课堂氛围。同时,主旋律影视作品衍生的表现形式与内容体量,既可以融入短时间高精度的“微”课、“短”课之中,又可以引进长周期高质量的日常教学当中。现当下高校多采用“线上+线下”的双课堂模式。课堂上,在时间充沛的情况下,选择观看中长篇主旋律影像;课后,为巩固预习学习内容,则充分利用碎片化课余时间和多元化播放渠道,在不同实践中体会主旋律影像所弘扬的文化向心力和思想正能量。

在思政教育中,学生往往面对的是抽象难解的思想观念,难以赋予它们形象化和实际化的“文字外壳”。主旋律影像运用自身动静结合的表达属性,将抽象的静态思政概念转化为具体生动、易于理解的动态文字语言。而影像范式内的视听语言则可以效仿抽丝剥茧的方式,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能量为精神内核,融入主旋律之中,像《我和我的祖国》那样融入一个个故事中,像《长津湖》系列那样融入血与火的战斗史诗中,像《中国机长》那样融入扣人心弦的营救行动中,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二、主旋律影像之课程思政实践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一文中提道:“为学须先立志。志既立,则学问可次第着力。立志不定,终不济事。”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受限于书面文字,重视正确思想观念对生活各方面的引导作用,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但目前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仍存在尚待改善的问题。

首先,在前期筹备中,任课老师对于课程思政与主旋律影像的融合形式没有深度挖掘,影像赋能课程思政的形式较为单一。基于对新媒体的不断探索,影像作品早已突破时空限制,移动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在主旋律话题蓬勃发展的同时,除去主旋律电影、电视剧这类长时间、慢反馈的影像作品,也派生出主旋律短视频、作品短视频二创等更加短小精悍的呈现方式。在课程中,主旋律影像发挥作用主要依托于老师的解读和指引,大篇幅、长时间的观影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指引能力相对较弱,甚至可能出现观感疲惫与审美疲劳。在后期整理中,大多数的主旋律影像作品仅在课堂上作为教育资源使用,而忽视填充高校学生碎片化的课余时间,未能施展主旋律作品耳濡目染育人功能的真实水平。

其次,在课程思政具体教学中,主旋律影片在课程设计中未能与时俱进,导致学生关注度与兴趣度下降。现阶段,战争、家庭、职场等主题内容不断“出圈”,有《长津湖》这类可歌可泣的故事,也有《平凡英雄》这类勠力同心的奇迹。与此同时,高校学生对于影片文本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从荡气回肠的宏大史诗到平淡真切的底层视角都是他们多观影的落脚点。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于主旋律影像的推陈出新与课程思政的不断探索并未处在同一“频道”,优秀的主旋律影像作品往往一年甚至几年才能被有效引进课堂,其影像文本的选择单一性、课堂内容的滞后性不利于课程思政的进一步发展。

主旋律影像赋能课程思政,是完善和丰富课程设计的重要方式,然而,高校学生正处在思维活跃、思维发散的时期,爱好想法复杂、多元化,这是主旋律影像融入课程思政面临的新要求。学生偏好的影像主题与教学方向不同,在实际课程思政实践中所达到的效果也不同,由此根据具体课程的学生反馈进行及时的影像作品调整,细化学生随堂反馈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与此同时,课程思政教育还处于发展初期,所以有关课程思政教育层面的考核与评价工作尚未生成健全的考核评价机制,而存在的问题普遍体现在机制所包含的要素和内容有待进一步丰富与拓展。学生反馈能为任课教师进行课程设计提供数据辅助,课后评估是切实提高课程思政水平的重要途径。大多数课程评价体系只是从综合角度出发,关注点聚焦在课前准备、课程丰富程度等,评述较为简单,未把考察课程思政水平纳入体系,对教师群体没有课程思政方面的综合评估反馈,不利于将课程思政水平的提高和效果在课堂上进一步展现。

三、主旋律影像与课程思政融合方向探索

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古板教学,要结合专业课程(影像传播)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自发性。

