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哲

(青岛市博物馆,山东 青岛 260000)

1972年,江苏南京化纤厂东晋墓中出土一件刻有铭文“罂主姓黄名齐之”的鸡首壶[1],故一些学者推测鸡首壶出现之初,应该是被称为“罂”。

两晋时期饮酒风盛行,鸡首壶是一种酒器,同时也是一种茶具。唐以前的饮茶方法与今天不同,晋郭义恭《广志》中载:“茶丛生真,煮饮为茗。茶、茱萸、檄子之属,膏煎之,或以茱萸煮脯胃汁,谓之茶。有赤色者,亦米和膏煎,曰无酒茶。”即先将茶叶碾末,调和油膏制成茶饼,待饮用之时加入姜、葱末等调料一起煎煮,如同今日的汤。鸡首壶足够大的盘口相对于普通器皿的直口而言,更便于盛贮调和好的茶末而不散落。

1 鸡首壶的渊源

鸡首壶的出现与我国自古崇拜鸡的文化相关。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家禽。鸡的形象也被添加到艺术作品中,大量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陶鸡,汉至晋这一时期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陶瓷鸡塑、鸡舍。在古代,“鸡”与“吉”谐音,寓意着吉祥,鸡被认为是吉祥鸟。在古代民间艺术中,因雄鸡在争夺配偶时好争斗,具有阳刚之气,通常雄鸡代表了人类对生殖的渴望,是生命的象征。鸡首壶多随葬于男性墓中可能与此有关。鸡也被认为可以禳灾除凶,汉代应劭《风俗通义·祀典·雄鸡》中记载:“鲁郊祀,常以丹鸡祀日,以其朝声赤羽,去鲁侯之咎。”[2]可见当时人们认为鸡可以“御死避邪”,而将鸡用于祭祀中,期望可起到消除灾祸的作用。将鸡的吉祥、生命、阳刚、避邪寓意予以其中,随葬于墓中,以求逝者安息。

鸡首壶器形是如何发展而来的,部分学者认为鸡首壶是由盘口壶演变而来的,笔者对此观点有所质疑。这种盘口鸡首壶比同墓共出的盘口壶的器形小得多,盘口壶通常高达20厘米,而鸡首壶不足10厘米。虽然在器形上相似,但无法证明两者为发展演变的关系。就目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看,1998年安徽马鞍山寺门口东吴墓[3]中出土的一件鸡首壶与浙江天子岗汉晋墓[4]出土的一件鸡首壶,均为鸡头短小、双系、口部为短直口,与常见的盘口有所不同,初具鸡首壶的雏形。该“鸡首壶”腹身与吴、西晋常见的直口双系罐形制相似,如同在罐身上堆加了鸡首与鸡尾,也有人称这种鸡首壶为“鸡头罐”。前者所出墓葬为东吴时期,后者虽无明确纪年,但据同时发掘的另两座有纪年砖墓推测,该墓年代约为三国末至西晋初年,约公元260年。此壶的出现早于一般意义上的盘口鸡首壶。汉代独立的人物、鸟兽堆塑艺术已相当成熟,堆塑艺术充分体现在瓷器的造型上,东汉、三国时期堆塑复杂的五联罐、魂瓶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堆塑工艺在魏晋时期已发展为器物的附属装饰,形式、内容多样化。直口罐为三国时期江南常见器物之一,东吴地区出土的直口鸡首壶与共出的直口罐无论在大小、型式上都极为相似,唯独在两端堆塑了鸡头与鸡尾。在鸡首壶形成之初,正是由双系直口罐结合了这种陶瓷堆塑装饰而来。在三国末至西晋初年,盘口器极为流行,如盘口壶、唾壶,鸡首壶受到盘口器的影响,最终形成别具一格的器形。

