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红梅

【摘要】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新中国民族工作第一碑”,现保存于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为宁洱县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碑虽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但它承载着中国古老的盟誓文化信息,是云南边疆各民族团结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实物见证。

【关键词】云南 普洱民族团结 誓词碑

一、民族团结誓词碑的由来

普洱位于中国西南边陲,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与缅甸、越南、老挝三个国家接壤,有着“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特殊地理特点。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建于1951年元旦。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0年,普洱专区与部分邻国边界尚未划定,少数民族跨境而居,各民族的社会形态差异极大,发展极不平衡。由于长期以来的阶级压迫剥削,领主的封建割据,民族隔阂很深,有的地方还经常发生仇杀械斗。土司制度仍然存在,逃到境外的国民党残部也经常窜扰边境,试图煽动各土司部落与新生政权决裂。这些情况反映了普洱边疆民族地区的复杂性、特殊性和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性。

为进一步促使民族关系融洽,巩固新生政权,中央决定从各民族中选派代表组成国庆观礼团,赴北京参加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国庆观礼活动。1950年10月1日,云南代表团参加了天安门国庆观礼活动,让各少数民族代表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由衷佩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了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1950年12月26日,赴京的普洱代表回到宁洱县城,参加 1950年12月27日至1951年元旦召开的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全区15个县的26个民族(含支系)的代表和当地党政军领导300余人出席会议。会上,赴京代表在发言中讲出了发自肺腑的真心话,表示要相信共产党,拥护毛主席,要搞好民族团结,发展生产,保卫边疆。会议即将结束时,参加会议的各兄弟民族代表纷纷提出,为纪念这个开天辟地的大会,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这个重要的活动,要用边疆民族的隆重仪式把这次会议记录下来,对此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人说:“我们把它写在书上。”有人说:“地委领导都题词祝贺这次大会,我们这些代表是不是也像他们一样写下一些字。”还有人说:“光写字不好,倒不如立一块碑把开会的事记录在上面,立了纪念碑不就千秋万代都能够记住了,而且老老小小个个都晓得。”后来,西盟的佤族代表提出,立团结碑没有意见,不知能不能以佤族的方式来做,就是要剽牛、喝鸡血酒、对天发誓,看我们的发誓是不是诚心。当时参会领导表态要拥护共产党和毛主席,要讲民族大团结,要立民族团结碑是可以的,但要大家愿意,不搞强迫,谁愿意的,到时候谁就签名,并提议碑就建在红场,大家一致同意。1951年元旦,为尊重拉祜族、佤族代表的提议,按照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宁洱红场举行了隆重的剽牛、喝咒水盟誓,刻建了“民族团结誓词碑”,并立于宁洱红场东侧城楼旁。后城楼拆除,民族团结誓词碑长期存放于今宁洱县人民政府院内。“文化大革命”时期被丢弃,1981年由县文化馆收藏于馆内。

二、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意义

普洱作为思普革命老区,历史上曾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有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史实。普洱既有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又有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就是普洱地区各民族团结进步的历史见证。建国60多年来,历届领导坚持党的民族政策,关心重视民族工作,普洱呈现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人民生活日益改善的大好局面。

1991年元旦,思茅地委、行署在普洱县(现宁洱县)隆重召开了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40周年纪念大会,会议发布了《民族团结进步倡议书》,并决定将每年元旦定为民族团结纪念日。

2001年元旦,普洱县(现宁洱县)在新建的民族团结纪念园隆重举办了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50周年纪念活动。纪念活动得到了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怀,省人大、省政协、省民委、西双版纳州、临沧地区及思茅地区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云集普洱县,共话边疆团结民族发展的进步史。

2011年4月,宁洱县(原普洱县,2007年5月更名宁洱县)举行了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60周年纪念大会,邀请 “心连心”艺术团慰问演出,当年在民族团结誓词碑上签字的代表也发表了讲话,重温了民族团结誓词,喝同心酒一起跳民族团结舞。

云南省委领导在对民族团结纪念园调研时强调,民族团结誓词碑是普洱地区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物,是云南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对普洱、思茅、云南、全国都有很大影响,我们要善于发挥它的作用,充分利用好民族团结誓词碑,激发各民族团结的精神和热情。

建碑之初的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标志着新中国成立后,边疆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个崭新的民族平等、团结进步新关系的开始,同时也是各民族共同走向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可称之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新中国民族工作第一碑”。建碑至今,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是集文化、展览、教育、旅游、民族风情为一体的多功能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的基地。它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在边疆取得的重大胜利,是维护祖国领土完整,防止民族分裂,巩固边疆安定团结,激励各族人民一心一德跟着中国共产党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贡献的团结碑、志气碑、革命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三、民族团结誓词碑的保护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通高l.42米,宽0.66米,厚0.12米,碑额正中为阴刻横排仿宋楷书“民族团结誓词”6个大字,下有小字18行,碑上端2~7行为誓词正文,阴刻横排汉文楷书6行75字,碑中端第8~16行为傣文、拉祜文、汉文签名,计48人,碑下端2行为阴刻横排汉文落款及日期。碑正文是:“我们二十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正文之下镌刻的是云南48位代表用各民族文字书写的签名。碑末的落款是:“普洱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公元一九五一年元旦。”

1985年12月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成立时,民族团结誓词碑重立于今宁洱县人民政府大院内,筑石座加以保护。2000年12月,民族团结誓词碑迁至宁洱县城北侧民族团结纪念园,安放于古典式六角亭内石制须弥座之上加以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1986年普洱县(现宁洱县)将民族团结誓词碑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云南省政府将该碑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国务院将该碑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民族团结誓词碑文物的“四有”工作已完成,收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工作大事记》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图册云南分册》,成为十分珍贵的革命文物,得到了充分的保护。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是不可再生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是宝贵的历史文化文物,凝聚着各民族的团结精神。弘扬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的民族团结精神。保护文化遗产,维护民族根基,传承中华文明,守望精神家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也是我们文博工作者的光荣职责。

参考文献

[1]云南省思茅行政公署民委. 思茅地区少数民族[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2]黄桂枢. 思茅地区文物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2.

[3] 鲁国华、马静. 碑魂[M].普洱:思茅地质印刷厂,2000.

[4] 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委员会. 民族团结誓词碑史料[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