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邵华

案例1——反教育式:一一的妈妈是一位中学老师,对自己的孩子的教育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虽然小学生刚刚入学和幼儿园学生的入学有很大的差别,但她采用了反教育式的手段,让一一在一次都没有哭的情况下适应了幼儿园的新生活。在入学前的一段时间,一一的妈妈就委托爷爷经常趁着幼儿园开放时间带一一到幼儿园来参观,游玩,让一一对幼儿园有了一个非常美好的印象。而在家中,一一犯错误了,妈妈就会对她说:“如果你不是乖孩子就不能上幼儿园了。”这样,一一对幼儿园充满了渴望和向往,在一一的心目中只有乖孩子才能上那幺好玩的幼儿园。

分析与策略:

案例1是一个很成功的从心理上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新环境的例子。许多家长总是认为将孩子送入学是让老师来“管”的,经常会对犯错的孩子进行心理上的恐吓“这下好了,可以让老师来管管你了”、“把你关到幼儿园去让老师来治治你”······这些“可怕”的话语在孩子的心目中逐渐产生了“幼儿园是一个可怕的地方,老师是一个可怕的人”的不良印象。因此,入园后幼儿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产生了分离焦虑和陌生焦虑,加之家长的话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从而延长了孩子的适应期。因此,作为家长应该在入学前做好以下准备:

1.“美化”幼儿园和老师

重视教师开学前的家访,通过与教师亲切的沟通、查看幼儿园的图片等手段帮助孩子“美化”幼儿园和老师,从心理上树立幼儿园是一个美好的乐园和老师和蔼可亲的美好印象,让孩子对幼儿园和老师不觉得陌生、不感到害怕,逐渐地对上学充满着向往。

2.多带幼儿园参观、游玩

尽可能地在入园前带幼儿来园参观,游玩,通过观看幼儿园内大哥哥、大姐姐丰富多彩的活动、观赏幼儿园美丽的环境以及多种多样又漂亮又有趣的玩具激发幼儿来上幼儿园的欲望。

案例2——纵容型:东林的妈妈因为是中年得子,因此,东林是父母的心头肉,从小的纵容骄惯也养成了他说一不二的倔强脾气和内向性格。在经过几次的哭闹后,他以另一种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拒绝上幼儿园的抗衡情绪——不和老师、同伴说话,坚决不吃点心,坚决不上厕所,尿裤子了也不告诉老师,午饭一定要等到家人来了到大厅喂着吃等等。看得出爸爸是非常的焦急,但妈妈心理却是非常的心疼,不但没有责怪孩子,还一味地安慰、忍让孩子的行为和做法,同时经常在孩子面前向别人抱怨说孩子在幼儿园没有人陪伴受了很大的委屈。虽然老师不停的努力帮助孩子,但直到一个学期过去了,孩子还是没有转变。

分析与策略:

案例2中孩子的母亲也是一位知识份子,但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而对孩子入学产生的倔强抗衡情绪予以纵容,没有正确的加以引导,孩子入学半年来还不能适应入学的生活,漠视幼儿园的各种游戏活动以及生活各个环节,一味地坐在座位上等待家人来园将其接回家。老师也曾经尝试过让父母来幼儿园陪伴一段时间,但尝试的效果更糟糕,孩子在父母在园的时间里变本加厉地发脾气,更不听成人的安抚劝告。

1.正确地对待孩子的对错

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评价孩子的行为必须要坚持“进步就要表扬鼓励,不足就要教育纠正”的原则,不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过度的纵容、溺爱孩子,让孩子产生“自己说啥样就是啥样”的心理。

2.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

现在的家庭因为房子结构多是单元式的,加之父母工作繁忙、安全等因素的考虑,家长很少带领孩子在外游玩交往,有的家庭即使带孩子外出游玩也只局限在自己家庭成员外出,与其他孩子、其他家庭的交往显得较少。因此,许多孩子性格不够活泼开朗,交往能力也差。作为父母要重视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多带孩子与小区里、与自己的亲戚朋友的孩子共同玩耍,从而帮助孩子学习交往能力,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

案例3——坚持型:睿航每上学时总是抱着奶奶的腿大哭:“我不要上学,我要回家。”老师连哄带劝地接过他,仍不停地和老师说:“我想奶奶啊!”,有时甚至让老师无法正常的工作。他还会去找班上的小朋友,饶睿航不停地和他们说:“我真的很想奶奶了,我要回家!”。有时候奶奶会偷偷地躲在活动室门口看他,看到孩子哭,她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也照样坚持“狠心”地将他送到幼儿园,有时候出现一点点的流鼻涕感冒现象也坚持到园或者是半天在园,因而不到一个半月时间他终于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虽然有时候还会和老师、同伴“唠叨”,但都能正常地进行各环节的生活了。

