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淑霞

摘 要:荟福寺是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清早期的藏传佛教寺庙,是赤峰境内保存较好的清代早期的着名建筑,是康熙帝的女儿荣宪公主主持修建的。荟福寺是清政府满蒙联姻政策的产物,是清王朝边疆安定、团结的象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艺术、科学、宗教等研究价值。

关键词:清早期;内蒙古巴林右旗;藏传佛教寺庙

明末清初藏传佛教在我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中快速传播,清政府为了蒙古边疆地区的稳固和统治,甚至出台了把蒙古地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全部消耗在新建寺庙上的政策,大力扶持和发展藏传佛教,鼓励和提倡新建佛教寺庙。于是大量的汉式、藏式和汉藏混合式的寺庙像雨后春笋一般遍布于蒙古各地,荟福寺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出现的。

清朝是满族建立的政权,历史上无论是少数民族还是中原汉族的改朝换代,统治者对边疆及其他的民族政权都不敢忽视和掉以轻心。蒙古族从唐朝以后逐渐强大并建立了强大的元政权,对于这样一个强悍的民族,明清统治者均不敢轻视。清朝初建,政权极不稳定,势单力薄,更加需要来自蒙古族的强力支持。为了北部边疆的稳固和长治久安,为了笼络蒙古上层统治集团、拉近民族感情,使他们与清政府保持一致,清王朝采取“南不封王,北不断亲”与蒙古王公贵族联姻的政策,从清太祖努尔哈赤起,中经八帝,历时200余年。据统计,清朝曾有9位公主和若干名格格奉旨下嫁赤峰的蒙古王公,荟福寺就是下嫁到内蒙古的荣宪公主主持修建的。

荟福寺是清代早期着名的喇嘛庙,也是保存下来最大的清代建筑之一,其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人民政府所在地大板镇荟福路南段,最早建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由旗扎萨克乌尔衮郡王与荣宪公主主持修建(图1、图2)。荣宪公主是康熙皇帝的第三个女儿,生平慈孝,对身边的下人也很宽容。康熙三十年(1691),荣宪公主奉旨下嫁巴林右翼旗扎萨克乌尔衮郡王,公主笃信佛教,下嫁后修建了这座寺庙。寺庙修建之初只有三间土房,非常简陋,雍正四年(1726),荣宪公主提议将原庙进行扩建,此次扩建为二十间,采用砖瓦结构,并建了东、西厢房各三间,随后荣宪公主将建庙的详细情况上报给朝廷,理藩院随即赐下金字匾,提名为“豪特劳敖坭勒图苏模”(蒙古语),即“荟福寺”之意,同时赐40名喇嘛的度牒。荟福寺先后有三个名字:其一,因庙中供奉一个乌尔衮王爷所获的斑斓老虎而名为“巴日斯苏模”,意为虎庙;其二,因与东大庙遥遥相对,又称西大庙;其三,称为荟福寺,此名沿用至今。

荟福寺以砖木结构为主,占地面积为7100平方米,采用汉式的建筑形式,属于平面方形的院落式布局,其主要特征是纵轴式布局,整个建筑以中间的一条南北向中轴线为轴,其他建筑都围绕着这一中轴线展开。寺院内的各主要殿堂,如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都布置在一条中轴线上,每间主要的殿堂左右还各有一座配殿,从而分层次形成多个四合院格局。

荟福寺前有影壁、广场、双旗杆,山门两侧有两尊石狮,整个寺庙用砖砌的矮围墙围住。越过山门进入占地面积为676平方米的第一进院落,坐落着重檐歇山式天王殿,面阔7间,进深7间,供奉着多罗咤、毗琉璃、留博叉、毗沙门四大天王塑像,天王殿的东、西两侧建有钟楼和鼓楼,还有东、西配殿各3间,东配殿为达玛金殿,西配殿为观音殿。第二进院落殿宇共计49间,占地面积为376平方米,以大雄宝殿居中,是寺庙的中心,内部两侧供奉着“三世如来”佛和“十八罗汉”,大厅东、西两侧是讲经的地方,大雄宝殿兼有“讲经殿”和“供佛殿”的功能;大殿东、西两侧各有配殿3间,为药师殿和长寿殿,供奉着“九神”像,与大雄宝殿并列的还有战神殿,颇为壮观。庭院中除有两座覆钟式如意宝塔外,还有汉白玉石狮一对、香炉一尊。

