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婷

在教学岗位上,我一直担任小学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对以合作创新为主的新课程标准的思考,使我领悟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尤为重要。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肤浅的做法和体会。

一、培养学生敢于设问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开始。要达到这一点,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质疑,唤醒学生强烈的提问意识,产生学习需要,激发求知欲望。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我先有意识设置新旧知识的矛盾:首先让学生试算“求8、10和16的最小公倍数”,结果大部分同学因受旧知识的影响,用短除法做时只用公约数2去除三个数,因而求出的最小公倍数是:2×4×5×8=320。这时我没有作出评价,而是引导学生接着用列举法,从小到大的顺序分别写出8、10和16这三个数的倍数来验证,通过一个一个地找倍数,学生惊奇地看到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应是80,而不是320,从而产生疑问。这样,老师对于学生的疑问并没有直接给予答案,而是让学生充分讨论,积极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把学过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进程中才会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

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发表不同观点和独立见解,允许标新立异,使学生不仅获取数学知识,而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我在引导学生分析六年级数学下册的其中一道应用题:“一艘轮船所带的柴油最多可以用6小时。驶出时顺风,每小时行驶30千米。驶回时逆风,每小时行驶的路程是顺风时的4/5,这艘轮船最多驶出多远就应往回驶了?”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并说出解题思路。学生甲的解题思路是:因为这艘轮船往返行驶,驶出的路程等于驶回的路程,若设驶出的最远路程要用X小时,则驶回时要用(6-X)小时。列方程为:30X=(30×4/5)×(6-X),解这个方程得X= 8/3,那幺驶出的最远路程就是30×8/3 =80(千米)。学生乙的解题方法是:30×4/5=24(千米/小时),然后设这艘轮船最多驶出X千米,就应往回驶了。根据行驶往返所用的时间关系,可以列出方程:X/30+X/24 =6,解这个方程得这艘轮船最多驶出80千米就应往回驶了。还有其它解法吗?这时学生丙举手发言:“我是这样想的,先求出这艘轮船逆风行驶的速度:30×4/5 =24(千米/小时),然后把这艘轮船最多驶出的路程看作单位“1”,根据往返所用的时间关系,可列出算式:6÷(1/30+1/24)。解这个算式得这艘轮船最多驶出80千米就应往回驶了”。这个同学利用的是类比思维方式,他的思路是从要解决的问题出发,联想与它类似的工程问题,用熟悉的方法来解答所要解决的问题,这种敢于、善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激发并挑起了全班的每一位同学都跃跃欲试。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切教学活动,要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进步,增加成功机会,建立自信心;对权威论断敢于质疑,培养其独立性;通过小组学习、组与组之间辩论的方法代替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单一模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我把学生分成几组,有意识地让学生计算10÷3,32÷11,学生计算时发现总是除不尽,而且商的各数位上的数字总是不断地、有规律地重复出现,于是产生了好奇心和疑问。这时,就适时地问学生:“你发现了什幺?”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心中的疑问:“为什幺这两道题总是除不尽?”“为什幺商当中总是重复出现那幺几个数字?”……我指出这样的数叫做循环小数。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起探讨疑问,给循环小数下定义,让学生根据定义“创造”出一些循环小数互相判断。这样教学,使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教学中充满活力和创造力。

总之,数学教学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阵地,在教学中要运用教学策略,促使学生多发现、多创造,教师必须注意经常激励和鼓舞学生,善于挖掘学生创新精神的闪光点,学生的创新活动经常受到老师的赞许、肯定,就会产生激励效应,进一步激发创新性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形成求异、创新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