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江

摘 要:大足石刻博物馆中心展厅陈列着一件毗卢遮那佛头像,原为大足宝顶山大佛湾14号窟内毗卢遮那佛的造像头部,原龛窟呈现的是《华严经》中描述的毗卢遮那佛七处九会的庄严场景,是我国宋代高超雕刻技艺的缩影。

关键词:毗卢遮那佛;华严经;宋代

在大足石刻博物馆一层的核心展区内独立展示了一尊毗卢遮那佛头像(图1),属国家一级文物,被誉为大足石刻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该头像采取“裸展”的方式进行展示,放置于石质方形展台上,博物馆室内温度保持在恒温22摄氏度。

毗卢佛是毗卢遮那佛的略称,是佛教三身佛中释迦牟尼的法身佛。这尊头像高40厘米、宽22厘米、厚23厘米,头戴花冠,冠下露螺发,冠上刻仰莲花和放焰珠,冠下装饰珠串。脸型方圆,眉间刻有白毫,双眼微闭,柳叶眉,双眼皮,眼梢修长微微上扬,鼻略残,嘴微启(图2)。

这尊精美的头像凿于南宋嘉定至绍定(1208—1233)年间,曾一直在大足宝顶山大佛湾的第14号毗卢道场洞窟内。它与迄今仍在崖壁上的近万尊石像一道,静静地在这马蹄形的山谷内守候数百年(图3)。

在大佛湾内有一件清代康熙二十九年(1690)的碑刻,记载了在毗卢洞上方左侧生长有一棵大树,枝叶繁茂,根系发达,不料大树被飓风连根拔起,导致左壁造像大部分崩塌,这尊头像也同其他造像一样掉落于地,所幸头像并未损坏,并放在洞窟内。新中国成立后,该头像存放于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文物库房内。2015年大足石刻博物馆建成后,头像又回到了宝顶山。

这尊毗卢佛头像最初所在的毗卢道场,是宝顶山石刻中艺术性颇高的作品。“毗卢道场”是一个平顶中心塔柱式洞窟,窟高6.6米、宽11.6米、深4.2米,现存像287尊。窟口外门楣上横刻“毗卢道场”四个楷书大字,是南宋朝散郎知重庆军府事姚宍恭书。窟口左刻“欲得不招无间业”,右刻“莫谤如来正法轮”,窟内造像表现的是毗卢遮那佛给众菩萨、僧众讲经说法的场面。

所谓“毗卢道场”,即是佛教密宗尊神毗卢遮那佛设坛讲经说法之处。它是根据《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华严经》)的内容刻造。《华严经》是大乘佛学的重要经典,被誉为“诸经之王”,是我国佛教华严宗的主要依持经典,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华藏世界和七处九会。

华藏世界是莲华藏世界的简称。古汉语中的“华”与“花”是相通的。这里的“华”该读“花”。华藏世界意为“莲花里包藏的功德无量,广大庄严的世界”。“华严”比喻佛“万行如华”“万德如华”,此花庄严法身故曰“严”。佛经说,在风轮之上的香水海中有大莲华,此莲华中含藏着微尘数的世界,所以叫作莲华藏世界。经文称:华藏世界中的香水海、佛国世界、佛陀名号都是不可胜数的“微尘数”那幺多,文中具体列出的也约300个之多,一世界一佛陀,个个都是深远广大无比、庄严华美无比、清净富足无比,皆为佛和菩萨的智慧和行愿的显现与实践,真可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七处九会,即释迦牟尼佛在七处说法(第一处菩提场、第二处普光明殿、第三处忉利天、第四处夜摩天、第五处兜率天、第六处他化天、第七处逝多林),一共说法九次。在敦煌藏经洞中所发现的大型绢画之一《华严经七处九会变相图》,现收藏于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此画卷人物众多,线条细密流畅,色彩瑰丽,构图谨严。佛像姿容丰美,宝相庄严。在每一会的上方两侧均绘有精美的飞天,衣带轻盈,翩然欲飞,令人叹为观止。更为惊奇的是此画历经千年依旧色彩靓丽,画面保存完整,是敦煌绘画中当之无愧的国宝级珍品,此敦煌绢画内容展现及人物表现形式与大足石刻毗卢道场如出一辙。

窟壁正中刻有一座六角五面攒尖式飞檐双层亭,即转轮经藏。象征法轮常转,佛法无边。亭居中刻毗卢遮那佛口吐文理之光(图4),双手胸前结印,慈目慧眼,头戴五佛天冠,跏趺坐于莲台。其身后祥云飘飞,蟠龙绕柱,毗卢佛神情端庄肃穆,似正在现场讲授佛法。

毗卢道场呈现的内容是以《华藏世界品》为依据,毗卢舍那佛居中央,四周为七处九会的说法场景。比照80卷本《华严经》,推断在本洞窟的东、南、西壁出现第九会、第六会、第五会、第三会的说法图像,对应会所逝多林给孤独园、他化天(摩尼宝藏殿)、兜率天宫、忉利天宫(妙胜殿),着力表现“一室千灯,光光相涉,事事无碍,万德圆融,佛佛同体法法融通,无边无量,超越生死,无生无灭,清净常住”的华藏庄严世界海。

窟室的左、右、前三壁刻有众多的佛、菩萨、力士像。左壁像受狂风拔木残毁。右壁造像保存较完整(图5),主要雕凿四身毗卢佛像,头戴花冠,手中结不同的手印,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在其左右各有文殊、普贤,他们一道组合成华严三圣的造像。在这四组造像上、下分别雕刻楼阁、供养菩萨、武将力士等题材。其中,在毗卢佛莲台下方还有一些面朝主尊、背对观者的较为特殊的跪拜式造像。在窟门左右处,下方还有坐在狮子、大象背负莲台之上的文殊和普贤菩萨。窟门的上方刻有两身飞天,皆单手托盘,相向做飞翔状。窟内菩萨造像面容恬静祥和,玲珑花冠,精美绝伦,面部肌肤细腻光洁,似吹弹可破,俊鼻小口,显得端丽温婉。袈裟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般覆于莲台之上,似有流动之态。武士造像昂首站立,体魄健壮,披胄贯甲,气宇轩昂,俨然似一位南宋武士。那几身背朝观者的跪拜式造像,面部和前身淹没于岩石之中,给整组造像增加了崇高、威严之感。转轮经藏的半岩式勘入及岩壁上天宫楼阁祥云缭绕、飞天起舞,烘托出毗卢遮那佛临场说法的神秘而庄严的气氛。

毗卢佛头像及毗卢道场雕刻精美,技艺娴熟,代表了我国宋朝时期最高超的雕刻技艺,反映了宋朝时期社会主要审美意识。同时,以毗卢佛头像为代表的具有重大历史和艺术价值的石质文物,也给当下石质文物的保存、展示、鉴赏提供了参考性意见。

参考文献

[1]郭相颖.大足石刻研究与欣赏[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3.

[2]黎方银.大足石窟艺术[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

[3]大足石刻研究院.2009年中国重庆大足石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