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语

摘 要:清时期,瓷器上开始出现一种异兽的身影,其被称作“摩羯罗”。清代的摩羯罗纹通常绘制在瓷质贲巴壶的长流底部,与明清香草龙纹有近似之处。摩羯罗纹之所以大量出现于藏式瓷器贲巴壶之中,源于其在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这种来源于印度的异兽在藏人心中神力无穷。另外,在内地摩羯罗纹也发展出了独特的造型及内涵。透过摩羯罗纹,可以看到古代各地区不同文化间的互动与交融。

关键词:摩羯罗;瓷器;神力;水源

清代瓷器上的开始出现一种名为“摩羯罗”的纹饰,“摩羯罗”为梵文Makara的音译,是一种想象中的具有神力的异兽。该纹在乾隆时期的瓷器中极为常见,并达到全盛,之后转衰。摩羯罗纹大多饰于藏式陶瓷贲巴壶的长流底部,所饰瓷器以粉彩为主,斗彩、青花等亦有。在藏地摩羯罗是一种重要的神兽装饰,其大致为龙、鱼、鹿、象、鳄、狮、马身体各部位的融合(图1),被用于清代景德镇官窑藏式瓷器的制作中。值得注意的是,瓷器中摩羯罗纹展现的诸多特点与明清瓷器中另一重要纹饰“香草龙纹”颇为相似,值得分析。摩羯罗纹除装饰于瓷器上,金属器物上也不乏其身影。就内涵而言,摩羯罗这种想象中的动物被各个地域、各个时期的人们赋予了诸多神力,其本身便是古代文化融合交流的代表。本文将在纹饰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摩羯罗的丰富内涵。

1 瓷器上的摩羯罗

在瓷器中,贲巴壶是摩羯罗纹最主要的载体。瓷贲巴属于清廷创烧的藏式陶瓷,其上摩羯罗纹亦与西藏渊源颇深。饰有摩羯罗纹的一些瓷器多由朝廷赐予西藏上层,至今可见。

1.1 瓷贲巴与摩羯罗

摩羯罗纹通常固定出现于瓷贲巴壶长流的底部,官窑作品的图案设计严谨、一致性高。在瓷贲巴的流底,由于空间有限,摩羯罗纹仅呈现出了头、脖两部分,这或是对藏地艺术的学习——在藏地艺术中仅取摩羯罗的头、脖进行表现的地方颇多。瓷器上描画的摩羯罗其眼似猴,怒目圆睁;长鼻上扬,与流契合;大口喷张,利牙毕露;下巴前伸,上长触须,从口中出;颈有鬃毛,状如奔马;毛下有鳃,细密似网。总之,此处的摩羯罗面相凶恶,如藏密中的金刚护法一般,可以恫恶祛灾,守护安宁。瓷器上的摩羯罗纹根据瓷器着彩工艺的不同,可分为粉彩型(图2)、青花型、描金型以及斗彩型。其中粉彩型摩羯罗纹数量远多于其他类型,进一步细分,其色彩搭配有:白地橙、绿彩,黄地粉、绿彩,绿地金、红、蓝、褐彩,粉地红彩等。

1.2 香草龙与摩羯罗

瓷器中的摩羯罗纹虽然直至清代才开始出现,但之前明代出现的一种官窑瓷器纹饰或与摩羯罗有关。其以龙为主体,却融合了摩羯罗长鼻高昂、怒目圆睁、大嘴尖牙、旋涡尾、长鹿角、狮子爪等特征(图1)。这种纹饰被称作香草龙纹,属于夔龙纹的一种。瓷器上的香草龙纹较早出现于明宣德时期的青花中,高昂长鼻、锋利狮爪、彗星长尾等与藏地摩羯罗一致的特征已经跃然瓷上。在稍后的明成化时期,斗彩瓷与青花瓷中这类具有摩羯罗特征的香草龙纹也颇为流行(图3)。清代香草龙纹在瓷器上仍有体现,如雍正时期便仿烧了明宣德年间制作的香草龙纹青花瓷器。对比明、清香草龙纹造型,明代香草龙纹的造型较清代更贴近藏地摩羯罗的形象,清代香草龙纹仅鼻部还保持有上翘的造型,其余部分与龙纹无异。香草龙纹大多出现于官窑制器中,是皇家意志的体现,其中蕴含的藏地摩羯罗元素体现了明清中央与藏地间的紧密联系。另外,明宣德时期官窑中出现了一种海象纹的造型,其中也引入了狮子爪、漩涡尾等特征,高昂的象鼻与藏地摩羯罗造型更加吻合。