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很好地尊重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人翁”地位,不仅在营造教学氛围方面具有突出优势,更大程度为学生创造表达情感的空间。因此,评判主旋律影像与课程思政的融合程度,课堂互动是一项重要的判断标准。完善主旋律影像的应用场景,一方面可以依托于多媒体教室,将影像应用于合适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上;另一方面,将主旋律影像的实际应用细节化、具象化,体现在课后作业及第二课堂的学习中,多方面、多角度吸引学生浏览,利用碎片化时间,达到潜移默化的教学目的。做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结合,不局限在一时一点,而是放置在全过程教学中。在引入课程思政与推广的同时,也需注重提升教师自身教学素质。这要求学校在进行教师引进时,不受限于吸纳思想政治的专业课程教师,面试标准里面需补充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履历。关于教师行业课程思政水平的提升,则需从注意形成课程思政的建设意识、拔高思想理论的素养水平、加强立德树人的责任感等多个方面进行自我补充。

专职思政教师对于主旋律影像的应用领域更为宽泛,组织专职思政教师和思政课程教师的交流对教师群体的互通交流有无起到积极作用,高校教师进一步学习主旋律影像怎幺用、如何用等系列研究方向,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课程思政流于形式、丰富课堂成为空谈。同时,定期向教职工分享学习课程思政前沿精神和优秀案例,不断吸取新经验,把握新动态,将课程思政的水平和能力保持在常态化高点。在“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教学理念下,主旋律影像作品融入思政课堂。依托“OBE”教学理念,成果导向教育,将主旋律影视课程思政、学生实践与专业特色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以产出为导向,从而催生浓厚兴趣的产出。在主旋律影像学习过程中,设置相应的课程思政产出要求,避免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导课堂的说教式培养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既能提升大学生的素质能力,又能反作用于专业教育,使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

为进一步维护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成果,则应采取以下两种措施。

其一,完善制定主旋律和课程思政相融合的全流程反馈机制。首先,把握学生随堂的情绪反馈和注意力反馈,根据反馈及时调整主旋律影像运用实操的情况,如应用的时长、形式和内容,避免应用程式化和流程僵化,将主旋律影像作品灵活地融汇在课程中。其次,进一步丰富课后反馈评价机制。丰富评教的角度,细化评教的项目并且加以整理和分析,最大限度利用反馈渠道丰富课程思政实践。最后,细化教师反馈和交流机制。教师彼此探索主旋律影像在课程思政具体实践中的应用频率和使用方式,将学生的反馈和教师群体丰富的教学经验相结合,从而提升主旋律影像的应用能力,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水平。

其二,构建主旋律影像“数据库”。课程思政是对教育学问的一项普遍要求,面对不同学科门类和不同的学生群体,可以引入的主旋律影像类型也与之不同。主旋律影像包含的内容全面,意味着能融入的专业方向更多,也意味着能尽可能多地辐射到持有不同心态、处在学习生涯不同阶段的学生。构建主旋律影像数据库,从不同的年级出发,从不同的题材出发,从不同的时长出发,从不同的平台出发,把握高校学生偏好,为教师课程设计提供辅助支撑,用提高吸引力和增加兴趣点的方式助力课程思政。

总之,主旋律影像以其丰富文本蓝图囊括政治、历史、文学、法律等具体内容,是课程思政得以“新生”的重要载体和发展渠道;电影院、课堂、移动端等新兴平台有助于推动别具一格影像阵容的呈现,容量灵活调度有助于满足不同课程的目标和需求。目前主旋律影像在课程思政中的应用已取得“高速度进展、高质量发展”的喜人成果,但仍然需要教师挖掘其深层次价值。推动影像工作与课程思政的进一步契合,要求高校勇于开创新时代影像工作与课程业务的共同之处,于潜移默化之中强化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和立德树人的伟大目标。

(作者单位:南京传媒学院。本文系202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人工智能视角下的主旋律影片共情方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3SJYB0641)

参考文献:

[1]刘文良:《高校艺术类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困惑与化解路径》,《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22年第6期。

[2]郭丽萍:《“课程思政”背景下主旋律文化融入高校动画专业教学的策略研究》,《大学》,2021年第41期。

[3]李蓉:《媒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发挥:以主旋律影视作品为例》,《出版广角》,2021年第24期。

[4]河南工学院党委,河南工学院:《探索“三全育人”模式,聚力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河南教育(高校版)》,2019年第11期。

[5]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奋斗》,2020年第17期。

[6]崔强,徐生,张丽:《网络环境下高校课程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