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海江

摘 要: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国民素质的增强,文化艺术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也有了稳步的发展。文章着重分析了龙山石窟目前保护和传承存在的问题以及采取的应对策略,使龙山石窟艺术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顺利进行。

关键词:龙山石窟;艺术遗产;传承;问题;策略

龙山石窟位于太原市西山,石窟开凿年代丰富,既包括唐代、元代,还有明代,时代跨度大,塑像具有明显的时代艺术特点。石窟共有9窟,雕像65尊,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3种形式。藻井有浮雕和彩绘2种形式,图案有二龙戏珠、五龙图、双凤图、双鹤图、飞天图,题材丰富,富于想象,是我国唐代道教石刻艺术和元代石刻艺术的代表作①。但近年来,龙山石窟艺术遗产的保护存在石窟风化严重、传承创新方式不足、文化发掘不够等问题。

1 分析艺术遗产的内容

1.1 艺术遗产概念

艺术遗产指本国和外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丰富的艺术创作和艺术理论成果的总称。优秀的艺术遗产,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表现了人民的命运、思想和愿望,有着适合于当时人民群众审美需求的艺术形式,是后世艺术赖以继承和发展的基础。

1.2 龙山石窟的概述及其文化特征

①龙山石窟的概述。龙山石窟开凿年代分初唐、元代和明代三个时代,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题材最丰富的纯道教石窟,在我国道教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填补了我国宋元时期石窟艺术的空白。

唐代石窟内雕像刀工细腻,线条流畅,衣纹下垂感强,具有明显的唐代艺术风格,与天龙山唐代佛教石窟内雕塑刀法极为相似。关于开凿的年代和时间,张明远老师着《太原龙山道教石窟艺术研究》中认为第四、五窟开凿于初唐唐高宗至玄宗时期,公元650至公元755年②。其中较早开凿的石窟应为玄真龛,石窟内雕像3尊,一天尊二真人。结合在此期间的重大道教历史事件和晋阳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推断,应在唐武周时期,武周圣历二年(699)二月初四,武则天留宿于缑山升仙太子庙,亲写《升仙太子碑》,推崇道教仙人王子乔。受此事件影响,作为唐北都晋阳,则在龙山之上开凿龙山石窟,第一窟主像应为周灵王太子晋—姬晋(王子乔)。第二窟三天大法师龛,三壁三龛,共有雕像11尊,三壁三龛,主像是道教的创始人张道陵。

元代石窟共5窟,开凿于元太宗六年至十一年(1234—1239),由全真教道士宋德方主持开凿。元代石窟局、雕饰、刀法的运用上都做了周全的考虑,他们根据造像题材的特定需要,在采用平直概括刀法中,又有许多微妙的变化。虚皇龛为虚皇老子的化身,该窟形为圆形,共有雕像21尊,显现的是空灵奇异、虚空缥缈之美。三清龛主像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3位天尊,两侧有6位坐像即“六御”③。众神祥瑞云集,极尽华赡富丽。卧如龛一免冠老者,足西头东卧于台座之上,为全真道开创者王重阳升霞,肃穆,空旷,素朴,简洁。披云子自赞龛正面主像为宋德方本人,洞窟窟顶开凿的是两只盘旋飞舞的凤凰,窟内靠西与正龛相连的壁面开一、两扇圆拱门,一童子手持书卷,欲推门而出,别出心裁,爽括又富有情趣。七真龛全真教主王重阳的七大弟子隆重安坐,窟顶的高浮雕刻画了云气舒卷、蟠龙出没的情景,朴厚幽深之气扑面而来。应该说,它们不仅是该时期道教石窟艺术的代表,也是同时期体现我国北方雕刻艺术审美的代表之作④。

明代石窟有2个石窟,石窟内无石刻雕像,台上所塑为泥塑三皇,现均已毁。三皇龛是华夏族(主体为汉族)的祖先,指伏羲、神农、黄帝,台上所陈泥塑均已毁。辩道龛,位于卧如龛西面的崖石中,坐北朝南。弧角方形、平顶,三壁环台座,相互通连,无雕像。

龙山石窟于山西运城永乐宫保存至今,是中国道教文化的杰出代表,更是山西道教文化发展的光辉一页。

②龙山石窟的文化特征。龙山石窟是初唐时期道教得到重视而广泛传播,元代时期道教促进民族融合的特征。晋阳古城(山西太原)从北齐陪都,隋唐北都是北方政治经济的重要地区,元代时期是北方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区域,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和进步。龙山石窟也是宗教文化与传统文化,世俗文化与时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融合的典范。

2 龙山石窟保护和传承存在的问题

2.1 石窟风化严重

公元1239年,宋德方主持开凿石窟完成之后,曾在石窟外部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用以保护石窟和方便信众瞻仰雕像。据碑文记载“修葺三年,殿阁峥嵘,丹霞赤雘,如鳌头突出一洞天也”。说明元代时期石窟外建造的建筑规模宏大。目前石窟前遗存石柱础,岩体上曾经用于搭建建筑而凿出的石洞依稀可见。2019年9月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三皇龛进行清理时,发现元代的瓦片和建筑构件,都证明龙山石窟外窟檐体建筑的雄伟和宏大。龙山石窟历经千年沧桑,由于风吹、雨淋、冰冻、日晒,导致石窟岩体风化剥落日趋严重,继续发展将危及石窟内塑像、浮雕、题记等珍贵文物,亟须采取科学保护措施加以防治。

2.2 传承创新方式单一,方法不足

龙山石窟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在重视继承和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创新,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充分展现灿烂的传统文化和优美的雕刻艺术,让更多的游客了解和喜欢龙山文化。文物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蕴含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也包含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 应对策略

3.1 提升龙山石窟知名度

龙山石窟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艺术宝藏。利用龙山石窟自身的艺术特点结合现代科技的力量,增加展示手段,构建网上龙山石窟艺术博物馆,让更多的人可以更为便捷地看到龙山石窟,提升龙山石窟的知名度。

3.2 对文化内涵进行深入发掘

龙山石窟作为道教文化和传统艺术的瑰宝,对研究唐代和元代时期的服饰及传统文化都具有很高的价值。以道教文化为主,深入挖掘它的历史来源和塑像中人物的历史影响力。例如,玄真龛中主像为王子晋,他是王氏始祖,对研究太原的姓氏文化具有很高的价值;三清龛中三清六御,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积淀。

3.3 鼓励加大保护研究

近年来,龙山文物保管所加大了对龙山石窟的保护和研究,以下提几点建议:

①对龙山石窟窟檐体进行科学评判和研究,结合同为宋德方主持修建的元代永乐宫建筑样式,以及目前遗存的建筑构件进行研究,恢复窟檐体建筑,从而达到对龙山石窟的整体保护。②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做到早检查、早预防、早报告,尽快编制保护方案,对即将受雨水渗透而损坏的文物立即进行保护修复。

4 艺术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艺术遗产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风采的外在体现,同时也是建设当地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源泉,所以必须保护与传承艺术遗产。首先,加强宣传。通过新闻媒体,加强舆论宣传,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使其了解到遗产的重要性,从而让保护遗产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爱护遗产的风气,使每一个人都能为拥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而自豪。其次,借助旅游开发进行保护。如今旅游业的发展已不仅仅是简单的吃住行游购娱乐,更多地开始关注其文化内涵。

5 结语

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华文化经历了岁月的洗礼,经过不断的筛选、积累、沉淀,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华民族情感认同的重要纽带。只有坚持实施科学正确的方法与措施,集结全社会的努力和不懈奋斗,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运用科学的力量使珍贵、濒危的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