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童

“市场”经济视角下的葛浩文翻译策略

杨丹摘 要:基于“葛浩文英译小说作品及其汉语原著平行语料库”,文章从多方面初步考察了苏童三部小说的英译本,进而分析了葛浩文的翻译风格。考察发现,《碧奴》带有非常明显的英语原创文本特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2015年的“茅盾文学奖”,你可曾读过

重点推荐:《繁花》 金宇澄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48.00金宇澄的写作缓慢、谦恭,如同一次漫长的等待。他发表于2012年度的长篇小说《繁花》,新旧交错,雅俗同体,以后撤和迂回的方式前进,以沪语的软...

犹在井中,犹在镜中

刘晨曦关键词:《妻妾成群》;苏童;寒意书写;色彩呈现;零度意象苏童在《我为什么写<妻妾成群>》中这样写道:“譬如《妻妾成群》,许多读者把它读成一个‘旧时代女性故事或者‘一夫多妻的故事……,是不是把它理...

《我在岛屿读书2》:开启书香之旅 发掘阅读魅力

杜迈南由江苏卫视和今日头条联合出品的外景纪实类读书节目《我在岛屿读书》第二季于6月15日开播。本季延续“岛屿+书屋”的沉浸式阅读场景,邀请余华、苏童、程永新、叶子等文坛老友新朋担纲“书屋主理人”,十余...

《收获》:一本文学杂志和它的作者们

□ 王 寅1979年,作家陈村已经在文坛初露头角。他常去上海作协所在地——巨鹿路675 号。三楼的《收获》编辑部总是静悄悄的,房门紧闭,编辑们不爱走进走出,显得颇为神秘。三年后,复旦大学中文系学生程永...

作家退稿记

舒晋瑜1797年,简·奥斯汀的父亲将她名为《第一印象》的书稿投递至凯德尔公司;傲慢的小凯德尔将书稿原封不动地退回,未拆封而且连一句附言都没有。当时的他绝对不会想到,16年后经过修改润色的书稿以《傲慢与...

当女性的“懒惰”走进苏童作品后

陈凡懒惰是人性的弱点,也是酿成人生悲剧的元凶,在男性作家苏童的笔下,懒惰一点点的吞噬了女性本应美丽的生命。20岁的女性本应如花朵绽放一般的美丽,然而残酷的生存环境却使她们的心灵发生扭曲,内心的压抑与变...

迷人的苏童与尖叫的孩子

○舒晋瑜格非问我:“你对苏童什么印象?”什么印象?我脑中立即蹦出几个片断:2000年南京书市初会,别的影像完全模糊,只记得在座的三个作家:苏童、叶兆言、潘军,不多言语、被烟雾笼罩的苏童;2010年,得...

说法·数字

因为你是成人,你却要用儿童的视角写,这本身就有很大的难度,儿童是纯粹的,你得和儿童的这种纯粹有个对应吧。要是只是把自己假装成儿童,那就会显得很做作,达不到那种自然状态。另外一个难度就是写成人文学,在语...

引领、追求更有意义的阅读

卢媛媛2023年8月31日,由京东独家冠名、今日头条、江苏卫视联合出品的外景纪实类读书节目《我在岛屿读书》第二季完美收官。在“岛屿+书屋”构成的沉浸式阅读场景中,包括余华、苏童、程永新、叶子等十余位文...

泥淖里的花朵——试析《妻妾成群》里的女性形象

张静雅(西北大学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127)泥淖里的花朵——试析《妻妾成群》里的女性形象张静雅(西北大学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127)小说家苏童在《我们仍然在人性的黑洞里探索》一文中提出了“人性...

《我在岛屿读书》何以引人关注

文龙之朱浪花拍打岸礁,海的远方还是海。读书也是这样。一直读、一直读,偶有开悟,总是会心。这是一种极致的理想状态,也是对现实的超越。有一群人来到南方的一个小岛上,做了一档叫做《我在岛屿读书》的节目。这档...

