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书法的学习离不开碑与帖,而碑这种石刻在大众中传播的主要载体和体现形式就是拓片。文章主要讲述大众比较常见石刻拓片的传拓要求和心得,总结了笔者从事传拓工作多年来的石刻传拓经验。从石刻传拓所需纸张到棕刷、扑子等传拓工具,再到传拓石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还有作者在工作中偶尔得到的一些技巧。文章主要强调传拓中工作者以及石刻本身的安全,分析石刻尤其是野外石刻传拓的合法性。

关键词:石刻;传拓;合法传拓;传拓工具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4.041

传拓是指将具有一定吸水性与伸缩性的宣纸,紧覆于表面具有凹凸的器、物上,并在纸张上使用颜料(主要使用墨),采用扑、擦等技法,呈现与器、物的凹凸相对应颜料痕迹的一种技术,传拓的产物又称之为拓片或拓本。

传拓技艺历史悠久,大约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传拓一词最早出现在《随书·经籍志》中,书中载:“后汉镌刻七经,着于石碑,皆蔡邕书……贞观处,秘书监臣魏征始收之,十不存一。其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①这段文字中“相承传拓之本”就是最早出现传拓二字的文献记载。根据文献记载,唐宋时期传拓称之为“打碑”,成品也被称之为“打本”或“墨本”,唐天宝四年(745)的《石台孝经》后刻《李齐古表》内有“臣仅打本分为上下卷,于光顺门奉献以闻”,唐元和八年(813)的《那罗延经幢》有“弟子那罗延尊胜碑,打本散施”,汉《仓颉庙碑》后的宋《嘉祐五年题字》结尾有“万年朱吉打碑记”等,这些碑文都能证明上述说法。那幺“相承传拓之本”中的“传拓”同今人所讲的“传拓”是否为同一含义就有待考证了。

目前发现最早的拓本实物之一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撰写的剪裱本《温泉铭》,其上有“永徽四年八月围谷府果毅儿”的墨迹,由此可以猜测此拓本应为唐永徽四年(653)八月之前传拓的。暂且放下文字上的争议,“打碑”也好,“传拓”也罢,从中可以看出这项技艺早在隋唐时期就已经出现。

早期传拓主要是用来传递信息,作为文献使用。传拓技法是古代收集和保留文字记录的主要方法之一,为研究石刻艺术和古代历史文献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传拓技法利用物理凹凸客观真实地表现出原物的面貌,是可以信赖的历史依据,可以更加直观地把传拓承拓物的细微之处展现在人们面前。

石刻是指历史遗留,在天然石材上经过人类加工改造、镌刻文字或图案的石制品或摩崖石壁。一般传拓较多的为碑文、墓志、摩崖、线雕或浅浮雕类石质装饰。早期传拓基本以碑文、摩崖为主,宋以前传拓技法多为擦拓法,就是用擦子将上好的纸张擦拭墨迹而成,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较快地完成,但是不好控制水分,技法不熟练的话,容易使纸张起毛、破损,造成传拓失败,而且要求承拓物较为平整。自宋以后,扑拓法开始实行,也就是现在大多数人所用的传拓方法。明清时金石学风盛行,越来越多的摩崖、石刻、青铜器等多种类文饰载体的古物得到传拓与研究,文人间也会将心爱的文房之物传拓题跋后赠予友人,这也促进了传拓技法的创新与拓片审美的提升,使传拓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石刻的传拓多为平面传拓,所以传拓技法比较基础,没有太大的难度。但因石刻所需传拓的面积普遍较大,在上纸和上墨时对传拓者的体能有一定的要求。尤其是上墨时,需要用扑子多次多遍地扑拓,可以说是一种“力气活”。下面简单介绍一下石刻传拓所需的材料与工具。

石刻传拓所使用纸张应根据石刻的质地与所需传拓纹饰的不同进行选择(图1)。因为一般纹饰特别精细的石刻比较少有,所以无须使用传拓当代玉雕或青铜器时所用的很薄、很韧的纸张。比如传拓质地比较平滑且纹饰或刻字相对清晰精致的石刻时,选用普通的绵连纸或扎花纸即可。如果石面质地较为粗糙,纹饰、刻字清晰粗犷,比较薄的净皮生宣纸就可以胜任。在野外有一些石质粗糙且有很多风化痕迹的摩崖、岩画等石刻,对它们进行传拓时,为防止纸张破损,可以选用厚度较大且纸张含棉量较高的一类生宣纸。无论选择何种纸张,都要尽量选用质量较好且用料上乘的手工宣纸,否则在遇水或在石质较粗糙的地方,上纸时容易造成纸张的糟朽、破损,导致传拓失败。因为一些石质类文物的面积较大,选用纸张时不仅要确定纸张材料和薄厚,同时也应尽量选用幅面较大的纸张,如四尺整纸、五尺整纸,甚至六尺、八尺的整纸,有些石刻的传拓为了追求不接纸,甚至可以定做丈二或幅面更大的纸张。当然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较大面积石刻的传拓必须要经历接纸的步骤。

