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哲

鱼,是中国古代玉器中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玉鱼最早零星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中。商代玉鱼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工艺水平上,都超过了前期。有商一代,之所以成为古代玉鱼制作史的第一个高峰期,主要由于受当时某些用玉习俗影响,及青铜器具在制玉工艺中得到广泛应用,雕琢技术显着提高。迄今所知,考古出土的商代早期玉鱼甚少,绝大多数出自晚期遗存之中,主要有安阳殷墟、滕州前掌大、新干大洋洲、益都苏埠屯、罗山蟒张后李、天湖,辉县褚丘、琉璃阁,宁乡黄材三亩地、灵石旌介村等出土地点。

一、类型划分

依据形制差异,商代晚期玉鱼大致可区分出A、B、C、D、E五型,以下分型述之。

A型,鱼身为直条状。复可细分为两个亚型:

Aa型,鱼身相对较宽。如滕州前掌大206号墓出土的一件玉鱼:玉色深绿,有暗褐色沁。双面雕,鱼身笔直,尾部分叉,唇部突出,对钻有一孔,阴刻直线表现鳍部。玉鱼长7.45厘米、宽2.2厘米、厚0.24厘米。(图1)滕州前掌大221号墓出土的一件玉鱼也属此型:青白色,局部有黄褐色沁。鱼身挺拔,吻部前伸,尾部平直作斜刃刻刀状,大圆眼,吻部钻有一孔。玉鱼长6.2厘米、宽1.8厘米、厚0.4厘米。(图2)

Ab型,鱼身较为狭长。滕州前掌大13号墓出土的一件玉鱼即属此型:淡青色,有灰白色沁。鱼身细长,圆睛,口部用一圆孔表示,吻前伸呈“T”形,背、腹鳍均琢出,歧尾。玉鱼长6.2厘米、宽0.8厘米、厚0.3厘米。(图3)

B型,鱼身为弧形,作拱背跳跃状。复可分细为两个亚型:

Ba型,体形相对较宽,弯曲弧度约在60°到100°之间,如灵石旌介村2号墓出土的一件玉鱼:青玉质,表面局部有灰白色沁斑。扁平体,略弯曲,以孔代眼,背鳍和两个腹鳍都用等距平行直阴刻线表现,雕刻刀法简练。玉鱼长5.3厘米。(图4)少数精雕玉鱼上有鳞片出现,如益都苏埠屯1号陪葬墓所出者:玉质沁蚀为鸡骨白色,表面残存朱砂。整器作弧形扁平体,吻部前伸且上下外凸,大圆眼,以等距平行直阴线刻划背鳍、腹鳍,鱼鳞为斜刀法琢就的环带形,尾部饰有双钩技法雕出的纹样,颇具浮雕感,头尾各有一孔。玉鱼长9厘米、宽1.7-2.3厘米、厚0.2厘米。(图5)

Bb型,鱼身相对较细,弯曲弧度约在120°到180°之间,个别超过180°。可参考滕州前掌大119号墓出土的两件玉鱼:浅黄色,沁有褐色斑点。双面雕,作鱼跃状,整器弯曲似璜,阔嘴、弧背,嘴部有一穿孔,尾部扁薄似刻刀。上部玉鱼长7.1厘米、宽1.3厘米、厚0.2厘米;下部玉鱼,长8.7厘米、宽1.4厘米、厚0.2厘米。(图6)罗山天湖商墓出土的一件Bb型玉鱼尤其珍贵,表面阴刻较为复杂的套叠式菱格纹,灰白色,玉鱼长8.2厘米、宽1.7厘米、厚0.4厘米。(图7)再如安阳殷墟妇好墓的一件:浅绿色,有褐色沁斑。体狭长,弯曲剧烈,重环形眼,闭口,腹鳍以密集平行短阴线表示,作扉棱状,歧尾。长10.6厘米、厚0.2厘米。(图8)

C型,鱼身宽肥呈扁圆状,如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一件玉鱼:墨绿色。身体较宽,圆眼,吻部前伸若“T”形,以阴刻弧线和直线表现鳞和鳍、尾,口部为一孔。玉鱼长7.11厘米、宽2.78厘米、厚0.41厘米。(图9)又如滕州前掌大120号墓出土的一件:乳白色,通体涂朱。双面雕,鱼身圆肥,圆睛,吻部前凸,口部为一圆孔,分尾平直,鳞、鳍皆用阴线刻划。玉鱼长3.95厘米、宽2.15厘米、厚0.31厘米。(图10)