论苏童小说的改编研究

苏童的小说颇受第五代导演(狭义上是指1978年入学,1982年以后陆续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导演系学生,后来毕业院系扩展到摄影系、美术系)的青睐,许多作品都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是“触电”频率极高的先锋...

论新历史小说的历史建构

赵悦含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逆传统历史题材创作潮流的新历史小说自西方引入中国后,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苏童是这一阶段新历史小说在中国实践的先锋代表,经典之作《妻妾成群》在新历史主义小说中具有举...

接受美学视角下葛浩文英译苏童《米》的研究

王瑜琳摘要:汉学家葛浩文一直致力于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英译,其英译的《米》在西方世界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研究葛浩文的英译本Rice,主要从“期待视野”、“召唤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归纳葛...

阅读

苏童阅读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在阅读中你的兴奋点往往会被触发,那就给你带来了愉悦。那种进入作品的感觉是令人心旷神怡的。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形,对于一部你喜欢的书,你会记得某些极琐碎的细节,拗口的人名、地名,一...

你知道孤独是什么感觉吗?

苏童你知道孤独是什么感觉吗?苏童是没有办法开口的聚会,是沉默许久的手机,是身边坐着一个人却觉得ta远在天边,是加班之后别人家亮而自己家黑着的灯,是生病自己熬粥的厨房,是煮多了没有人一起吃光的晚餐……说...

苏童,无处安放的青春等

李 诚“混战”年代苏童只是个笔名,意思很简单——姓童的苏州人,他的本名叫童忠贵。苏童的成名经历,和家庭没有太大的关系,父母都是上班族。也没时间来管他。幼年苏童身体孱弱,经常生病,为了打发在病床上的时间...

一部翻译小说的缘分

金圣华浙江大学紫金港剧场的舞台上,正在展开作家苏童与翻译家许钧的对谈。 这场以“文学创作与译介”为题的公开讲座吸引力很强,偌大的讲堂,人山人海, 座无虚席。坐在观众席上的我,刚为讲座前一场学生表演的H...

文学中的暴力往事

何映宇纯净的校园,原来并没有我们记忆中那么安静美丽。从50年代略萨遭遇的青春期暴力,到70年代苏童面对的“文革”时期校园乱象,校园暴力其实一直存在。记忆也许抹去了那些黑暗的部分,可是文学真实地诉说了往...

以苏童《米》为例

李若衡摘要:在苏童的作品中,逃亡主题一直是主人公的行为趋势,本文将以《米》为例探究“逃亡”背后的含义,感受那个时代的荒诞与真实,自然性大于理性的现实状态,分析五龙的宿命式逃亡背后的含义,解析这份秩序混...

苏童“红粉”小说中男性悲剧解读

陶慧摘要:苏童作为中国当代文学领域中的重要作家,其作品在“先锋”、“新历史”、“新写实”等创作潮流中自由穿梭,已有不少作品为人喜爱并拍成影视作品广为流传。本文从苏童“红粉”系列作品的研读出发,力图从分...

向诺贝尔文学奖致敬

刘原诺贝尔的幽灵,最近正在高密上空徘徊。当地官员准备斥资数亿打造红高粱文化,在莫言老屋一带种植万亩高粱,每亩补贴1000元。这真是神来之笔,但我总是担忧,高粱地是一块并不华美,甚至连虱子都找不到的破棉袄,有哪个游客会傻乎乎去看庄稼呢?真要弘...

简论苏童《1934年的逃亡》中的“竹刀”意象

【摘要】作家苏童小说叙事中,意象是至关重要的元素。解读苏童作品中的核心意象是阐述其作品的关键所在。在他的小说《1934年的逃亡》当中,“竹刀”这一新奇意象频繁出现,对于小说陈宝年、祖母蒋氏、狗崽三人,这个意象包含着“生命”“男性迫害”“父权...

先锋文学的崛起与转型

◎陈小琪(海南师范大学海南海口570100)先锋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一支,先锋文学的“先锋”性质体现为反对传统文化,有意识地破坏惯有的创作原则和审美趣味,小说追求创作形式和风格上的新,技巧上多用暗示象征、联想通感、剪切拼接等手段组合人事...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