1.3 金属器与摩羯罗

从其他材质的器物来看,在宫廷用器明代掐丝珐琅炉中便有摩羯罗纹的出现,具有高鼻上翘、鬃毛四射、长角后伸、彗星长尾等造型特点,和香草龙纹近似,之后清代乾隆时期亦出现了构图近乎一致的珐琅炉作品。清代制作了诸多金属贲巴壶,流上亦出现了摩羯罗纹,几乎与同时期的瓷贲巴壶的装饰一致,只是金属器摩羯罗纹嘴部的造型线条更为扭曲夸张。另外,金属器贲巴壶流上的摩羯罗装饰还对掐丝珐琅多穆壶产生了影响,但多穆壶上的摩羯罗纹饰与贲巴壶稍有不同,其虽具有摩羯罗的部分特征,更多还是以龙纹造型为主。

2 摩羯罗的神力

瓷贲巴壶上的摩羯罗形象来源于藏地,藏人对其神力深信不疑。再者,摩羯罗是佛教灵兽,印度是其最初发源地。另外,内地亦在摩羯罗的造型发展与内涵演变中贡献出了积极的力量。

2.1 藏地探秘

在藏地,摩羯罗造型大致可看作七种动物身体各部分的组合,分别是龙(鹿)角、猴眼、鳄牙、象鼻、鲶鱼触须、马鬃、狮爪、鱼尾(时常延展出似波浪或彗星尾的造型)。在实地踏访中,笔者发现藏地摩羯罗常只塑造出头部造型,其余部分省略,这一特征也体现在了瓷贲巴上的摩羯罗纹中。

摩羯罗在西藏是水源、韧性、力量的象征。现今藏地摩羯罗装饰仍大量可见,其常被用在不同的场所。这些场所正对应了不同的象征意义。

作为水的象征,摩羯罗中引入鱼、鳄的造型便暗示了此点。在西藏最常见的是将摩羯罗的头部装饰在建筑的滴水檐处,尤其在寺院建筑里颇为常见。此外,藏地寺院壁画中的摩羯罗也常被描绘于江海之中。

于藏区宗教场所时常可看见十字金刚杵的杵头上装饰有摩羯罗的头,造成其杵头由摩羯罗口吐出的视觉效果。十字金刚杵为密宗法器,经常持于密宗佛尊手中①。在藏传佛教之中十字杵象征着无坚不摧和绝对定力,常作为坛城的地基;四杵头在作为地基时,象征着东南西北、地水火风。代表稳定不动的杵头由摩羯罗口中吐出,亦是与摩羯罗能长久坚持的韧性品质相关。

至于摩羯罗象征力量这一点,则可从以摩羯罗纹原型为武器的藏传佛教法器中看见,这些法器皆营造出锋利的尖刃,并有由摩羯罗嘴中吐出的视觉效果。如钺刀,钺刀一般由藏传佛教密宗的空行母所使用,其有守护佛法不被侵犯的重要作用,可以斩除烦恼,还可以驱邪、镇宅等。钺刀是无边神力的化身,这与摩羯罗象征力量此点颇为契合②。

2.2 印度溯源

在印度,摩羯罗是一种生活在水里与水关系密切的神秘动物,之前有研究者认为摩羯罗是源自恒河中的豚,但这一判断忽略了最早期似鳄的阶段。摩羯罗是水的象征,以上可见这一最原初的始象征意义在藏地仍然有所保留,且其在内地的内涵发展也总与水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在印度摩羯罗造型总是与水中的动物有关,这也助推了其与水相关的核心内涵的形成。在公元前300年至200年中,印度孔雀王朝的石雕、石刻艺术里便时常出现摩羯罗,在此期间,其形象几经变化,并融入人们的想象,最终成为一种想象中的神兽造型。

