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 樊虹燕

摘 要:现代文明的发展成就是建立在古代文明世代传承的深厚积淀上的。古籍作为古代文人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媒介流传至今,人们通过对古籍的研究和开发,可以了解到古代文明的发展背景。古籍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稀世珍宝,对古籍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是现代文明不断进步的灵魂。因此,文章将围绕保护古籍的重要性展开研究,并对古籍的开发利用进行具体阐述,以期对古籍保护与开发利用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古籍;保护与开发利用;思考

古籍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历史结晶,古籍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对我国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古籍是不可再生的文物资源,虽然我国古籍的复刻技术水平达到了一定高度,但是对古籍原本的保护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更是传承。就目前而言,我国关于古籍的保护工作尚处在设计阶段,古籍原着的流失、损坏,以及环境影响的不可控因素造成的文字模糊、纸张老化屡见不鲜。因此,古籍的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联系着古籍的开发利用,关乎着古代文明的研究与现代文明的进步。

1 古籍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意义

1.1 古籍的价值

古籍是对古书的雅称,是指未采用现代引述技术印制的书籍。在古代,图书被叫做典籍,流传至今才被定义为古籍,是古代文明的最好体现,更是古代文人智慧的结晶,蕴藏着较高的艺术价值。首先在《中国古籍编撰史》一书中,古籍的主要表现形式体现在知识信息、着作方式、文字、物质载体、文字制作技术以及装订形式等方面,具体体现在典雅方正的字体、古韵的装帧形式、精湛的印刷方式以及古籍中印有的绣像、提拔和插图等,这些表现形式都会给人以艺术的熏陶和精神层面的满足。其次,古籍是文明的载体,是具有可研性的历史素材,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古籍的保护可以说是推动现代文学研究的基础,通过对古籍的仔细研究可以充分了解古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发展观,更能明晰古代历史的发展背景,古籍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是现代文明的灵魂所在。最后,古籍之所以被称作古籍,是相对于今来讲的,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在古籍中有很好的体现,所以说古籍承载着华夏文明,是现代与古代联系的桥梁,保护古籍就意味着传承辉煌的历史文化,弘扬中华名族传统美德,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1]。

1.2 古籍保护历史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给予文物的保护工作充分的关注和重视。国家文物保护协会以及相关部门在古籍的保护工作上倾注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重点对散落国外和民间的古籍善本进行征集和追回,并针对古籍保护工作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的保存体系,包括公共图书馆、科研院校、博物馆等,并在国家政府的支持下,建成古籍书库,致力于古籍的修复和保存。这其中就包括注明《敦煌遗书》《永乐大典》和西夏文献等大型古籍,古籍的保护工作初见成效。随后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国家文化部批准正式成立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主要致力于古籍文献等珍稀文物的抢救。并且在当时,东北师大科研院率先采用计算机技术来完善古籍的保护工作,这标志着古籍的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我国目前的古籍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仅存在各收藏机构的古籍就达到4000余万册,但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其中有1/3的古籍受岁月的侵蚀,出现严重的老化和损毁现象。古籍的保护工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需要国家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加大古籍的保护力度,尽可能还原历史,为现代文明的进步提供可开发利用的历史资源。

2 古籍保护与开发利用存在的历史性遗留问题

现代的古籍保护工作最早开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当时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国家在古籍的保护工作上虽然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和支持,但是国家的政治体系、财政管理体系以及相关政策处于初建阶段,相关科研技术尚未成熟,相关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以及职业素养等多方面条件无从评判和考察,无法为古籍的修复与保护提供有力支持,致使古籍保护的历史性问题遗留至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匮乏的资金支持

古籍的保护是一项长期且繁重的工作,需要较多的专业工作人员的参与和相关修复技术的引进,对资金支持的需求较高。在国家经济实行宏观调控战略部署的背景下,国家重点关注项目主要倾斜于工业、建筑业、煤矿等经济收益增长较快的几大行业,对古籍的保护与管理重视度相对较弱,相关经费投入无法满足古籍保护工作的需求。另一方面,资金支持存在严重不足,导致古籍收藏机构的存藏条件较差,各类图书的混乱摆放不利于古籍的保管和查阅,以至于古籍受损情况不容乐观,不利于日后的保护与开发[2]。

2.2 缺乏长效管理机制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古籍的保护工作呈现出的现代化特点也更加突出,很多存藏单位逐渐把古籍保护工作的重心转向古籍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古籍的保护质量和工作效率,但传统的古籍收藏、修复与开发利用备受冷落,缺乏长效的管理机制加以监管和控制,不利于古籍的留存、研究与开发利用。

2.3 专业人才的缺失

相较于国家级收藏机构工作人员的专业性来讲,中小级存藏单位的工作人员职业素养较低,根本原因是由于专项经费的不足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参差不齐,导致这一类存藏单位相关工作人员大多来自于社会基层,专业文化水平和职业素养无从考察,保护国家文物的意识薄弱,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认真负责的态度,无法对古籍的保护发挥实效,加之各级政府的干预存在严重不足,致使古籍的保护工作流于形式。据相关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我国目前待修复古籍数量近千万册,相关专业工作人员仅不足百人,按照这样的比例计算,所有古籍修复完成至少需要八百年,可见古籍的保护问题亟待解决。

3 古籍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客观建议

古籍的保护工作必须坚持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为基本原则,针对古籍存藏的特殊性,制定全面的保护管理工作内容,加大古籍保护工作力度,并通过对古籍的修复和研究对其进行充分的开发与利用,提升古籍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展现更具真实性的历史古籍,满足社会公众对艺术的精神追求。具体可以参考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加大古籍普查工作力度,尽可能保证古籍存藏的完好性。古籍的普查工作是古籍保护工作的基础,规范化的普查工作有利于提高普查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通过对普查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总结,最终确定古籍保护工作具体实施计划,有利于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3]。

其次,建立完善的古籍保护机制,为古籍保护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在古籍的保护工作中,各级政府应加强与相关收藏机构之间的联系与沟通,结合古籍保护工作的跨时间、跨地域等特点以及修复、存藏和开发利用的工作内容,建立完善的古籍保护机制,充分发挥各级政府职能作用,合理划分各保护机构的职责,并根据古籍保护工作的落实情况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通过有效的保护工作为古籍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第三,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注重与现代技术手段的结合。由于古籍的保护工作繁重且时间跨度较大,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要有积极的工作态度和较强的责任心,才能在古籍的保护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为古籍后续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相关单位必须加强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培养,定期组织专业知识培训与学习,提高工作人员的知识储备,并引导工作人员提高保护工作技术创新能力[4]。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计算机设备,对古籍的相关数据进行优化分析和处理,增强古籍网络化资源共享,全面提高古籍保护工作效率和质量。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古籍的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只有在实施有效保护措施的基础上才能为古籍的二次开发与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实现古籍网络化的资源共享,提升古籍的可开发性以及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郝永利.古籍保护与利用的思考——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为中心[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98-99.

[2]王雁行.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为依托建设国家古籍资源数据库[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6(3):82-88.

[3]王雁行.古籍保护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实践与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8):89-91.

[4]赵文友,林世田.“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成果——以“中华古籍资源库”建设为中心的古籍数字化工作[J].新世纪图书馆,2018(3):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