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从青铜镜考古、进化论的微观角度,分析了互联网大数据考古的优势、要求以及与田野考古的联系,提出了建设这种考古方式的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大数据考古 微观 概念 优势 要求 建议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深刻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青铜镜纹饰制作技术约在北宋早期失传,从明朝后期至今,历代的文人、学者、专家都在找资料、做实验,想了解该技术,但一直没有满意的结果。从目前状况来看,只有轴心雕版制范技术及其具体工艺,好像项链上一根线,可以将一千多年里的各个镜种串连起来,合理严谨地解释铸造痕迹,所以这种技术应该是客观存在的。发现这个技术,需要“2+3×1/3+1”条件。“2”代表两个前提:一是会辨别青铜镜真假的前提;二是全面但不一定精深地了解同期青铜镜种类、特点的前提。“3×1/3”代表了解三种常识:一是了解制陶(制范)常识;二是了解木雕、泥雕常识;三是了解剪纸和几何常识。“1”代表着一个偶然,即偶然看到带特殊信息的铜镜,类似见到错版人民币。其中,上述第二个前提、一个偶然,由互联网决定。笔者比前人多了一个机遇和窗口,这就是互联网大数据考古。

一、互联网大数据考古的概念

这里的互联网大数据考古,是指将各地考古机构、博物馆、院校、收藏交易网站、收藏人的文物资料整理成电子资料,通过互联网络实现共享。考古人员围绕课题对共享资料进行收集、归类、假设、论证、总结等活动,考古活动离开田野挖掘,直接在网络进行,必要时才进行遗址勘察。方式类似于用计算机模拟核爆,无须实地核爆。这种考古方式有两个特征,一是资料电子化,二是资料网上共享,与使用新科技、新设备辅助田野考古的方式有差别。从青铜镜进化论、青铜镜考古角度看,互联网大数据考古有些特点或是共性现象,可适用在其他门类的考古上。

二、青铜镜互联网大数据考古的优势

(一)与田野考古比较的优势

1.成本低

田野考古需要投入发掘工具、测量设备、人力、辅助工具等,需要修路、建设后勤设施,这些投入最后量化为资金投入,是一笔不菲的经费。互联网大数据考古,将散落在考古机构、博物馆、院校、收藏交易网站、收藏人的原始资料(铜镜图片、文献资料或称地上文物)、整理资料(现场记录、背景说明、观点、结论等),通过互联网实现共享,减少了田野考古的各项投入。

2.难度小

田野考古受风霜雨雪等不利天气的影响,受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的影响,受挖掘、运输、辅助工具的影响,受生活配套不便的影响,遇到的困难阻碍比较多。而互联网大数据不受天气、交通、生活配套等影响,比较轻松舒服。

3.效果好

历朝历代留下的地上文物,从逻辑上看,不会比埋在地下的文物少。有的课题通过互联网考古效果更好。以青铜镜纹饰制作技术工艺考古为例,需要寻找特殊铸造痕迹的青铜镜图片,通过搜索软件找到的青铜镜图片量巨大,其中部分带有特殊痕迹,挖掘考古不一定找得到特殊镜。又例如寻找制作工具,经分析可能是竹木材质。这些竹木工具不太可能在泥土里保存一两千年,通过挖掘铸镜遗址寻找到制作工具的机会渺茫。从特殊铸造痕迹得出的假设,可以通过网上信息进行论证和再验证。

(二)与博物馆研究比较的优势

1.资料量大

互联网上的青铜镜资料,集合全国各地、各级、各类机构及个人的资料,比任何一所博物馆的资料都多。

2.资料种类齐

省级及以下博物馆馆藏青铜镜种通常具有区域性,研究人员很难在区域性品种的铜镜里得到全面的认识,很难对纹饰制作技术工艺进行融会贯通、追溯。即使是国家级博物馆,铜镜资料种类也不一定比网上资料齐全。

3.特殊标本多

互联网上的资料量大且齐全,容易看到形式多样的特殊镜。多样化的见识,对网上考古的假设、论证、融会、贯通、追溯等思考活动作用很大。假设的思路如果缺少多样化见识的修正,很容易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例如,一种观点认为青铜镜钮使用合范工艺制作,笔者多年前在网上见过一面缺钮铜镜,钮区比较光滑,因此提出另一种看法,可能部分镜钮使用插件工艺。在插件工艺、弦纹线现象、中心校对现象的基础上,笔者大胆提出轴心制范技术的理念。目前,既无出土实物工具又无完整文献资料说明纹饰制作技术,只有轴心雕版制范技术能严谨合理地解释铸造痕迹。例如,大家无法解释为何同期大量镜子文字、图案风格相同,如出自一人之手的现象。笔者从东汉对凤镜入手,提出剪纸印刷工艺的存在,然后追溯推理出另三种印刷工艺的存在,即单组雕版(图章)印刷、纸张印刷、折纸印刷。

4.资料地域广

制作技术在时间上有传承现象,在空间上有互相仿造现象,形成关联的一张网。假设及论证中遇到脱节的困难时,一张网的大局认识,可以帮助我们从其他方向贯通未知的节点。青铜镜进化论提到的部分特殊铜镜,来自河南、天津、安徽等地。

