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婉花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 肇庆 526100]

0 引言

任何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下面简称非遗项目)都离不开前期的基层调查工作,项目线索需要调查,项目立项需要调查,项目申报更离不开调查。可以说,调查工作是一个非遗项目能否立项和申报成功的一个基础。一个项目从无到有,从有到立,从立到优,从优到逐级向上推荐申报,过程是漫长的,其中调查尤为重要。一个项目的调查过程是烦琐的,需要的不仅是从事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专业的认知水平,也不仅是需要具有很好的耐心、恒心、苦心、用心、专心,更需要的是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才能使一个项目从“胚胎”到逐渐“显怀”,而每一次深入调查就是给予这个“胚胎”成长的养分,从而使其成为一个壮实圆润、体格健康的个体。笔者在基层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15年,先后参与过当地24个区级非遗项目基层调查工作,承担过9个市级、4个省级、1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从基层调查到立项到申报的工作,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逐步掌握规律,再到如今的形成规范步骤,历尽艰辛。实践证明,任何一个非遗项目都离不开前期的基层调查工作。调查不仅是立项的前提,更是申报的依据。只有把前期的调查工作做足、做好、做全,后期的申报工作才能事半功倍。鉴于此,笔者对基层非遗项目调查工作有以下几点思考。

1 掌握项目信息,为调查工作奠定基础

任何一个非遗项目都不是天外来客,它根植于民间,流传于民间,活态存在于民间。在立项前,它就是一个活态状的民间习俗活动,或者是没有谱的方言山歌、一项手工技艺、一个民间舞蹈、一个家传秘方、一门师传绝活等,只有立项公布了,它才算是一个项目。而在任何一个非遗项目立项之前,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就是全面掌握项目的基本调查信息。项目调查信息对任何一个非遗项目来说意义非凡,其所起的作用也是巨大的。在对一个项目进行调查之前,它只是一个表浅的项目线索,要把一个表浅的项目线索转变为一个项目就必须进行深入调查。在这个过程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基层工作者首先得明确掌握项目信息对一个非遗项目的意义所在。项目调查信息来源于线索,项目线索来源于民间,民间调查需要非遗保护一线的工作人员深入其中,走进镇村,走访民间知情人和老艺人,以线索为中心,抛砖引玉,走进坊间寻根问底,抛出无数个为什幺:从古到今,一代接一代都干了什幺,留下了什幺,如今剩下的还有什幺?周边的镇村还有没有类似相同的民俗活动?附近镇村的活动规模、仪式是否一样?举办活动的时间是否相同?如果不同,为什幺不同?不同在哪些地方?是否在不同之中又会有共通的地方呢?这都需要全面掌握并调查清楚。只有全面掌握一个项目的所有信息,才能有充足的理由或事实依据去断定这个项目是否可以立项,或者说具备一个非遗项目的立项条件。因此,基层调查对一个项目的申报工作起到关键性作用。例如,肇庆市高要区民俗类项目“高要春社”项目的前身为“河台开耕节”,在2007年被列入肇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008年,高要区在将这个项目向省里推荐申报的过程中发现在地方历史文献中居然没有找到“河台开耕节”的明确记载,只有坊间传说为载。为什幺?在深入河台镇相关村落调查中,不管是该项目活动的主持还是坊间老一辈人,他们对“河台开耕节”的前世今生都是说得头头是道,问题出在哪里?后来我们决定带着问题再次走进河台镇民间,重新进行走访调查,发动镇干部、村干部一起参与其中。经过层层抽丝剥茧后发现,该项目在“破四旧”期间一度受到严重冲击,当地群众为了使该项目得以顺利开展,在20世纪70年代末将项目活动名称进行了更改,将当地在农历二月初二举办的“土地诞”“社祭”活动统一更名为“河台开耕节”。更名后的“河台开耕节”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被当地村民一直延续下来,由此,新生项目“河台开耕节”替换了传统古老的“土地诞”及“社祭”。掌握到这个重要信息后,高要区非遗保护中心工作组得到启发,古老的“土地诞”和“社祭”民俗活动是否在其他村镇同样存在呢?带着疑问,我们当机立断并转变工作思路,决定在全区范围进行一次地毯式的摸底调查。通过多方努力,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动员了全区社会各方力量参与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在二月初到三月初举行类似“河台开耕节”的民俗活动几乎覆盖全区17个镇街。这个重要信息为“高要春社”的立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以信息为核心,全面发动社会多方力量参与调查研究

