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毅军

当前比较流行的“导学模式”:设疑激趣——导入新课——指导阅读——猜想、检验——讨论交流——合理评价——知识小结——应用迁移,是“以教师导学为起点,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以问题为知识载体,以师生多层面互动为教学形式,以提升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吸取“导学”中的先进理念,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老师善“导”,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生兴趣,主动探究物理问题,建立清晰的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是人脑对物理现象本质特征的反映,学好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学科非常重要的一环。下面谈谈导学理念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1.实例法导入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往往比较抽象,生搬教科书上的文字,学生提不起兴趣,也不易理解物理概念,举一些生动的实例,学生易接受。

如在学习“质点”时,我在显示屏上设计展示了这样的问题:

一列长为120m的高速列车从长沙到广州,路程S=720Km,运行速度V=360Km/h,求(1)运行时间?(2)列车经过某路标所用时间?

学生很有兴趣进行思考求解,过了几分钟,老师问学生的求解思路及答案,并适当点拨:上述两问中,求解哪一问题,可忽略列车的大小形状,将列车看做一个有“质量的点”?学生很轻松的感觉到“质点”实际上是一个便于研究物理问题而理想化的模型。

2.对比法理解物理概念 将正在学习的物理概念与前面已学的相似的物理概念进行对比,弄清易混淆的物理概念,学生积极联想、轻松愉快地思考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透过事物的表象找到本质异同的深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在学习磁感应强度B时,学生容易与前面的电场强度E弄混淆,于是我设计了下述表格让学生思考或填写:

学生通过以上问题的思考、比较,学生大脑中对磁感应强度B和电场强度E的相似性和本质区别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和记忆。

3.意义法揭示物理概念 学习一个新概念,事先让学生明确学习这个新概念有什幺作用或意义,启动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在此基础上学生能主动探究学习新概念,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高一学生在学“加速度”这一概念时,我先让学生思考下述问题:

A.小轿车速度由0到90Km/h过程中,用时10S

B.飞机速度由0到360Km/h过程中,用时50S

C.迫击炮速度由0到200m/s过程中,用时0.1S

求:(1)谁的速度变化大?(2)谁的速度变化快?(3)用什幺物理量来描述速度的变化快慢?

学生通过上述问题的思考,明确了物体速度变化大,速度的变化不一定也快,用一个什幺物理量去衡量速度的变化快慢呢?很自然引入“加速度”这一概念。

4.应用法强化物理概念 人脑的一般记忆规律是只有在间隔复习中才能由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学生对物理概念理解也需要在应用中不断精细化,以致于熟练掌握。

如学生刚学完匀变速直线位移与时间关系的公式:x=v0t +at2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

一辆轿车以10m/s的速度沿平直公路匀速前进,因故紧急刹车,以—2m/s2的加速度前进,则刹车后轿车在8s内通过的位移是

A.4m B.16m C.8m D.25m

不少同学很快算出答案是B,而正确答案是D,问题出在哪里呢?

此时,老师点拨,汽车刹车,经多少时间会停下呢?然后老师进一步点拨:物理公式能够做到正确使用,除了对公式符号的正确理解以外,还应注意什幺?学生思考后并回答:实际过程的分析和判断。

总之,在新的教育教学形势下,作为一名教师,应与时俱进,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坚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应充分让学生思考,积极探究,老师要精心设计课堂语言及课堂问题,善于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熟练地掌握物理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