三、两种考古方式的联系

青铜镜互联网大数据考古与田野考古,是互相服务的关系。

(一)前者为后者提供线索、参考

前者为后者提供线索、参考,例如通过进化论和网上资料,笔者提出三个猜想,供田野考古人员参考。一是西汉“大乐富贵”镜是淮南国“官窑”铸造,按地方王族、贵族、官僚的需要铸造,所以将来可能会在古淮南国境内找到铸镜遗址。二是战国后期至西汉早期制作泥塑地纹镜的铸镜遗址,或许将会出土圆心带小孔的陶质雕版。如果轴心雕版制范技术客观存在,那幺这个时期的铸镜遗址应该会出土陶质的雕版。如果出土的是其他形状的雕版,那幺轴心雕版制范技术就需要修正。如果没有出土,那幺轴心雕版制范技术将会像物理力学的现象一样,永远成迷,因为以后的雕版都是竹木材质,被找到的机会非常渺茫。现实中人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力学现象,但谁都没有看到过力的形状。同样,人们感受到轴心雕版制范技术的存在,但谁都没有看到它存在的证据。三是青铜镜的纸版印刷技术最早出现在西汉早期。又例如以轴心雕版制范技术为基础重组的青铜镜进化树根图,可以应用到田野考古的断代上。再例如几个观点可以为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信仰、思想考古提供线索。

(二)后者为前者修正错误、明晰细节

后者为前者修正错误、明晰细节,例如青铜镜进化树根图以轴心雕版制范技术为基础,且复合制版技术、制范技术。在一千多年里,轴心雕版制范技术基本不变,只有工艺有些变化,但并不大,图形、图案变化很大。类似于现代机动车生产,生产技术基本相同,工艺因轿车、货车、客车等用途的不同,有些差别,而外形、配件则差异很大,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进化树根图要获得精准的时间节点,就必须依靠出土青铜镜去厘定。进化论中有一些错误的内容,也需要考古资料去纠正。

四、青铜镜互联网大数据考古的特别要求

与田野考古不同,这种考古方式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需要具有鉴定青铜镜真假的能力

田野考古这种方式的研究对象是网上铜镜。网上铜镜真假混杂,不能辨别真假,很容易被捏造镜引入歧途,无从谈论研究。田野考古则不存在假镜的情形。

(二)辨别方法主观性强

文物鉴定主要采用传统的鉴定方法,强调目测和经验,然而经验、水平因人而异。以青铜镜为例,经验包括两部分:一是固定的锈迹类型和纹饰线条风格;二是变化的作伪认识。现在的作假日新月异,有些锈迹类型与真品很相似,几乎可以乱真,需要研究人员不断留意网上交易品,不断更新认识,用“一本经书念到老”的态度吃老经验,很容易犯错。考古所、博物馆的藏品通常具有区域性,造成研究人员的认识有局限性,所以“用考古学的方法和特征”对网上文物进行鉴定,有时会“以假当真、把真当假”[1]。

(三)对私人藏品的引用与炒作的理解

很多人担心在考古中引用私人藏品,会变相抬高藏品的价值,让考古变味。以笔者观察,考古价值与收藏价值是不同的概念。以青铜镜为例,考古注重特殊铸造痕迹。特殊铸造痕迹常常意味铸造有缺损、瑕疵,有些还是破碎镜,升值潜力不大。收藏则注重精美、稀少,精美通常意味着没有缺损、瑕疵,考古价值不大。

(四)图片有时需要实物补充

在实践中发现,图片的使用有优缺点,有时需要实物补充。优点为高像素设置下拉近距离照相,然后将电子图片在电脑里放大,图上细微的地方可以清晰看到,即是说“照相+电脑”可以达到放大的效果。缺点为图片非立体,受焦距远近影响,大小高低上会出现错觉,结果会误导人们。笔者发现,一些专家的分析出现错误,不是水平问题,而是没有见过实物,被图片的错觉误导。实物的优缺点正好与图片相反,可以看到线条、痕迹的大小高低。附上青铜镜常见线条分类(暂定)(图1)。

五、青铜镜互联网大数据考古的几点建议

针对这种考古方式的特点,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将互联网大数据考古设立为新的考古学科

这种以地上文物为研究对象的方式,有其不同的特点,正好与田野考古形成两条腿走路、互相促进的格局。

(二)加快考古资料的信息化建设

这种考古方式的基础是考古资料的电子化和网上共享。事实上,各行各业都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走“互联网+”的道路,已成为当前的趋势。

(三)融合多方才智,走“大智慧考古”之路

青铜镜互联网大数据考古这种考古方式,可以融合考古人员、博物馆人员、收藏人的力量,取得更多的考古成果。以笔者为例,笔者只是一个业余的收藏爱好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曾想无心插柳,会发现青铜镜纹饰制作的技术难题。

(四)加强考古实验室的建设

青铜镜互联网大数据考古这种考古方式是逻辑推理活动,很多假设、推理、论证,需要实验进行验证,所以实验室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配套工程。

在民族复兴的路上,需要大国的实力,需要来自历史的经验和自信,以便更好地应对内政和外交。习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说:“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笔者觉得,“文化养分”“历史底蕴”包含历史的经验和自信。考古学家西姆拉曾经说过:“我们需要了解过去的5000年,以便掌握未来的100年。”这些都是互联网大数据考古作为一种考古方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川.文物鉴定若干问题探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07):116-118.

罗郁松 中国文物学会会员 东莞市工商局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