2.1 邀请省级非遗专家前来把脉问诊,查找问题症结

在“河台开耕节”这个项目停滞不前的情况下,高要区非遗保护中心工作组决定转变工作思路,翻阅过往的调查记录,发现河台镇当地的活动主持口述该项目已经超100年的历史,但在当地的历史文献中却没有文字记载。邀请省级非遗专家前来把脉问诊就成了拯救这个项目的最后一根稻草。2013年农历二月初二,我们诚邀省级非遗专家一行来到了高要区河台镇的罗建村、罗仁村、都权村,全程参与并见证了整个活动项目的过程,祭社、巡游、抢炮、分肉、宴饮等一个环节也没有落下。在调查中,专家们发现“河台开耕节”的活动核心都离不开社稷坛,祭社环节尤其隆重,由前一年抢得头炮者披戴红花开路,一路引领菩萨从祠堂到大社进行拜祭,然后是坊社、门楼社,这就是民间传说中的“春社”。这一重大发现让我们终于找到了问题症结点所在,给“高要春社”的立项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带来了新的转机和希望。

2.2 召开项目专题调研座谈会,寻根问底

这由区非遗中心组织,省非遗专家坐诊,相关镇村活动主持代表及群众参与。非遗专家代表的就是权威。省级非遗专家在调研中发现,“河台开耕节”的活动核心都是围绕着社稷坛而开展,为什幺?要揭开这个谜底,就只有依靠专家和群众来一场面对面的“坐诊”。座谈会上,省级非遗专家抛砖引玉,来自河台镇几个村的干部和主持踊跃发言,各自对“河台开耕节”的前世今生及传承和开展情况从头到尾讲清楚。在座谈会上,原某镇干部承认,“河台开耕节”前身是“土地诞”“社祭”,在1978年是由他更名的,原因是受到“破四旧”的影响,当地群众害怕该项传统民间民俗活动会受到抵制,心有不甘,为了传承,决定更名,因农历二月初二正值开耕之初,故更名为“河台开耕节”。原来“河台开耕节”的前身是“土地诞”“社祭”。而不管是“土地诞”还是“社祭”,该项目活动的核心内容都离不开祭社、巡游、抢炮、分肉、宴饮几个重要部分。通过座谈,省专家、高要区非遗保护中心工作组和群众面对面进行座谈,其间通过进行不断引导、提问、探讨、分析、思考、捋清思路,逐步梳理出了该项目的核心内容。再结合之前高要区非遗保护中心工作组在全区地毯式的调查结果,发现高要区17个镇街在二月初到三月初都有类似内容和形式的民俗活动开展,尽管各自的活动时间、内容和形式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是各自的活动都以社稷坛为核心而开展。这个新发现为“高要春社”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非遗工作组在搜集当地的《肇庆府志》《高要地方志》等历史文献发现,“春社”这个活动在明万历十六年(1588)就有详细的文字记载,至今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由此,“高要春社”正式回归。

3 上下联通,共同发力,全面发动社会力量参与项目调查工作

3.1 发动当地各镇街文化站、行政村干部人员参与调查工作

各镇文化站以及行政村干部是基层群众文化的中坚力量,在非遗调查工作中,他们发挥的作用是可圈可点的。例如,在发掘调查“高要春社”过程中,17个镇街的文化站人员就发挥了重大作用。“高要春社”覆盖面广,各镇村开展庆典活动的时间、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给调查工作带来了不少困扰,发动当地文化站人员参与其中去完成就可变得事半功倍。具体做法是:由上级主管部门发通知到各镇党政办,由党政办转文化站,再由文化站转发通知给各行政村,通知下达到行政村后,由区非遗保护中心工作组与其进行无缝对接。在通知下达前,区非遗保护中心首先要围绕“高要春社”项目申报的核心内容做好全盘的组织策划和调查工作,在摸底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制定项目调查表,如“高要春社”17个镇街庆典活动排期表就要全面地考虑项目所在镇、村、活动时间、项目具体活动内容、联系人、联系电话(表1)。这个排期表被转发到全区17个镇街道324个行政村,由区非遗保护中心组进行指导填写,镇文化站负责监督落实至各行政村干部,村干部协助调查并填写,再由镇文化站进行收集后发送到指定邮箱,区非遗保护中心把收集到的调查信息进行汇总。