1913年1月18日,荟福寺寺庙后大殿即大雄宝殿遭遇火灾,使大殿毁于大火,殿内供奉的108卷《甘珠尔经》、252卷《丹珠尔经》和寺庙兴建以后保存的经卷、典籍、经幢、佛像,以及雍正皇帝御赐的金匾均被焚毁,再加上内战的硝烟、抗日战争的烽火及其他的一系列劫难,致使殿宇大部分彩漆斑驳,无数经文、法器被毁,一些佛像或被人为损坏。再加上年代久远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荟福寺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侵蚀、风化,使荟福寺千疮百孔,面貌大改。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荟福寺已是经多次修复后的荟福寺。

荟福寺经乾隆十一年(1786)、道光三十年(1850)、光绪三十二年(1906)等多次的扩建、修复和重建,至今已300多年,历经岁月的沧桑、时光的洗礼。1916年的修复共花费白银5000两,这次的修复资金是向旗内的牧民摊派的,主要用于修复1913年毁于大火的大雄宝殿,除在旧址上重建了49间楼阁式的大雄宝殿外,还在该殿西侧兴建了长寿殿,计3间。此后从1918年至1939年,又先后几次在大雄宝殿东侧兴建了药师殿,在台阶前修建“班丹普日来普”木塔、“哈敦银大木”木塔,雕刻了一对汉白玉大石狮子和一对木狮子。

2003年,荟福寺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重修工作。通过民间募捐、招商引资、政府投入等多种渠道融资,共筹措资金480万元,对荟福寺进行全面修复。这次重修对全部庙宇进行了彩绘,大殿顶端还装饰了一个金属制作的金尖宝顶,新建了一扇山门、三间配殿、钟楼和鼓楼,同时充实了32尊铜贴的金佛像和木雕佛像,以及200幅唐卡、铜钟等。2005年以后,荟福寺虽没有大的修复行为,但也陆续对墙裙、顶棚等进行了装饰和彩绘,还请进香炉、供桌、风铃、山花装饰,制作了佛龛和经柜,并从青海塔尔寺请进108个转经轮。

荟福寺从修建开始一直香火鼎盛,会众众多,喇嘛最多时有500余名,自1730年之后的每年6月,荟福寺都要举办庙会,届时集中全体喇嘛举行法日活动,活动时诵经拜佛,念长寿经,替皇帝祈福,每次饭僧多达万余人。从桑利达王爷起,荟福寺每年与东大庙、古力古台庙、阿贵庙轮流举办全旗最大的庙会,从农历六月初八到十五,各庙喇嘛齐集在荟福寺的大雄宝殿内念经,祈求国泰民安,祈祷皇帝万寿无疆,同时还举行传统跳查玛、摔跤、射箭、商贸等活动。雍正八年(1730)十月,荟福寺还请来班禅活佛,当日近万人都怀着虔诚的心从四面八方赶来,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庶民,他们都顶礼膜拜,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班禅大师临走前将自己的靴子、画像等物赠送给荟福寺作永久的纪念。

1986年5月荟福寺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文化和旅游部批准为国家AA级旅游景点,使其成为集清古代建筑艺术、历史文化、藏传佛教佛事活动为一体的旅游胜地,2013年5月荟福寺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荟福寺是赤峰境内保存较好的清代早期着名建筑,是清政府满蒙和亲政策的产物,是清王朝边疆安定、团结的象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艺术、科学、宗教等研究价值,其大部分建筑布局完整,壁画保存尚好,色彩艳丽,雕梁画栋,重楼复阁,飞檐斗拱的建筑风格,汇聚了众多劳动人民的智慧,又经多次的修复和充实,现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民族宗教圣地。同时也成为塞外草原远近闻名的古刹和佛事活动场所,是我国北方草原上一颗耀眼的明珠,是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参考文献

[1]项春松.赤峰古代艺术[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

[2]赤峰市文化局,赤峰市博物馆.文物古迹博览[M].赤峰:内蒙古科技出版社,1994.

[3]布和仓.佛教寺庙[M].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4.

[4]孙国军.赤峰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七批之二):清代荟福寺[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3.

[5]刘冰,顾雅丽.草原姻盟[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7.

[6]李淑霞.清代公主下嫁赤峰及其他[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