案例4——断断续续型:思琪是一位从小体质就较弱的孩子,以前为了避免生病受凉就减少了许多外出的机会,这样孩子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就显得比较弱。现在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了,家长总是担心孩子在幼儿园里衣服穿不清楚、洗手袖子弄湿、运动后流汗等问题,只要孩子有一点点的咳嗽或者出现轻微感冒前兆就将其放在家中调理,入园两个月时间了,其他孩子都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生活,认识了很多同伴并在一起游戏,而思琪才断断续续来了几天时间,和大家都不熟悉,也说不上什幺话,经常一个人闷闷不乐地坐在座位上发呆。

分析与策略:

案例3和案例4是两个带有对比性质的案例。这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入学适应和家长的指导有很大的关系,案例1的家长能够统一战线,尤其是来接送的奶奶够“狠心”,在家长的坚持下很快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而案例2的家长总是心疼孩子,担心这个,担心那个,经常性地在家休养身心,断断续续地上学,以至孩子适应得很慢。因此,家长在孩子入学时应该先调整好心态,做好以下几点:

1.学做“狠心”的家长

正式入园后,家长必须放心地将孩子交给老师,尽快地离开幼儿园,不要一步三回头,不要恋恋不舍,更不能中途来园探望孩子。家长不要过度地担心孩子在幼儿园里的生活,针对自己孩子的特点交代老师后即可充分地相信老师。

2.学做“坚持”的家长

面对孩子不愿意来园的家长要学会坚持,不要被孩子的哭闹或者是身体上一点点的小问题所“吓倒”,帮助孩子逐渐地意识到上幼儿园是他们必须要做的事情,就象爸爸妈妈要去工作一样;面对孩子生病或者家中有事情而必须要请假的,家长也要坚持不能让孩子休息太长时间,否则好不容易就要适应集体的生活,也许就因为经常请假或长时间的休息而前功尽弃了。

3.“艺术性”地选择接送幼儿的家长

来幼儿园接送的家长还要讲究一定的“艺术性”,也就是送孩子上学的家人最好是平时对孩子比较严厉点的,孩子不太依恋的,来接孩子的就可以是在家中孩子最喜欢的家人。

案例5——骄惯型:羽帆的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把孩子交给老人来照顾,也因为平时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对于孩子生活上的一些不足不会过于指责。因此,孩子在全家人的呵护下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生活。到了幼儿园,孩子虽然从心理上不排斥上学,但却不习惯在幼儿园里凡是都要自己动手的日子,小朋友们开始搬椅子,拿口杯时他就坐着不动,必须由老师特别指出他的名字他才开始行动,尤其是到了吃饭、入睡、起床环节,更是两眼一直望着老师,希望老师能够帮助他完成,后来索性冲着老师哭喊:“都没有人来帮我,我什幺都不会啊。”

分析与策略:

案例5的孩子在家人的骄惯下生活自理能力很差,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脱衣,不愿意搬椅子、拿口杯,自己的事情根本不想自己动手完成。孩子喜欢来幼儿园参加活动,但是做任何事情都希望依赖老师帮助。因此,对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幼儿园生活感到了不适应。那幺,家长在孩子入学前就要逐步地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1.逐步学习自理能力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学习自理能力,不能一味地娇惯,不能过多地包办代替,家长要意识到孩子正在逐渐地长大,学习生活自理能力是应该的,而不能错误地认为孩子还小,以后长大就会了。

2.多提供锻炼的机会

许多孩子无形中都在潜移默化地模仿成人的生活技能,但是很多家长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肯放手提供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让孩子大胆地去尝试生活自理,学习生活技能。例如:幼儿学习拿勺子吃饭,家长因为害怕孩子滴撒,把干净的衣服和刚装修的家弄得脏兮兮的,就不愿意让孩子自己吃饭;幼儿穿脱衣服,家长害怕孩子动作慢引起感冒生病,就急切地帮助孩子完成。尤其是有老人的家庭更是因为有人照顾,有时间照顾而让孩子失去了许多锻炼的机会。

