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龙

摘 要:新建或改建知名度较高的考古遗址博物馆成为很多地区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途径。陕西省韩城市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就是这种发展浪潮中的一个典型例证,采取的是“小隐”型逐渐向“大显”型转变的发展模式。文章通过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案例浅要探析陕西省考古遗址博物馆的现状和不足,针对现状初步梳理和分析,提出了转变发展模式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陕西省;考古遗址博物馆;梁带村遗址;发展模式

1 发展概况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文博事业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良好机遇,各地各类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时期各类考古遗址也随着一年一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而声名鹊起,纷纷投入兴建考古遗址博物馆的浪潮。

陕西作为文物大省,高度重视发展文博事业,其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遗存成为我国考古遗址博物馆数量较多的地区之一。省内各大型考古遗址陆续建馆或改建新馆,据2016年全国博物馆名录不完全统计,陕西省有27家考古遗址类博物馆,其中关中地区25家,以帝陵类遗址博物馆为主,陕北地区1家,以新石器时代和长城类遗址博物馆为主,陕南地区1家,以三国时期蜀汉遗迹类遗址博物馆为主,逐渐形成陕北、关中和陕南三大板块不同地域文化特色协同发展的模式。

从目前来看,省内考古遗址博物馆事业发展突出优势为成立早、数量多、质量高、影响大和效益好。①尤以西安周边地区及各高等级、较早闻名于世的帝陵博物馆成为发展状况最好的地区,陕北和陕南地区遗址博物馆由于发掘年代晚、发展思维陈旧等,发展进程和质量相对滞后。总体来说,陕西省内遗址博物馆发展存在地域发展不均衡、类型单一、大多数级别不高、发展模式同质化、文化特色发掘不充分等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

2 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的发展模式

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位于陕西省韩城市昝村镇梁带村,是一家保护和展示梁带村两周遗址的芮国文化专题性遗址类博物馆。梁带村芮国遗址最早发现于2004年,2005年至2007年由陕西省考古院带队进行了大规模集中性考古发掘,发掘了一大批两周时期罕见的玉器和金器,首次掀开了古芮国的神秘面纱。

在发掘基础上,韩城市于2005年成立了梁带村遗址文管所,于2009年建成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旧馆。为了更好地保护、展示和利用梁带村遗址和博物馆藏品,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改建新馆,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新馆于2018年2月14日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

2.1 旧馆时期发展模式—“小隐”型

2.1.1 旧馆时期的地理交通“偏隐”

一方面,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位于陕西省韩城市昝村镇梁带村东北方向的黄河二级台地上,受限于地理位置相对偏隐,距离古都西安中心辐射区有一定距离。另一方面,韩城市内至梁带村的道路为通村路,路面窄,路况不甚完好,除自驾外,需乘坐通村客运后步行半小时多到达,无直达公共交通工具,交通条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旧馆发展模式的深化。

2.1.2 经费有限,旧馆的馆建规模小

梁带村旧馆是在2005年梁带村遗址初步发掘后成立的四合院式小型遗址博物馆。一是整体规划不健全,旧馆的功能区划分为展厅展示区、院内宣传区和考古体验区,欠缺餐饮、休息等公共服务功能。二是基于保护目的,已发掘的遗址待发掘完成后已整体回填,无法通过展示真实考古发掘区达到现场展示效果,旧馆对面建立的考古发掘体验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真实性和趣味性,但不可避免地基本丧失原址陈列的可能性。三是旧馆的展厅规模小,主展厅呈狭长方形型,面积小,展出文物等级较低、数量较少。

2.1.3 宣传教育力度不足

梁带村遗址在2005年首次进行考古发掘时进行过盛大的考古现场直播,同年荣获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出土了一大批罕见的金器、玉器,因是两周时期保存完好的高等级古芮国墓葬遗址而蜚声中外。但建立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旧馆后,其发挥的更多的是固定展示功能,对于公众的宣传和教育功能并未得到发挥,未能充分体现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历史文化宣传和教育功能。