传统观念中“最早的”盘口鸡首壶的鸡头为纯粹装饰性堆塑,与腹部不通,器形高度均在10厘米左右,制作粗糙,被认为是专属随葬明器。在西晋中晚期,鸡首壶器形变得高大,鸡头中空,成为流,具有实用性。这种由“明器→实用器”的说法行不通,因为墓葬中的随葬明器通常在生活实用器中可以找到原形。古人相信灵魂不死,逝者将在另一世界继续生存,通常将逝者生前所用器物随葬,或喜爱之物制成明器,以供其在另一世界继续使用。值得注意的是,三国时期直口鸡首壶的流与腹部相通,可以倾倒腹中液体,器形普遍高20厘米左右,制作精美,应该为实用器。以上两种鸡首壶在时间上不存在交叉,直口鸡首壶数目相对较多,所搜集到的几件均出于东吴中期墓葬中;盘口鸡首壶数目较直口的稍少,时间范围在西晋早中期。如此看来,鸡首壶经历了“实用器→明器→实用器”三段式的发展。究其原因,从其器形来看,其在形成之初,整个器形扁矮,最大直径与高度几乎相等或更大,重心偏上,流塑于圆滚的肩部。如要倾倒腹中液体,需双手执器物腹部,几乎要将整个器物竖直方可,用起来十分不便。可能当时人们考虑到其实用性差,但对这一器物又有着独特的偏爱,遂将其制成器形较小、鸡头为装饰、工艺相对简单的明器用来随葬。西晋末、东晋初及以后时期的鸡首壶可分为鸡头实心与空心两种,其中中空者占绝大多数。器形较之前相对高大,而且数量增多,出土范围扩大,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较为常见,应为生活实用器,实心者可能为仿制明器。功能再次发生转变,其原因,依笔者拙见,此时期的鸡首壶与西晋早中期的相比,除器形高大之外,最显着的变化是堆塑鸡尾演变为一端起于肩部另一端与盘口相接的把手。这个把手便是其功能再次发生转变的关键因素,使在倾倒鸡首壶腹中液体时更为方便,只需一手执柄便可完成倾倒,而且倾斜角度小,更为省力。这种有流有柄的壶较此之前的传统壶,无论从倾倒液体角度还是控制水流方面,都是具有优越性的。鸡首壶可称为最早的执壶。在后来的发展演变中,鸡首壶逐渐由矮胖向瘦高发展,鸡首流变长,在制作过程中,人们更注重了它的实用性。

2 鸡首壶的衰败

鸡首壶从东吴中期创烧开始,经历了在东晋时期在南方地区的第一次繁荣、北朝时期在黄河流域的第二次繁荣后,自隋的大一统,逐渐走向衰败,最终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对于鸡首壶的衰败,笔者认为与其器形的演变和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等因素分不开。

2.1 器形的演变

鸡首壶从隋朝开始在数量上明显减少,北齐末期出现一侧有柄、一侧无鸡头的执柄盘口壶,鸡首壶在初唐以后彻底消失。而在唐代初期和中期流行的双龙柄壶与北朝鸡首壶在造型上具有相似之处,不同的是鸡首壶的鸡首流被双龙柄壶的另一柄所取代,双柄对称。赵德云先生在论文《从鸡头壶到龙柄壶的发展——兼析外来文化因素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5]中,详细地论述了这一演变过程,并分析了罗马帝国带柄器物、波斯双柄器物造型对双龙柄壶形成的影响。笔者认为,除以上几点外,在鸡首壶演变为双龙柄壶过程中,不得忽视北齐晚—隋时期鸡嘴与腹部不通的鸡首壶。此时的鸡头已不具实用功能,仅为装饰,液体的倾倒要从盘口处流出。器形的高大、笨重,单柄的纤细等众多因素大大增加了倾倒腹中液体的难度。双柄的出现,增强了实用性。值得注意的是,双龙柄壶肩部没有系,更突显了在使用过程中双柄的实用性。

2.2 社会、历史因素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大动乱、大融合时期,鸡首壶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鸡在我国古代是吉祥鸟,有着吉祥、生殖、禳灾除凶、御死避邪等众多寓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劳动人民将鸡的形象寓于日常生活器具之中,创造了鸡首壶。可见在小小的一把壶中寄托了战乱时期的人民对美好、安定生活的向往。

唐朝以后,随着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经济的昌盛。鸡首壶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鸡首壶“流”倾倒液体的功能并未随之消失,而是被唐代的注子所延续。唐代经济高度发展,饮酒、饮茶之风盛行,尤其是开元盛世之后,饮酒习俗达到空前盛况,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消费内容[6]。唐中期以后,饮茶之风迅速风靡全国,《茶叶通史》中得出的估量统计:唐德宗建元年茶叶产量已超过200万市担[7]。饮酒、饮茶的盛行使得酒具、茶具的需求量更是大大增加,商业的繁荣促使器物的造型由繁到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认为“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交换中的价值规律必然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8]。注子的直口短流较鸡头流复杂的制作工艺要简单得多,缩短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了商品的价值,缩小了成本。另一方面,唐代生活安定的百姓相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颠沛流离的人们,那种寄情于物的思想逐渐消退,享受当下物质生活、追求精神娱乐显得更为重要。

鉴于以上种种原因,盛行于魏晋南北朝300余年的鸡首壶在隋朝时期显露衰败之势,最终在唐初退出了历史舞台。■

[1]宋文佳.魏晋十六国北朝陶瓷初步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文学院,2008.

[2](汉)应劭.风俗通义校注[M].王利器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

[3]马鞍山市博物馆.安徽马鞍山寺门口东吴墓发掘简报[J].东南文化,2007(3).

[4]安吉县博物馆.浙江安吉天子岗汉晋墓[J].文物,1995(6).

[5]赵云德.从鸡头壶到龙柄壶的发展——兼析外来因素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J].考古与文物,2007(1).

[6]张雁南.唐代商品经济与消费结构关系探析[J].思想战线,2007(4).

[7]陈椽.茶叶通史[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

[8]卡尔·马克思.资本论[M].陈启修译.上海:上海昆仑书店,北平东亚书店,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