综上分析,幼儿园生活是幼儿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其良好习惯的养成、意志的培养、能力的锻炼对幼儿的一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身体也将对幼儿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孩子入园初期,由于学习的环境、生活的习惯和周边人员的变化,幼儿的生理和心理上会产生一些不适应,需要家长提高认识,家园配合,尽快使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家长在幼儿入园前要注重培养孩子对环境适应的几种能力,主要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给孩子积极的暗示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轴心”,初入园后,部分家长特别是老人的心中会有失落感和空虚感。因此,一些家长对孩子过分关注,如送孩子后长时间在园外观察,对老师的一些做方法不理解而指责老师,都会对孩子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看到孩子在班里哭,我的心都碎了,眼泪也忍不住就下来了”、“我的孩子天生胆小,没办法”。这些都是在无形中暗示、影响着孩子,让孩子意识到一切都可以以他为中心,错误的行为是可以的、被允许的。家长应尽量给孩子一些积极的暗示,让孩子知道“幼儿园里有很多好玩的玩具,有好多小朋友,可以交很多好朋友,有许多游戏可以玩,还可以学到很多本领”、“每个小朋友都要上幼儿园,都要学习本领”、“你一定会喜欢幼儿园,喜欢老师,喜欢小朋友的,你一定能行的”等。积极的暗示会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帮助孩子更快地适应环境,同时也让孩子看到家长的决心。

2.培养幼儿丰富的交往技巧

交往是幼儿社会化的基本手段,也是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的“第一能力”。通过培养幼儿园的交往能力,幼儿能够与老师、家长和其他同学交流信息和感情,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达到融入新环境的目的。因此,交往对于幼儿良好性格的培养极为重要。但大部分刚入园的幼儿都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有的孩子在家中能说会道,但到了幼儿园后胆小、孤僻;有的幼儿情绪不稳定,与其他小朋友争抢玩具;有的孩子有困难不会主动向老师反映等。这就需要家长在幼儿入园前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如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主动与相识的孩子交换玩具,让孩子谈交换玩具的感受;与孩子做亲子游戏,让孩子扮演“叔叔”“阿姨”等社会角色,让孩子表现出社会交往的主动性。同时多鼓励孩子,在孩子进步的时候及时表扬,主动与孩子交流,让孩子不断体验到交往的乐趣。

3.培养幼儿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

幼儿时期是生活自理能力初步形成的关键期。生活自理能力强的幼儿,在幼儿园活动中能快人一步,自尊心和自信心会得到加强。相反,孩子缺乏自主的生活能力,就会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缺乏自信,产生退缩行为,这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是不利的。在入园前和入园初期,家长要主动提醒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孩子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如通过观看有关的电视节目、图画册并辅之必要的讲解,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事自己做;通过开展一些“给小猫洗脸”、“给芭比娃娃换衣服”等游戏,让孩子在玩中学,做到寓教于乐;有时间的家长还可以在幼儿起床后指导孩子学叠被子,与孩子比赛穿袜子,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还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激发孩子独立做事的兴趣,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幼儿园规律性生活。

4.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

良好的性格是缩短孩子入园适应期的必要因素。性格决定了幼儿在幼儿园的表现,良好的性格有助于幼儿与其他孩子交流,能主动帮助和关心他人,也容易得到其他孩子的关注,被娇惯的孩子就会表现出性格孤僻,不合群,在与同伴交往时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等一些不良的性格特点,且适应环境的能力相对较差。家长要积极地帮助孩子提高独立性,学会替别人考虑,只有从小做起,才能帮助孩子形成一些良好的性格品质,比如学习吃苦、动的独立做事、能替别人考虑、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等,“有好吃的要先给爷爷、奶奶吃”、“如果不高兴,有困难都可以说出来,乱发脾气是没有用的”、“这些事你已经学会了,要自己坚持做”。只有关注孩子这些品质的培养,才能让孩子在新的环境中与人和谐相处,才能更快地帮助孩子融入到集体中。

5.经常加强与老师的沟通

孩子入学适应期的长短与家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孩子面临一个新环境,能否将对家长的“依恋”顺利地转移到“老师”身上,是孩子适应新环境的一个关键因素。家长要与老师加强沟通交流,让老师及早地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听一听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及老师的建议,及时掌握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不要感到孩子在幼儿园“吃苦”,在家中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会感到家与幼儿园在“待遇”上有区别,使孩子在家里有强烈的优越感,孩子的不良情绪受到助长,反而使孩子适应期延长。家长要合理区分孩子的需求,给孩子适当的拒绝,让孩子自己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老师和家长共同配合,经常关注孩子的点滴变化,鼓励孩子的细微进步,才能让孩子更快地适应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