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静

摘 要:文章介绍了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一件一级文物—“中原突围”期间皮定均使用的日记本。日记本真实记录了皮定均在中原突围中指挥一旅,完成了迷惑和牵制国民党军队掩护主力部队向西转移的重任,转战20余天,跋涉千里,最后还成建制地成功突围的惊人奇迹。

关键词:皮定均;中原突围;日记本

这件文物为纸质,横14厘米,纵17.5厘米,厚2.7厘米,右开本,内文用钢笔书写,文物虫蛀,部分页脱线,部分页有缺角。

这本日记是皮定均在“中原突围”中的经典战例及经验总结。日记本中真实记录了皮定均在中原突围中指挥一旅,完成了迷惑和牵制国民党军队掩护主力部队向西转移的重任,转战20余天,跋涉千里,最后还成建制地成功突围的惊人奇迹。

皮定均(1914—1976),安徽省金寨县古碑区仿家岭村人,开国中将。15岁参加工农红军,解放战争初期任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旅长。

1946年6月,蒋介石以30余万人的兵力率先对中原军区部队发起大规模进攻,内战一触即发。而此时的中原解放军6万余人被国民党军围困在平汉铁路以东,以宣化店为中心的东西长约200千米,南北宽约25千米里的一块狭小地带内。中原危急!党中央急令中原解放军“立即突围,越快越好”。

6月24日下午,中原军区第一纵队一旅旅长皮定均与一旅政委徐子荣一起来到一纵队部所在地白雀园,纵队司令王树声正式向一旅下达了命令:“中原军区党委决定,由皮定均指挥第一旅掩护全军向西突围的任务。要不怕牺牲,用一切办法拉住敌人,迷惑敌人。只要三天之内敌人不能准确判断我军主力突围方向,掩护任务就算完成了。任务完成后,自行选择突围方向。”面对这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皮定均坚定地回答:“请首长放心,我们坚决完成任务!”

回到旅部,皮定均立即开始制定作战计划。他采用疑兵之计,指示部队白天向东行军,晚上又回来,白天又向东行动,所以狡猾的敌人一直以为我中原军主力是要向东突围。而真的主力向西突围了,他们反而认为是佯动,是假象,大队人马一直在东边做堵击的准备。直到两天后,敌人才发觉我主力已向西突围,轻重火力发狂似的向皮旅阵地倾泻,妄想突破防守。英勇的皮旅指战员抗击着数十倍于己的敌人,迫使敌人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给主力部队的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经过连续三天的顽强阻击,我军主力终于成功越过平汉铁路向西挺进。

主力过了平汉铁路,掩护任务是完成了,可自己又该选择什幺方向突围呢?怎样才能继续掩护主力的突围呢?原地抗击只能迟滞敌人向西追击的速度,可是还要撕开敌人、分散敌人、调动敌人,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皮定均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作用最大,困难也最大的方向:东进!和主力部队背道而驰,到苏皖解放区去,和华中兄弟部队会师!皮定均清楚地知道,这条路上山高路险,困难重重,敌人的兵力是皮旅的十倍以上,但是,为了整体利益,只要主力能顺利突围,即使要付出重大牺牲也在所不惜!想到这里,皮定均在日记中从内心深处发出了呼喊:

中原,我的中原!……我认为死在我们面前摆着,是不可怕的,只要对人民有利,对党有利,我们的一切只要用在人民之利益之上,抛弃一切,乃至生命,都是值得的。

一路上,皮定均利用敌人统治区域内的封建割据互不通气的矛盾,以大山作掩护,充分发挥了山地行军、山地奔袭的战斗特长,尽可能地在县与县、省与省的交界处穿来插去,他们时而出现在这个省,时而出现在那个省,时而出现在这个县,时而又出现在那个县,沿途割断敌人的电话线,偷袭敌人的乡公所、土顽武装和小股敌军,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都快走出大别山了,从缴获的文件中还能见到国民党安徽省政府惊慌失措的电令:“查有不知性质、不明番号的部队万余人在鄂豫皖边境活动,着即查明上报。”实在令人发笑。然而,在崇山峻岭中穿行让战士们苦不堪言,羊肠小道只能胼手胝足而行,又正值雨季汛期,战士们冒雨行军,身上的衣服、鞋子从未干过,湿透的草鞋夹带着锋利的沙石把战士们的脚板磨得稀烂,再往冷水里一浸,无不痛入骨髓。穿湿衣服、喝生水,又使很多人拉肚子、害疟疾……但这一切困难,都没有让战士们退缩。面对困难,皮定均坚定信念,一直鼓励战士们:

虽然我们走的路是很坏的路,道路崎岖,羊肠小道很难通行,但我们一定要突围,中原军区把全军几万人的安全放在我们的身上,为了完成我党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只有坚持。

皮定均带领部队汇成一股大无畏的铁流,向东方奔去……

一旅的战士大多是从大别山里走出来的子弟兵,在突围的路上,皮定均同样路过了自己的家乡—金寨县,从16岁闹革命离开家,他已经整整16年没有回过家了,他想起了家中的老母亲,这幺多年只与母亲见过一面,可母亲看到儿子日夜操劳,奔忙,担心影响他的工作,便匆匆地离开了,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母亲,听说老母亲一回到老家就被敌人抓去了,也不知道现在怎样了。还有自己的妻子张烽,分开时已身怀六甲,随着部队行动,非常困难,送回母亲那里,也十分的危险,只好让她化装转移,可是她能走过敌人的封锁线吗?现在又在哪里呢?看见皮定均陷入沉思,副旅长方升普对他说:“旅长,您回家看看去吧,您多久没见过您的老母亲啦?”皮定均答道:“我是挂念我的母亲,我怕地方上那些反动家伙为难她老人家,能回去看看多好啊,可是眼下的战事不允许我们这幺做。古有大禹治水,为了解救人民的疾苦,三过家门而不入,亲人们并没有责怪他;我们带兵打敌人,为老百姓打江山,得解放,过门不入,亲人们也一定会理解的。”他在日记中无限感慨地写道:

再见了,我的母亲,我的放牛场,等着我们完成中国的民族斗争任务时,再来解放你们吧,换取你们的自由,你们的幸福吧,这个日子我相信是不会太久了。

就这样,皮定均率领部队智取大牛山、巧取吴家店、突破青风岭、强渡磨子潭、激战津浦铁路,飞越皖中平原,横跨了豫、鄂、皖三省,历经了大小战斗20余次,24个昼夜千里行军,终于与华中军区新四军胜利会合。不可思议的是,皮旅突围前是7000多人,突围后还是7000多人,是“中原突围”中唯一被成建制带出的部队,创下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皮定均也在日记中表达了这胜利喜悦:

我们终于完成了党给我们的光荣任务,而且我们没有任何的损失。

1946年8月4日,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皮旅突破包围成功抵达苏皖解放区的消息,顿时轰动全国,这项人民战争史上的惊人奇迹还因美国记者史沫莱特的介绍传遍了世界。真可谓:“越平原铁流千里,建奇功名震中外。”从此,皮定均成为一位留名史册的着名将领,成为我党、我军一名虎将,“皮旅”也和“皮定均”的名字画上了等号,成为能征善战的代名词。1955年,人民解放军评定军衔时,皮定均最初只被定为少将,但毛泽东在他的名字下留下了六个字:“皮有功、少晋中。”

新中国成立后,皮定均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军长兼政委。1952年9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志愿军第九兵团第二十四军军长兼政委。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并担任兰州、福州军区司令员等职。1976年7月7日,亲临福建沿海前线视察指挥军事演习,因直升机失事以身殉职,终年62岁。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的“一生戎马行,丹心为人民”就是对其最精确的评价。1998年,皮定均将军的家人向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捐献了皮定均将军的一系列文物,这本笔记本就是其中一件。现在,它作为一级文物陈列于“红土地文物捐献展”中,既是将军戎马一生的见证,也是“中原突围”历史的真实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