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妍妍

摘 要:新疆罗布泊小河墓地的发掘是近年来丝路考古的一项重要成就,它奇特的葬俗、葬式和随葬品向人们展现出了一幅非常丰富生动的原始居民的生活画卷。从这些出土的随葬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原始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所表达出来的审美观念,可以从更加广泛的角度去探究整个西域地区原始审美的发展。文章对小河墓地中出土的几件具有代表性的毡帽进行艺术性分析,探究青铜时代原始居民的审美观念的发展和其中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涵。

关键词:小河墓地;原始审美;毡帽;青铜时代

探究原始社会中的一切审美活动及审美产物的造型、内容、形式是了解早期原始人类的审美观念以及原始文化的产生过程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通过考古活动发现的这些随葬品,往往是最直观的例证。小河墓地是丝路考古的一项重要的成就,也为研究青铜时代原始审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实证和更宽泛的角度。

小河墓地位于新疆罗布泊地区孔雀河下游东南方向的一条支流的东岸大约4千米处,由贝格曼在1934年的一次探险活动中首次发现并命名。2012—2014年,新疆考古研究所对小河墓地进行了全面发掘,小河墓地在沉睡了近百年后再一次向世人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小河墓地令人惊叹的不仅仅是处于地上的一根根高耸的立木这种奇特的葬式,地下世界也丰富精彩—无论是棺椁的形制还是陪葬品,无一不展现出原始居民的生活样貌和精神世界。在丰富的陪葬品中,墓主人身着的服饰尤具特色,其中毡帽的造型特点突出,生动反映了青铜时代原始居民的审美观念。本文选取编号为M13和M24这两座具有一定代表性、墓葬状况基本完整的两座墓葬,对其中陪葬的毡帽进行分析对比,探究原始居民的审美表达以及精神内涵。

1 基本造型概述

1.1 M13出土的毡帽

M13的墓主人为一名成年女性,墓中陪葬的毡帽是圆顶高帽,帽檐下两侧缝缀姜黄色毛绳系带,帽上缝缀六圈红色合股毛绳,每圈缝四长针。帽前部左右各缀一只长约20厘米的伶鼬,两鼬的头部并垂于帽前部。帽左侧插两只羽饰,分别长25.5厘米、27厘米。羽饰的制作方法是将禽类羽毛捆扎在木杆上,羽毛束的端部用姜黄色毛绳缠紧,羽饰木杆上刻画细弦纹。帽高32厘米,最大直径26.5厘米(图1)。①

1.2 M24出土的毡帽

M24墓主人为一成年男性,从陪葬品数量以及衣着来看,这位墓主人生前应具有很高的地位。其所带的毡帽用深棕色毛毡制成,圆帽,头顶略尖,毡质厚薄不均。帽檐一周用土黄色毛线锁缝,两侧缀深棕色辫状毛绳作为系带。帽上密缀33圈土黄色细毛绳,每圈缝四长针。帽上左右各缀一只长约26厘米的伶鼬,鼬头并悬于帽前部。帽左侧插两件羽饰,靠前的是一件单杆羽饰,靠后的是一件扇状羽饰。其中单杆羽饰的制作方法和放置在墓主人身上的几件羽饰相同,上半截已残断;扇状羽饰是将五根单杆羽饰用红毛绳缠绕固定在特质的小横木撑上。五根羽饰中的4支是将细软的禽类腹羽一簇簇捆扎在木杆上,羽毛端部用土黄色毛线缠绕。靠近羽毛处的木杆上刻画2~3道弦纹。帽高28厘米,最大直径19.5厘米(图2)。①

2 审美特点概述

2.1 基本造型特点

通过观察这两件毡帽,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小河墓地出土的毡帽外形基本统一,都呈圆顶高帽的形制,造型简洁,功能性大于装饰性,两只缀饰在毡帽中部的伶鼬呈对称姿态,与毛绳缠绕在一起,让毡帽整体表现出对称性和抽象性,帽檐下两侧缝缀的姜黄色毛绳系带增添了实用功能。帽侧的两只羽毛束让毡帽更加灵动,细节的刻画更增添抽象性,富有意趣,整体比例和谐,色彩搭配统一,造型简约并且实用。制作者通过在毡帽上缀附装饰来表达自身的美好愿景,希望获得特殊的力量,而这些装饰的形式和内容往往受到制作者的精神信仰、审美观念、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文中举例的两顶毡帽在装饰物上略有细微区别,男性所带的毡帽相较于女性的毡帽更加华丽精巧,所饰羽饰的方式和数量有明显差异。男性毡帽上缝缀的一圈圈的毛线绳更加细密。从其他墓葬出土的毡帽来看,扇状羽饰似乎是男性所特有的装饰物。笔者认为,小河原始居民通过佩戴不同的扇状羽饰来区分持有者的性别,羽饰的数量和制作方式也可能象征不同的权力等级。

2.2 基本色彩特点

从色彩方面来看,毡帽整体色彩搭配和谐明快,沉稳质朴但不死板,表现出当时的原始居民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水平。毡帽的基本颜色一般是在原始社会环境中极易获得的颜色,如黄色、棕色、红色等。通过观察我们可以推论出,制作者在运用不同的颜色时,其目的并不单一。当时的制作者明显是有目的地使用一些特殊的颜色,如红色。红色这一色彩在小河居民的审美观念中有着很特殊的地位,这一点从墓葬中很多其他方面都有表现,如地表的立木、随葬的冥弓箭等都残留有红色涂绘的痕迹。M13女性墓主人的毡帽上缝缀的红色毛线绳也证明了红色在小河居民的审美认知中的特殊性。也许是原始居民观察到自身或者其他动物的血液的颜色,又或者是太阳的红色,自然联想到红色是与生命相关的色彩,对于红色的认知也逐渐区别于其他色彩,所以红色在原始审美中往往代表着鲜活的生命力,具有特殊的力量。

