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昭 孙薏

(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75)

西安历史悠久,文物资源丰厚,近年来博物馆数量快速增长,已成为陕西省博物馆最为集中的区域,并领先全国。随着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推进,2019年西安市政府制定了《西安博物馆之城建设总体方案(2019-2021年)》,提出打造“博物馆之城”的发展战略,在“十三五”末期对全市博物馆事业锚定了方向。2018年,陕西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陕西省〈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方案的主要目标是全面建成彰显中华文化、具有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国家中心城市和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到那时,我国也将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这些均为西安“博物馆之城”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站在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高度,把握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趋势,积极融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计划、卓越博物馆发展计划、中小博物馆提升计划、类博物馆培育计划,西安“博物馆之城”建设任重道远。特别是当前西安地区博物馆还存在体系不完整、布局不均衡、结构不合理、功能不完备等不足,既往的研究多集中于博物馆展陈与公众教育,本文则从体系建设与发展布局的宏观角度出发,以探讨西安地区博物馆事业提档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总结发展基础、趋势和优势,就西安“博物馆之城”建设提出拙见,敬希纠谬指正。

1 西安地区博物馆发展基础分析

截至2021年上半年,西安地区在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登记备案的博物馆合计134座,数量高居全省第一,占陕西省博物馆总量的40%,就全国而言总量仅次于北京市,与上海市博物馆总量旗鼓相当,可谓领先全国。西安地区博物馆涵盖了历史文化类博物馆、社会艺术类博物馆、自然科技类博物馆、红色文化类博物馆、综合类博物馆等各种主题形式,种类繁多。

就博物馆性质而言,国有博物馆共计69座,占总量的51%,包括38座国有行业博物馆和31座国有文物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共计65座,主要为文物类和艺术类,涉及主题丰富。

就博物馆质量等级而言,等级博物馆17座,仅占总量的12.7%,包括一级博物馆7座、二级博物馆4座、三级博物馆6座。

就博物馆免费开放而言,111座博物馆实现了免费对外开放,23座博物馆为收费对外开放状态。

根据不完全统计,西安地区134座博物馆中,遗址博物馆18座,均为国有博物馆;高校(中小学)博物馆13座,均为国有行业博物馆。

2019年2月5日中共西安市委办公厅、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西安博物馆之城建设总体方案(2019-2021年)》,该方案受新冠疫情影响,实施效果欠佳,发展目标当前正在逐步实现,但具体发展指标设定不够科学合理,尚未完成。

2 西安地区博物馆发展存在的问题

西安地区博物馆事业发展迅猛、主体多元,但在博物馆事业改革发展的当下,各种矛盾和问题愈发凸显,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

2.1 布局不合理

地域分布不平衡。博物馆资源集中于雁塔、碑林、莲湖、新城等主城区,主城区内以发展文化产业为主的曲江新区分布最为密集,其他区县则较少分布。服务布局不均衡。博物馆多位于大雁塔、城墙、钟鼓楼等旅游景区周边,从市情实际出发服务社区、乡村的作用不甚凸显。整体呈现出自由生长的趋势,因此在布局上缺乏宏观战略性。

2.2 体系不完善

博物馆质量等级方面没有形成发展梯队。根据国家文物局2020年底数据对比,西安等级博物馆在总量中的占比远低于全国其他博物馆密集分布城市,一级博物馆占比也处于榜尾(图1),可见西安地区虽然博物馆数量庞大,但质量不佳,后续博物馆培优工作缺乏储备力量。博物馆主题类型方面不够均衡化多样化。现有博物馆以综合类、历史类、艺术类传统博物馆数量偏多,专题性、行业性的高等级博物馆发展不足。数量超前却质量落后、类型单一的西安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博物馆之城”在体系建设上仍需提升。

图1 西安等级博物馆占比与国内部分城市对比图

2.3 特色不凸显

西安地区博物馆多为历史文化和社会艺术类,主题类型高度重合,展陈手段乏善可陈,博物馆定位之间的特色化、差异化不足,当总量庞大时更凸显了资源重复率高。特色化不足、定位不清晰也导致博物馆“冷热”不均衡,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大型馆往往观众人满为患,内容与形式同质化的中小型馆则是无人问津、门可罗雀。当公共资源集中于知名大馆时,博物馆体系整体功能发挥也会受到影响,还需要以“专”和“精”为突破口,久久为功,寻求改善。

2.4 阐释不充分

西安地区博物馆多是传统博物馆“以物带史”、辅以图片文字阐释方式,往往是就史实讲史实,并没有深入挖掘和阐发藏品或文化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在内容上不够贴近公众教育,在形式上没有强化科技支撑,参观方式、讲解方式过于单调,可读性、参与性不强,与丰富文物遗存、文化内涵相匹配的知名博物馆并不多。