石刻传拓时使用的工具与其他各类器物传拓所用工具区别不大,都会用到棕刷、打刷、扑子、墨汁等工具。因为石刻的面积一般较大,在准备工具时,可以制作或选购一些较大的工具,比如大棕刷。在排刷纸张时使用较大的棕刷会更省时省力,同理,在上墨时使用较大扑子也能起到省时省力的效果。

西北地区存碑刻众多,需要传拓的石刻较多,石刻的拓片需求量也大,因此需要提高传拓效率。所以当地拓碑就会使用一种罗底扑子,这种扑子与笔者所用北京地区的扑子各有利弊。②根据传拓石刻的不同,在准备“大工具”的同时,“小工具”的准备也必不可少。石刻纹饰中会有一些凹凸较大的图案或石花,这时就需要用小扑子拓取纹饰或石花的细节,并且一些细节的排刷也需要用小棕刷来加强。

关于打刷的使用与否,应根据石刻的质地与保存状态选用,同时也要慎用。如果通过排刷就可以使纸张字口、纹饰清晰的情况下应尽量不用打刷,虽然一些石刻的状态非常稳定,但是长此以往大力的敲打还是会对石刻产生影响,石质较为松散、状态不稳定的石刻在受到击打时更有可能会出现肉眼可见的伤害。即使一些石刻的纹饰不能通过排刷清晰地显现出来,必须要打刷的辅助,那幺也要控制力度,宁小不大,减少击打对石刻的受力。如果石刻状态不稳定尤其是砂岩类的石质,为了保护文物,宁可放弃对细节的传拓,也尽量不要使用打刷,以免对文物造成伤害,或者对现有状态造成恶化。

对于传拓的过程的研究,已经有很多前辈、专家都撰写过相关的文章与书籍,各项过程的步骤与技法已经交代得很清楚,在此不多做论述。下面主要是笔者在进行石刻传拓工作时总结出的一些心得。

首先,安全问题最为重要。安全问题首要应考虑传拓者的人身安全。石刻一般密度较大,质地也比较坚硬,重量也较大。摆放时一定要注意石刻的稳固,谨防砸伤、磕伤。尤其是传拓一些野外石刻时,还需要注意周围环境是否稳定、安全。传拓一些较大的石刻或者摩崖,又或是石刻在较险峻的地方时,就需要通过搭脚手架、固定安全绳等方法来保证传拓者的安全。在注意人身安全的同时,文物安全也很重要,即使室内传拓也应该注意石刻的移动时的安全和摆放时的缓冲,有条件的话要最好在石刻与支撑的地方垫上如泡沫塑料等质地相对柔软的缓冲层。

传拓的最佳场所应该在室内进行,如果是对一些野外不可移动的石刻进行传拓,也要注意风过大、太阳过大都会对传拓造成一定的影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在石刻周围搭建临时遮挡物,能一定地减少环境对其的干扰。如果条件不允许,那幺最好根据当地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季节与时间来进行传拓。比如北方地区选择风沙较小时节,南方地区选择干湿度适宜的季节,时间上可以避开正午,在有灯具的情况下甚至可以选择夜间传拓。

石刻因为气候和本身质地的原因,会具有一定吸水性,所以“润石”这一步骤看似可有可无,实则很有必要,尤其是传拓北方地区的石刻。“润石”不仅可以擦去石刻上的泥土与灰尘,让纸张更好地与石刻黏合,也让石刻本身被水湿润一下,在上纸后不会因为水分被石质吸收造成纸张过快干燥,出现挣裂纸张或起纸现象。