2.2 新馆开放后发展模式——“大显”型

按照国家4A级遗址公园和博物馆规模,经过数年就近改建的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新馆于2018年2月14日正式建成开馆,搭乘春节、清明节黄金旅游季快车,开馆近两个月累计参观人数超20万人次,实现了从“小隐”型到“大显”型的实质性跨越(表1)。

2.2.1 展馆设计极具特色

主展馆集古芮国元素与现代时尚风格于一体,极具传统与现代双重艺术审美价值。其外观整体设计以早期四合院形式为原型,俯瞰呈方形,中央呈内收形成内庭院,外立面利用梁带村出土青铜器的整体造型和纹饰纹样,采取镂空纹饰图像设计,充分凸显了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所代表的两周时期古芮国文化特色。

2.2.2 馆建规模庞大,功能分区合理

新馆的整体规划及规模按照考古遗址公园标准建设,整体呈两轴五区的科学化功能分区。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依托遗址公园纵横两轴的功能分区,由入口服务区到最后的遗址保护展示区,服务和展示功能合理划分,循序渐进,为提高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的公共服务能力和公众宣教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2.3 展陈设计新颖,展出文物精美

新馆的基本展陈为“梁带村芮国历史文化展”和“芮氏宗祠专题展”,临时展陈为“风华再现—唐墓壁画名作摹本特展”,重点展示梁带村古芮国文化,兼具临时展示唐墓壁画文化。新馆最后共计展出798件(组)精美的梁带村出土文物,其中玉猪龙和金剑鞘玉剑等文物为全国罕见的文物精品,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突出。新馆的展陈设计以灰色和橙色为主色调,简约时尚而又不失古朴特色。展柜设计较多采用独立高科技玻璃展柜,能够提供全方位立体的观展体验。

2.2.4 积极扩展多元化宣传方式

韩城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文物旅游资源丰富,近三四年来,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和文化旅游,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新馆便是韩城全域旅游的全新目的地和文化品牌。开馆前全市便通过微信、微博等各类网络媒体和线下宣传途径宣传开馆仪式和活动。开馆日举行盛大开馆仪式及活动,文博界专家学者齐聚新馆,开放当日参观人数突破旧馆数年参观人数。开馆后,一方面继续通过微信、微博等多媒体平台进行线上宣传与推广,另一方面借助韩城全域旅游契机,积极开发乡饮酒礼祭祀活动和DIY风筝节等各类宣教活动,提升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的影响力。

2.2.5 发展潜力深厚、势头强劲

梁带村遗址作为2005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其所代表的两周时期古芮国历史文化内涵独具特色,在我国文博考古界占有重要地位,发展潜力深厚。新馆建成后,这一芮国遗址能以崭新的更多元化的展示方式惠及公众,加之韩城市高度重视新馆的发展,从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扶持,政府部门投资数亿元打造成现在的新馆,现已将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作为韩城文化的“会客厅”,其发展势头将更为强劲。

总体来看,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的发展模式经历了“小隐”型到“大显”型的巨大转变。旧馆时期的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因地理、规模和宣传教育方面的“小隐”型发展模式,原本具有极高考古展示和历史教育价值的梁带村遗址难以发挥其兴建遗址博物馆的初衷。所幸的是自2014年开始,韩城市加快转型发展速度,高度重视文博事业的发展,转换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发展思路,切实推进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就近改建新馆进程。至2018年新馆建成开放后,旧貌换新颜的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明显呈现出“大显”型发展模式,综合号召力和影响力不可小觑。任何事业的发展变化总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也不例外。新馆“大显”的背后,还存在运营经费过大、专业人才缺乏、宣教活动同质化等问题,有待在发展中进一步解决。

3 发展问题及对策

3.1 现存问题

陕西拥有丰厚的考古遗址资源,考古文博事业根基深厚,但当前省内除西安及周边地区的帝陵遗址博物馆因发展早、等级地位高和投入运营经费较多而运营状况良好外,对照韩城市梁带村遗址博物馆新旧馆发展状况,陕北和陕南地区的遗址类博物馆事业因重视程度不够、专业人才缺乏等原因发展缓慢,存在如下三方面较为突出的发展问题。