3 审美内涵概述

原始审美的产生其实是人类在满足了自身基本的物质需求的同时,建立了与自然更加复杂的一种关系,这一关系是随着人类最初极为低下的审美活动和审美意识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而在二者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时候形成的。反过来说,人同自然、社会审美关系的建立,标志着人的审美活动和审美意识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②人们制作的日常用品不再是仅仅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其中的造型、颜色、纹饰等都有独立的思想内容,这造就了审美活动的产生和不断发展。从举例的两顶毡帽来看,通过造型、色彩、装饰等审美观念,表现出原始文化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很多方面都与最原始的精神崇拜相关。

3.1 数字崇拜

自从数的概念诞生以来,它就不仅仅具有计算的功能,还具有文化的功能,并依据这种文化的功能深刻地影响和融合人类的宗教、哲学、科学和艺术等方面。人们对数字的崇拜和禁忌并不是数字在数学计算方面的功能的表现,而是数字的文化功能的主要表现。③

数字崇拜这一世界性的精神文化,在原始审美中的表达形式十分丰富。根据考古报告可以看到小河墓地中很多装饰细节都充斥着数字崇拜的精神内涵。青铜时代的罗布泊地区发现的墓葬几乎都有明显的数字崇拜的表现,如孔雀河古墓沟墓地的七圈立木,小河墓地地表立木规律的刻纹,一些随葬品的数量等,很多方面都表现出原始居民对于数字的崇拜。而在数字中以“3”“7”这两个数字或其倍数最为特殊。

文中举例的这两顶毡帽上缝缀的毛线绳的圈数是小河居民对于数字崇拜的最直观的表现。M13女性墓主人的毡帽,考古简报文字称之“帽上缀6圈红色合股毛绳”。只是细看所附线图、图版,缀附之毛绳,以稍朽损,似有“7”圈之可能。①王炳华先生表示:“7”在青铜时代孔雀河人心目中不是一个随便的数字,它是与天穹密切关联的、具有神秘内涵的文化密码。在小河墓地中,“7”已经成为社会的时尚,具有了时尚文化符号的功能。②

3.2 动物崇拜

动物崇拜在原始社会的精神活动中占有很大比重,世界各地都有发现动物崇拜的证据,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壁画内容就是一头牛。通过一些审美活动或者崇拜行为我们可以感受到原始人类对待自然界的其他生物有着天然的崇敬心理。古代突厥语系的民族常常将狼作为自己的图腾,将其视作整个氏族的保护神。即使是在畜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期,原始居民依然会将他们所畜养的动物作为氏族图腾和崇拜对象,例如小河墓地中大量发现的牛制品。原始居民认为这些动物为他们提供了食物,让他们有稳定的生活来源,动物的皮毛为他们提供了衣物,可以用来抵御寒冷,这无疑是一种保护和庇佑,对动物的崇拜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小河墓地中表现在毡帽上的动物崇拜是缀饰在帽前的两只伶鼬,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墓主人,其毡帽上都会缀饰两只伶鼬,且装饰方式较为对称。这种装饰方式非常直观地表达出动物崇拜的精神内涵。但从生物学角度来说,伶鼬这一动物的生殖方式较为特殊,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出,在毡帽上缀饰伶鼬这一审美活动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可能不仅仅只有动物崇拜,很有可能还存在小河居民另一种非常特别的崇拜文化—生殖崇拜。

3.3 生殖崇拜

有观点认为小河居民的动物崇拜只是单纯地将动物当作守护神或氏族图腾等进行崇拜,但根据前文提到的在帽前缀饰伶鼬这一审美活动,笔者认为动物崇拜的很重要的一个内核依然是生殖崇拜。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伶鼬这一动物具有很强的生殖能力,每年繁殖1~2次,且每胎产仔3~7只。小河墓地中发现不少婴儿的棺椁,可以看出小河居民的生存环境较恶劣,孩童的夭折率很高。所以当小河居民观察到伶鼬这种强盛的生殖能力和环境适应力,自然产生崇拜感,祈求自身也能拥有这种强大的生殖能力。

生殖崇拜这种非常原始的精神文化在小河墓地中表现得十分具体,我们甚至可以根据出土的随葬品以及葬式等特殊的审美活动,推断出在小河居民的观念中生殖崇拜是一切崇拜活动、审美活动的起源。原始社会的发展往往会受到自然资源的制约以及原始人类自身认知的局限,当原始居民在进行有意识的审美活动时,其核心思想内涵往往是最基础的物质需求。自然资源的匮乏导致原始居民的寿命较短,小河原始居民希望氏族人丁兴旺,希望在生活中能增添更多劳动力,这种基础的诉求造就了生殖崇拜文化的产生。

4 结语

从文中举例的这两件毡帽蕴含的审美表达的方式、装饰的细节等方面可以看出,小河墓地中随葬的服饰应是在日常生活中用来穿戴的。当时的原始居民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审美表达方式。通过文中所举例的两顶毡帽的造型、色彩、功能等方面可以看出,原始居民的审美观念和表达方式大部分都是为精神崇拜或文化信仰服务的。毡帽虽然只是整体服饰的一部分,但其表达的原始审美和文化内涵都十分丰富,每一处装饰都透露出小河居民的精神信仰和独特的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