石刻的上纸方法一般有两种,即干上法和湿上法③。如果石刻平整并且没有幅度很大凹凸或者半圆雕这种情况,湿上法大多均可胜任,而且湿上法操作较为方便省时,可以提高传拓效率。干上法较为精细,即使石刻上有些许不平整,干上也可以尽量减少褶皱或将褶皱堆积在不影响纹饰表现的地方。如果石刻面积较大需要接纸的话,那幺需要注意的是在上纸前一定要提前裁去宣纸边缘的“红口”④,尤其使用湿上法时,在闷湿前就要裁好。上纸时先确定好纸张接口的位置,使接口处尽量躲过字口或较为重要的纹饰。接口处的黏合剂可以选用较浓的白及水或者糨糊水。两张纸的接口不宜过宽,在确保两张纸可相接牢固的情况下使接口尽量窄,这样拓片会更加美观(图2)。在排实和撤潮时,传统的技法中有铺上毡子用木槌敲打的步骤。但碍于对石刻的保护,这种方法要慎重使用。选用稍薄一些的纸张多次排刷,可以用稍小一些的棕刷排刷,减少纸张的受力面积,使受力增大,这样可以更好地显露出字口,经过这样的操作,大多数的石刻即使不使用木槌捶打石刻或用打刷敲打字口,也可以使字口很清晰地排刷出来。

在上墨这一步骤中应尽量控制纸张与上墨时扑子含水量的大小,使墨不透过纸背污染石刻(图3),虽然有关于石刻表面墨迹对石刻有保护作用的相关研究⑤,但是案例材质研究相对比较单一,不能代表全部石质材料沾染墨迹后的安全性与保护性。而且石刻表面留下墨迹会对石刻本身的美观性造成一定的影响,也会对直接读取碑文造成妨碍。所以在进行传拓时,还是应该尽量控制操作中使用的扑子含水量,使墨迹不沾染石刻。

关于上墨程度的问题也众说纷纭。自古就有蝉翼与乌金之分,说明从古人的审美上并不是一味“以黑为美”。笔者推崇黑白分明,可以清晰地分辨字口和纹饰,墨色温润即可,不需要过度追求所谓的如同上过一遍大漆一样的乌金拓⑥,且如此浓厚的墨迹,从审美上难免会落入“俗”套,同时墨中所含的胶类物质本身会加速纸张酸化,使纸张变脆不易保存。

上文提到墨迹过厚的拓片不易保存,关于传拓完成后拓片的保存笔者也有一些心得分享。很多拓片常见的保存方式是简单折叠后放起,如果仅是临时保存,之后会做其他处理,那幺也要注意不能将其折叠过死。如果是长期这样保存,就会产生很大的隐患。在折叠保存时,首先要注意折叠后所形成的边、角,它们也是拓片有内容的部分,容易磨损。且有墨迹的地方在十数年后容易酸化变脆造成脆损,甚至不能将折叠的拓片完整打开(图4)。有条件的情况下,建议将拓片托裱后平铺放置或卷起放置,如果不能托裱,也尽量将拓片平铺,或者有筒类支撑的卷起放置。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在野外即使无人看管的石刻也不意味着可以随意传拓。国家对于文物的重视日益增强,近些年也看到一些有关于私拓野外石刻的相关新闻,很多私拓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与危害,他们中有的人也受到了相关惩处。野外石刻的私拓首先会给传拓者带来一定的危险性,周边环境可能存在很多危险的情况,传拓者可能并不了解。一些需搭手脚架子或者安全固定的地方可能不会做得特别完善。再者,传拓技艺学会容易,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可以拓出大体图像。但是精拓时,要顾及文物保护原则却很难,并不能保证每个私拓者都掌握完善的技艺,并且还要求他们有一定的文物保护知识,且对石刻的保护有责任感。所以,传拓野外无人看管的石刻应征得当地文物部门的同意,合法合规地传拓,杜绝私拓与破坏性传拓。

传拓石刻等古物时应具备一颗敬畏之心,既拓之则要精拓,随着一张张精拓的完成,也就多了一样可以传承下去的文化遗产。所以,完成制拓的同时,不仅要对所拓器物负责,也要对拓成的拓片负责。以上就是笔者在石刻传拓工作中的心得与总结。■

注释

①长孙无忌,等.隋书经籍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

②张越.传拓中的上色工具—扑子[J].文物鉴赏与鉴定,2020(20):83-85.

③干上法是将干纸铺上用湿毛巾慢慢按压润湿,使纸张吸附在承拓物上。湿上法为提前将纸张叠好、闷润,展开后平铺在承拓物上,用棕刷刷实,使纸张吸附在承拓物上。

④宣纸在制作完成后每刀宣纸会盖有骑缝章,一般会注明宣纸的品类、制作厂家等,所用颜料会有油质成分。如果不裁去“红口”,在接缝处会有红线,即使全部拓黑也会有所显露,影响美观。

⑤马易敏,张秉坚,石美凤.石质文物表面墨迹的保护作用[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5,27(2):79-86.

⑥郭玉海.拓片制作中的用墨技巧[J].紫禁城,2020(4):117-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