D型,整器似玉觿。宁乡黄材三亩地出土的一件玉鱼可资参考:玉质沁蚀为鸡骨白色。鱼作扁平弧形,头宽尾尖,大圆眼,吻部前伸上钻一孔,鱼身装饰有双钩宽线卷云纹,尾部琢出三角形纹,两面纹饰相同。玉鱼长6.7厘米、宽1.7厘米、厚0.2厘米。(图11)

E型,造型抽象,如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的一件玉鱼:灰黄色,不透明。扁平体,光素无纹,头为横置长方形,颈下有一对外张的鳍,腹略鼓,上钻有一圆孔,尾部较长,分叉成刃状。玉鱼长4.55厘米、中宽2.1厘米、厚1.2厘米。(图12)

二、时代特征

梳理相关资料可知:D型仅见于宁乡黄材三亩地,E型独出自新干大洋洲,此二型数量极少,风格与中原商墓中所见者迥异,可能是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类型。商代玉鱼中,A、B、C型最为常见,主要分布于包括河南、山西、山东在内的广义中原地区。这些玉鱼造型风格比较接近,当为商代晚期的标准形制。可将最常见的商代玉鱼(A、B、C型)时代特征基本归纳总结如下:

1.鱼眼主要有两种:大圆眼(斜刀法琢成);以钻孔代替眼睛。

2.鱼嘴主要有两种:钉帽形嘴,吻部前伸且上下外凸;上吻向下卷。其中以前者最为常见。

3.尾部有三种:斜刃刻刀形尾;分叉尾;勺形尾。其中刻刀尾仅见于A、B型上;勺形尾仅出现在A型上。B、C型玉鱼尾部大多分叉。

4.鱼鳞多为斜刀法雕琢的环带形,排列较为密集;极个别玉鱼表面装饰套叠式菱格纹。背鳍和两个腹鳍用排列整齐的等距平行直阴刻线表现,刀工粗犷简练。也有少数玉鱼的背鳍琢有短直阴刻线组成的三角形纹。

5.钻孔一般为一个到两个。独孔者孔部多为口部或以孔代眼,双孔者的则分别位于口部和尾部。

6.玉鱼形制较小,长度通常为5-8厘米,鲜少有超过10厘米者。

7.玉鱼形态扁平,边缘大多不加打磨,棱角分明。

众所周知,西周玉鱼直接承袭了商晚的风格,加之商代晚期与西周年代相接,有不少商代玉鱼流传至西周而被葬入此期墓葬,文献中便明确记载周王朝灭商时曾获得大量殷王室所藏玉器。以上均给确定西周墓葬出土玉鱼的年代归属,以及传世商周玉鱼的断代带来不便。因此只能对西周玉鱼区别于前期的某些典型特征进行归纳:

西周玉鱼大多体表光素,罕见鳞纹装饰;且鳍、尾的阴线痕更加细利,可见琢磨工具较商晚更加薄锐。西周玉鱼最常见的吻部形态为:上端向上尖翘,前缘向下渐内收,下端漫圆,部分前缘有“V”形开口;吻下均雕出一个凸齿,似为脚爪;大多有目,而不见商代以孔代眼的现象;此期开始出现以双钩阴线表示的鱼鳃,如宝鸡茹家庄1号墓出土的玉鱼(图13)以及岐山贺家砖厂7号墓出土的玉鱼(图14)。斜刃刻刀形尾和勺形尾在西周已不再流行,鱼尾多为平截而中部有“V”形豁口状;多数西周鱼尾长度所占整长的比重有所增加,通常可以达到二分之一。玉鱼的脊背多打磨得光滑圆润,形成一种立体感,且已出现少量作棒形的圆雕玉鱼,如曲沃晋侯墓地92号墓出土的玉鱼(图15)。

类型上,商代常见的Bb型、C型在西周基本消失;本期新增一型玉鱼:鱼尾作下摆状,尾端同鱼腹基本在一个水平线上,推测为商代B型跳跃状玉鱼的简化形态,如长安张家坡11号墓出土的玉鱼(图16)以及济阳刘台子6号墓出土的玉鱼(图17)。

此期玉鱼的钻孔位置,除以往口部、尾部外,新增置于脑后、脊背的位置,这说明部分玉鱼的功用发生了改变。总体而言,西周玉鱼的形制更加规范,尺寸较大,造型不及商代晚期生动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