3 新时期博物馆事业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小康社会,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面临内生与外部挑战,我国博物馆事业通过深化改革,正在朝着高质量、集群式、个性化、融入式的趋势发展,这也是西安博物馆事业通过不断优化可以紧抓的良好机遇。

3.1 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博物馆发展必须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根本,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为目标,必将推动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开启历史转型。博物馆由数量增长到质量提升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国家文物局顺势而为,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博物馆发展应持续深化改革,突出公益属性和社会效益,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体制完善、功能完备的博物馆事业发展格局,并组织开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对高质量发展的方式与方向做出了根本指引。

3.2 推动博物馆集群式发展

面对逐年增长的博物馆、观众数量和观展热情,博物馆的发展需要依赖于资源的聚集,以更高效地实现整体质量的提升,因此集群式发展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分析不同区域博物馆发展现状,立足实际,在文化资源丰厚的地区探索建设“博物馆之城”“博物馆小镇”等核心示范区,以优势资源促进不同类型、不同品质博物馆的有机融合,从而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3.3 推动博物馆个性化发展

伴随当前疫情常态化,采取限流措施后,“到博物馆去”成为社会新风尚,“云展览”风靡当下,极大地拓展了公众与博物馆展览的接触面,突显个性、彰显特色的博物馆脱颖而出,备受青睐。更需要博物馆对自身公共文化服务的属性进行再认识,盘活所有可利用的有形和无形资源,挖掘阐释文化内涵,将社会服务功能向学术科研、国民教育、经济建设、百姓生活和文化交流等领域深度拓展。

3.4 推动博物馆融入式发展

博物馆代表国家文化形象,日益成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的桥梁,博物馆事业正在逐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间,博物馆往往代表城市文化标志和人文景观,博物馆事业正在逐步融入城市文化发展战略。博物馆作为公众教育的重要机构,延伸学校教育,常态化开展进社区、进乡村活动,博物馆事业正在逐步融入公众教育工作。随之而来的是“让文物活起来”的需求日益高涨,要求以观众最易接受的方式表达,呼吁将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手段运用于博物馆展览,呼吁将主题学术活动和讲座广泛融入于博物馆教育,呼吁将不断更新迭代的网络媒体和文创研发运用于博物馆传播。海纳百川式的双向融入成为新形势下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4 西安地区博物馆发展优势

西安地区汇集了悠久的历史文脉和宝贵的城市记忆,依托资源和禀赋建设“博物馆之城”也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支持,充分说明西安地区博物馆事业优势显着。

4.1 区位优势

西安一直以来以建成国家综合交通枢纽为建设目标,区位条件优越,便利的交通促进西安成为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西安地区已建成的博物馆资源多位于城市建成区,交通条件便利,可达性普遍较好。

4.2 资源优势

西安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建都地和建都最多的城市,分布着大量的古遗址和古墓葬,等级高、密度大、保存好,出土可移动文物丰富,价值高、可观赏性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藏品是西安地区博物馆发展的重要基石。

4.3 基础优势

西安地区博物馆资源总量领先全国,集聚了博物馆藏品收集、研究鉴定、教育传播、展示利用的人才和资金力量,为进一步整合发展稳固了根基。同时西安地区不乏秦始皇陵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碑林博物院这样的世界知名博物馆,是带动整体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4.4 文化优势

作为千年古都、文武盛地,西安文化氛围浓厚、积淀深厚,是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城市,文化旅游每年为西安带来了数以百万计游客,许多博物馆已成为西安重要的文化旅游品牌和文化交流名片,吸引游客慕名而来。

5 西安地区博物馆建设与发展建议

面对新趋势,厚植发展优势,激活发展潜力,整体优化提升,加快构建西安博物馆事业新发展格局,能够进一步助力西安建设中华文明根脉城市和具有历史文化特色国际化大都市,可谓意义重大。

5.1 宏观引导、完善布局

以“两步走”战略,打造高品质、开放式的“博物馆之城”。第一步是通过完善布局、优化提升建设博物馆强市;第二步是通过重点培育、突出特色推进西安迈进国际顶尖、国内一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加强文物部门对博物馆发展的业务指导和管理规范,将博物馆事业发展与文化活态传承、全域旅游发展、产业创新转型、城市功能提升和绿色生态环保等进行融合推进。统筹发展,完善布局,以优化提升现有的市区(县)级国有博物馆为侧重,兼顾不同区县、不同层级、不同属性、不同类型博物馆发展,不仅要提升人均博物馆数量,还要在公共服务质量和覆盖面提升上有所为,才能在质量上真正的领先全国。