在公元前300年的洛马沙梨西石窟中出现了类似鳄鱼的摩羯罗塑像,这也是摩羯罗最早的造型之一,似鳄这一特征,在藏地摩羯罗纹中似鳄尖牙还得以延续。

而在稍后的时期里,又有似鱼的摩羯罗雕塑出现。鳄、鱼等动物均与水有极大关系。似鱼的特征在藏地摩羯罗的鱼鳃、鱼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且摩羯罗身体的整体也近似于鱼。

之后在公元前200年,印度图拉地区的石刻中出现了半鱼半兽的摩羯罗,其上骑有一挥动武器的人,这一时期摩羯罗头上的角开始出现,上扬的长鼻亦凸显出来。这些后世一直延续的特征,就从此处开始出现①。

2.3 内地流变

摩羯罗形象随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较早出现在东晋绘画中。画中描绘的主题为是洛神出行,洛神车架的两旁分布着两只摩羯罗,整体呈鱼状,细节上均张口并露出尖牙,有鱼鳍似翅,鼻短微翘,这与“长鼻上翘”的藏地特征相异。之后内地的摩羯罗逐渐有翅,此特点为内地独有②。

中国内地早期关于摩羯罗的记载出现在了东魏、前秦、南北朝的佛经之中,其被称为摩羯鱼。《洛阳伽蓝记》中称“如来作摩羯大鱼……以肉济人”;《图解阿含经》中云“彼在海中为摩羯鱼王网破坏其船”;《大智度论》中称摩羯鱼开口为“甚可怖畏”。此外,明代《治世余闻》中还有摩羯鱼入药的记载。唐宋开始,内地建筑鸱尾部分常采用摩竭鱼造型。明清时期,内地摩竭鱼内涵已完全脱离佛教,与人们喜闻乐见的龙九子传说相结合③。

综上可见,不管内涵如何发展,从之前的海中巨兽到最后的龙九子传说,在内地摩羯罗与水一直联系着。清代内地工匠将摩羯罗装饰在瓷贲巴的出水流处,也与摩羯罗为水的象征内涵颇为贴合。

3 结语

摩羯罗本是一种想象中的动物,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被各地区的人们赋予了各种神力,其造型的演变与内涵的延展均体现了古代各地区不同文化间的交融。瓷器上的摩羯罗纹出现于清代,主要依托瓷贲巴进行发展,其与明代官窑中出现的香草龙纹有诸多相似之处,推测香草龙纹应也受到藏地摩羯罗的启发。摩羯罗纹不仅出现在瓷贲巴上,诸多金属器物亦出现了摩羯罗装饰,这种广泛运用的装饰可看成是一种当时流行的风尚。藏地摩羯罗具有水源、韧性、力量等象征意义,且对应不同意义其使用场合亦不同,如滴水檐、十字杵、钺刀等处。其中水源象征是藏地摩羯罗最核心的神力内涵,印度、内地的摩羯罗内涵也绕此展开。

参考文献

[1](英)罗伯特·比尔.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

[2](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卷五下(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OL].爱如生中国基本古籍库.

[3]耿宝昌.故宫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下册)[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

[4]刘新园.皇帝的磁器——新发现的景德镇官窑[M].大阪:大坂市立东洋陶磁美术馆,1995.

[5]陈丽华.故宫经典——故宫珐琅图典[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1.

[6]台湾全佛研究会.佛教小百科——佛教的持物(23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吴明娣,石瑞雪.金刚杵纹考[J].中国藏学,2012(2):196-202.

[8]高健.金镂之雅:马进贵西域玉雕艺术[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1.

[9]王飞.摩羯纹饰的中国化进程及演变规律——以考古发现之文物为例[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3.

[10]杨衔之.洛阳伽蓝记(卷五)[M].范祥雍,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1]阿难.图解阿含经[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2]龙树造.大智度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3](日)高楠顺次郎.大正新修大藏经·四分律卷第十[M].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1990.

[14](明)陈洪谟.治世余闻·上篇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5]宋志刚.张家口市博物馆藏金元摩羯纹铜镜[J].文物春秋,2000(1):48-49.

[16]赵前.从中国平面文化的形成看鸱吻的造型演变[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