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衫衫

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让教育界愈发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在小学阶段,德智体美劳五项素质的教育工作并重。体育教学作为教授学生健康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体力,培养其意志力的教育,本应凭借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受到学生的喜爱,如今却因为各种因素而导致的学生运动心理障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表现,采用心理疏导与教学优化双管齐下的方式引导学生克服运动心理障碍,获得全面发展。

一、运动心理障碍的产生原因

人类因为自身主观思想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参加体育活动时产生的心理不适应状态就是运动心理障碍,产生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生理因素。如今网络技术发达,电子产品广泛普及应用,许多学生靠看电视、玩电脑和手机等方式休闲娱乐,加上学校大多侧重文化课教育,举办的体育活动少,导致学生很少参加运动,体能较差,在体育课上跟不上训练进度,一旦强度较大,就会出现生理问题,所以学生厌恶和惧怕体育运动。其二,心理因素。绝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两个子女,在家中受到父母和祖辈的宠爱,没吃过苦,意志力较差,遇到有些困难的运动项目时不愿轻易尝试,尤其是胆子小、体质差的学生,会从心里认为自己做不好,这种消极的暗示会逐渐引起其对运动的抵触心理。其三,客观因素。学校不重视、场地不佳、器材老旧等因素也可能引发运动心理障碍。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克服运动心理障碍的方法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体育观念 学生产生运动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正确的体育观念,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是教师的首要任务,除了能让学生对体育有一个更加全面、科学的认识,还能改变一些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消极看法,帮助其消除运动心理障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改革教育模式,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特征和兴趣爱好设置具体课程,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引入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不再是被迫进行体育训练和重复参加枯燥的运动项目,调动其课堂积极性。另外,教师还要让学生认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通过播放教育片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经常运动对身体的好处。每次运动前必须先带学生热身,避免由于身体不适应而发生肌肉损伤,运动过程中灵活控制强度和时间,以不导致学生身体负荷为准,逐渐消除其运动心理障碍。

(二)在教学中融入心理教育疏导 教师在平时要多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多关注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相关的心理教育知识,帮助学生疏导心理问题。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讲解有关的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运动项目其实并不困难,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进步之处,如动作正确、速度加快等,多称赞和肯定学生,增强其自信心,让学生明白只要努力训练,就能完成预定目标。具体而言,教师可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几点。首先,结合学生性格特点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策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教育。其次,在体育运动中鼓励和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其顽强拼搏的精神,让学生逐渐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再畏惧或厌恶体育训练。最后,以小组协作的形式展开活动,合理分配各组成员,让积极的学生带动其他学生,让其在和谐相处中互相感染、增进友谊,促进教学。

(三)用多元化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备课环节中要综合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想好“教什幺”和“怎幺教”的问题,开展多元化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其课堂参与度。操场是体育课的主要场地,比较宽敞,教师在示范体育技巧时可以改变以往让学生排队站观看的形式,而是让学生围绕教师站成一个圆形,这样无论是学生看教师示范还是教师看学生尝试都变得一目了然,而且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重视,有助于增强其自信心。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多引入一些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如两人三足、毛毛虫比赛等,让学生边玩边运动,真正的享受运动过程,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教师还可以教学生一些有趣的运动,如太极拳、健美操等,要求学生自选项目组成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和小组长的监督下自由练习,让学生爱上体育活动,克服运动心理障碍。

总而言之,学生产生运动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客观因素,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帮助其克服运动心理障碍,提升教学质量。具体而言,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体育观念,让学生正确看待体育,认识到体育教学在保障身体健康方面的作用;在教学中融入心理教育疏导,让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参与体育学习;开展多元化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其活动积极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