表1 “高要春社”17个镇街庆典活动排期表

根据项目的申报需要,制定“高要春社”社稷坛统计表。“高要春社”的核心是社稷坛,那幺散落在全区各镇村的社稷坛有多少呢?要收集到相关信息和准确的数据,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单靠非遗保护中心组几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要想完成必定需要发动全区各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由此,区非遗保护中心制定了相关表格(表2)。

表2 “高要春社”社稷坛统计表

实践证明,文化站和村干部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通过区镇村三级联通,共同发力,“高要春社”17个镇街庆典活动排期表完整记录有324个行政村的活动信息;“高要春社”社稷坛统计表共计收集到3000多座数据信息;“高要春社”社稷坛保护联络员信息表完整地罗列有17个镇街324个行政村联络员所在镇、行政村、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手机号码、身份8项信息;“高要春社”部分镇村社稷坛勘测调查表已经进行完整调查登记收集整理归档的有567座,调查表明确地罗列有社稷坛所在镇、村、社坛名称、社坛结构、坐向信息,包括图片档案资料。所有的调查资料为“高要春社”申报工作提供了非常有力的依据。

3.2 以调查依据为线索,实地采集图文像资料

任何一个非遗项目的调查都离不开基层一线工作者的支持和参与。“高要春社”庆典活动长达一个月之久,活动时间、地点有同有不同,内容和形式各有特色,怎幺取舍?怎幺收集相关活动的图文像资料?怎幺安排人员进村?在掌握了全区17个镇街春社活动时间、地点、内容一览表和社稷坛统计表的相关信息后,高要区非遗保护中心决定事先发动文化站和村干部参与其中,具体做法是:一是优先考虑较为隆重的镇村作为调查走访对象。在春社活动开展前先联系文化站,由文化站联系村干部,制定调查走访时间表。二是成立由区非遗保护中心、文化站和行政村干部的三级调查小组,对该村开展春社庆典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以及整个程序进行面对面的调查记录,掌握第一手文字资料,对下一步的春社庆典活动实地跟拍图片、视频奠定基础。三是根据事前的调查记录进行筛选调查走访点,有目的地进行图文音像资料收集。四是群策群力,全面启动区、镇、村三级联动互通。在非遗工作组进村收集图文音像资料前,事先和当地的文化站进行沟通,告知要去干什幺、怎幺干,再由文化站和当地的村干部进行沟通解决。在活动开展的当天,非遗工作组按部就班跟进,根据项目申报要求采集图文音像资料。

4 群策群力群调查,助推项目逐级申报并开花结果

“高要春社”从“河台开耕节”华丽转身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过程曲折。梳理过程不难发现,每一次深入调查都是助推该项目走向成功的一个阶梯。如果没有一次又一次的深入调查,就没有一项又一项的调查成果。在调查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调查过程中,发挥群策群力精神,全面发动社会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支出,无疑是成功之举。经过区、镇、村三级工作人员历年来多次的深入调查,成果是丰厚的:“高要春社”活动排期一览表、全区社稷坛统计表、社稷坛勘测调查表、社稷坛保护联络员信息表、工作人员下乡调查表;统计在册的社稷坛有近5000个,采集到社稷坛图片3000多张,拥有视频素材超过2000G,活动图片近万张,文字记录5万多字,调查记录表300多份,实物60多件。正是因为有了以上的调查成果,才使“高要春社”得到充分滋养,体格健硕,羽翼丰满,成功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5 结语

非遗项目来源于民间,根植于民间,活态传承在于民间。实践证明,非遗项目调查工作需要的不仅是一批有担当、有情怀、有信念的非遗保护工作者,需要专家引导,更需要社会各界群众热情地参与其中,只有依靠群众,才能结出硕果。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更是每一个从事非遗保护工作者的职责。不要让任何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的非遗项目遗漏民间,这就需要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担起责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甘于俯首做孺子牛,做一个合格的、优秀的非遗保护工作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添砖加瓦,增香添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