5.2 整合资源、优化体系

在布局初现的基础上,加快博物馆协同创新,加强博物馆资源整合,优化博物馆体系结构,从提升西安文化品牌影响力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本土文物和文化资源,以西安城市文明发展史为主线,以完善历史序列阐释为抓手开展重点博物馆培育,在布局横轴上拉起时间纵轴,全方位展示城市历史文化。具体可重点依托蓝田猿人遗址建设人类始祖博物馆、依托丰镐遗址建设周文化主题博物馆、依托咸阳宫遗址建设秦文化主题博物馆、依托汉长安城遗址建设汉文化主题博物馆;依托中兆村十六国墓建设北朝十六国文化主题博物馆、依托大明宫遗址建设唐文化主题博物馆、依托丝绸之路群雕建设“丝绸之路”文化博物馆、依托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和革命公园建设西安革命博物馆。

在完善历史文化类博物馆序列的同时,整合现有资源,拓展行业博物馆、高校(中小学)博物馆、红色文化博物馆、宗教文化博物馆建设与提升,优化博物馆主题体系,补充历史文化博物馆的单一化主题展示,侧重于特色馆的创建,形成差异化发展,拓展特色展品,为西安地区博物馆事业长远可持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5.3 做好规划、重点培育

做好西安地区博物馆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规划定位,从强化文化建设和精神标识的高度,紧扣地域文化和馆藏文物的特点,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发展方向论证,创新陈列方式,吸引更多的关注目光。

注重品质提升。着力于“兼顾两头”的博物馆培育方式,既要高度重视国家级大馆的质量建设、服务提升、功能完善,也要密切关注中小型博物馆的整体提升,防范两极分化、冷热不均,为博物馆发展储备优势资源和后续力量。

实施“以址带馆”战略。西安地区遗址众多,特别是价值至高、规模较大的大遗址,有效衔接城市更新、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重大发展策略,围绕遗址的价值属性与空间属性强化遗址博物馆建设,重点培育遗址博物馆群,址与馆互为补充,汇聚合力,是促进遗址保护利用与城乡建设融合发展,践行“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举措,也是西安“博物馆之城”建设过程中可以做强、做大的突出亮点。具体可以依托半坡遗址、杨官寨遗址、姜寨遗址建设史前文化遗址博物馆群;依托秦阿房宫遗址建设秦阿房宫遗址博物馆群;依托汉长安城的未央宫遗址、影山楼遗址、渭河桥遗址建设汉长安城遗址博物馆群;依托兴庆宫遗址、青龙寺遗址、木塔寺公园和隋大兴、唐长安城各城门址墙址建设隋唐长安城遗址博物馆群;依托明愍王墓、明宣王墓、明简王墓等建设明秦王墓博物馆群。

5.4 多措并举、强化宣教

充分利用博物馆现有文物资源,以政策性引导结合绩效激励的方式,加强研究阐释,挖掘其深邃内涵,深度激活蕴藏于各类展品中的文化理念、时代价值,精心讲述故事、凝练语言、阐发精神;充分利用博物馆现有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使博物馆成为学习文化的源泉,与社会教育有效衔接,使博物馆成为提升市民素养的优质空间;充分利用博物馆现有传播资源,运用各种方式和渠道,精准推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认知度和辐射力,潜移默化深入民心。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博物馆则是西安文化最靓丽的名片,是广大市民连接过去、比照当下、展望未来的桥梁。通过博物馆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也是西安文化建设的独特优势。西安建设“博物馆之城”则是强基础、固优势的重要举措,其基础是科学合理的博物馆布局与体系,抓好这一环,博物馆事业才能实现真正的高质量发展,西安才能建成名副其实的文化强市。

①梅傲雪.博物馆之城[EB/OL].(2019-10-09)[2022-02-16].https://www.sxdaily.com.cn/2019-10/09/content_8058768.html.

②牛镛,袁勃.全国政协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围绕“推进新时代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协商议政[EB/OL].(2021-05-29)[2022-02-16].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1/0529/c1024-32116883.html.

③中国政府网.全国文物局长会议召开 凝心聚力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EB/OL].(2022-01-17)[2022-02-16].http://www.gov.cn/xinwen/2022-01/18/content_5669022.html.

④党洁.西安地区博物馆的发展进程、种类特点及优化建议[J].中国市场,2016(42):203-204.

⑤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21-05-24)[2022-02-16].http://www.ncha.gov.cn/art/2021/5/24/art_722_168090.html.

⑥金玉云,陈理娟.博物馆利用抖音平台实现社会教育的思考——以陕西地区博物馆抖音账号为例[J].西部学刊,2020(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