3.1.1 重视程度低,数量过少

遗址类博物馆作为一项投入与产出比率较低的公益性较强的文化机构,陕北和陕南地区虽然在全域旅游和文化旅游的大环境下开始让文物“活”起来,但遗址类博物馆数量过少,且大都存在“照猫画虎”的突出问题,各地对文博事业的重视程度远远不足以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更无法发挥文化遗产对当地文化经济的带动作用。

3.1.2 补助经费不足,运营艰难

一方面,从国家政策来说,遗址类博物馆财政补助相对较少,同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一样,陕西省内的遗址博物馆大都依靠当地财政支持。另一方面,遗址类博物馆作为一项文化事业,其发展壮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陕北和陕南地区的地方财政对遗址类博物馆的投入相对较少,发展速度较为缓慢。

3.1.3 专业人才短缺,专业水准低

文博事业是一项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文化事业,需要文博类专业人才的专业方法和发展思路。但陕北和陕南地区的博物馆很少吸纳文博类专业人才,人员构成断层现象明显,导致博物馆缺乏专业思维和创新能力。

3.2 发展建议

考古遗址博物馆的设立、建设和运营发展需要资金、政策支持和管理人才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协调,创新的发展模式引领发展方向,根据我省考古遗址的实际情况及各市县区的经济运行情况,提出以下四点发展建议。

3.2.1 提高认识,加强调研

要充分认识到考古遗址博物馆对保护文物安全、提高全域旅游和宣传教育水平等方面作用,通过建立标准化、专业化的遗址博物馆充分保护和展示本地具有重大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考古遗址,将考古遗址博物馆事业纳入文物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并积极考察,了解各个博物馆的优势特色所在,如建筑特色、功能分区、展陈手段等①,结合自身定位,主动形成可行性建设方案,上报并引起上级单位注意和重视,真正积极主动推动考古遗址博物馆建设工作。

3.2.2 因地制宜、合理控制考古遗址博物馆建设预算经费

陕西省内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考古遗址分布不均衡,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博物馆有利于走向正确发展道路。陕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可按照更高标准进行规划预算,陕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可按照实际预算进行标准化建设,避免出现建时“大显”型,建后因运营成本过高而成为“小隐”型的不良发展模式。

3.2.3 加快推进文博行业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文博单位专业水准

陕西省内西安及周边地区聚集了大量优秀的文博行业专业人才,为其考古博物馆的壮大提供了深厚的专业根基和创新模式。陕北地区和陕南地区的文博行业对于专业人才的引进及重视程度较低,人才队伍的断层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两地区考古博物馆的专业化发展。通过主动申请或人才引进等方式,加快引进待得住、本地化的考古、文博类人才,尤其是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层次专业人才,对于陕北和陕南地区的考古博物馆事业发展至关重要。

3.2.4 深入挖掘考古遗址内涵,拓展宣传合作模式,重点发展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中的考古遗址

各地政府应重点保护和发展考古遗址,如陕北靖边的统万城遗址和神木的石峁遗址、陕南地区汉中的宝山遗址和商洛的东龙山遗址等。从陕西省博物馆资源的特点和本地媒体资源的特质出发,博物馆与媒体的合作方式是多种多样的②,重点发展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的考古遗址。如2017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与百度公司深度合作,用AI复原历史文物,2018年陕西历史博物馆与腾讯公司签约,携手共建智慧博物馆等,通过投入专项研究经费及人才,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多形式拓展宣传和发展模式,取得良好成效。

4 结语

考古遗址类博物馆作为原址或保护区内进行直观而立体的展示和教育形式,能够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对于遗址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有更为直观、高效的宣传力和教育影响力,其发展模式有着“大、小、隐、显”互换互发的发展规律。

陕西省内新建或改建的考古遗址博物馆大都经历过韩城市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的从“小隐”型到“大显”型的发展模式。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的发展模式基本符合陕西省内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实际情况,省内其他地区的各重大考古遗址可以参考借鉴其发展经验,但最重要的是各地应根据当地实际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实现追赶超越。

通过深入挖掘我省考古遗址文化内涵,转变考古遗址博物馆事业发展模式,逐步形成陕西不同时代、多类型的考古遗址博物馆集群,对于进一步完善我省文物工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能为省内外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更多元的历史文化学习及交流平台,树立陕西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