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明胜

摘 要:绘画作品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由于关良所处的生存环境动荡不安、战事频繁,因此他的绘画艺术独具一格,同时也充分融合了中西绘画的艺术特点,并积极探索了水墨戏剧人物画的历史意义与艺术价值,从而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独特的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对关良先生《五醉图》系列作品的赏析,启发我们对学习研究美术理论知识的兴趣,让老一辈的艺术成就得到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关良;《五醉图》;赏析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4.006

1 关良生平简介

关良(1900—1986),广东番禺人,字良公,久居上海。1917年为学习西画,到日本开始了长达五年的求学生涯,并于太平洋美术学校和东京川端画学校深造,跟随日本名师中村不折和藤岛武二学习绘画。于1922年学成归来,并进入高校任教,其执教过的学校有上海美专、新华艺专、上海艺术大学。20世纪20年代,一场新文化运动悄然兴起,关良也积极加入其中,当时各种体现新思想的出版刊物中都能够看到关良的作品。1926年,北伐战争的帷幕拉开,此时的关良也迫切希望为国家的解放贡献力量,因此决定弃笔从戎,投身到北伐的队伍中去,在原总政治部中担任宣传艺术股股长。

北伐结束后,关良回归自己的本职工作。在1937年离开上海,到昆明“国立”艺专任教。1938年到成都技艺学校执教。由于其作品大多为戏剧人物,且经过多年的历练已经逐渐形成了特有的风格,1940年在成都首次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世人面前。1944年“国立”艺专向关良抛去橄榄枝,该学校位于重庆,是由潘天寿创立的。次年,“国立”艺专校址转移到杭州,关良也随之前往杭州,在学校担任教授。关良与好友李可染于1957年共同在柏林学院举办了大型画展。他的戏剧人物作品,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1959年德国的伊姆茵尔出版社在《世界美术》(丛书692号)中收录了关良24幅画作。1960年,关良回到上海,并在此定居,担任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文史馆馆员、中国画院画师、上海交通大学艺术研究室主任。于1986年在上海去世,时年86岁。关良终其一生都投身在绘画中,并出版了一系列作品集,如《关良画集》《关良画册》《京戏人物水墨画》,他画的水彩、水墨、油画作品别具一格,将东西方的绘画艺术充分融合在一起,并以全新的方式展示出来,这种典雅、含蓄的绘画特色,深得中外绘画爱好者的喜爱。

2 关良画风的成因

关良才11岁的时候就已就读于英国圣公会金陵中学,当时他非常喜欢听戏,时常跑到戏院。在他看来,戏曲是绘画非常重要的元素,而且这也是关良多年来养成的良好兴趣习惯。随着西方重大美术思潮的出现,人们传统思维发生巨大改变。特别是抽象派,在当时的影响非常巨大,这种影响延续了很长时间,但由于这种派系在绘画中过多使用情绪表达方法,导致势力逐渐削弱。截至20世纪50年代,抽象派已经有4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当时西方整个画坛影响深远。但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整体格局有所改变。波普派勇于提出挑战,之后又有写实派。当时涌现出的名称有很多,例如超现实主义、概念派、新抽象主义等,各式各样,数不胜数。毫不夸张地说,当时整个西方画坛可谓风云繁杂,各派系不断更替、变化,通过对这种变化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条基本的线索,即抽象和具体艺术在不断交锋,双方一直处于对立状态。

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关良艺术认知发生巨大改变。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关良开始创作戏曲人物,最初艺术手法取自京剧,但又不完全相同。他认为传统造型法则并不适用,并开始另辟蹊径,利用线条、色彩、体积以及构图等可以描绘情节和内容的手法来展示作者主观思想。站在单纯角度来讲,他的这种做法其实就是将自然科学各种原理全部打碎,重新组合,然后再应用在艺术领域中。所以他所描绘艺术作品从内容角度来讲和现实生活完全不相关。从形式角度来讲,用较抽象的形式呈现作品,摒弃了传统用具体造型呈现作品的方式。

鲁迅曾经提到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可以从有益、能懂、是艺术三个层面评估优劣。能懂是三个标准中最关键的。抽象艺术一般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比较抽象,但强调一定要将艺术传播给大众,让大众了解。关良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对艺术有独一无二的见解,他的作品总是给人似懂非懂的感觉。鲁迅认为艺术要面向大众,抽象艺术通常只有过于感性的人才能引发情感共鸣,大众多依托艺术评论才能读懂。关良追求“诉诸知音”,只有具有一定艺术底蕴的人才能看懂他独特的绘画风格,才能体会他独特的钝拙、湿重语言。多强调意在笔先,笔到意随。关良经过多年摸索、钻研后,对传统写意精神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也让他笔下描绘的人物更熠熠生辉。情感方面对戏曲人物精神有深刻认识,更容易激发大众情感共鸣。因此,关良笔下的戏曲人物并非简单的某个符号或者样式,更多的是对生活的解读,作品处处透露着情感,很容易引起共鸣。虽然他在描述平淡的生活,但却扣人心弦。

3 《五醉图》创作艺术赏析

关良的绘画成果辉煌,在中国画坛上占有独特的位置。在关良的绘画中,他以过人的敏感对中国古代及西方文化遗产予以吸收,对鲁迅先生提倡的拿来主义,他重精神领悟,轻视形式上的重复,在绘画构图情节安排上的分寸恰到好处。以下列举《五醉图》三例予以说明。

3.1 《贵妃醉酒》

《贵妃醉酒》(图1)作品构图极为经典,是关良《五醉图》中重要的一幅,其在构图上打破了传统的格局:贵妃扇子高昂,过着富足的生活,下人端酒伺候,成了贵妃的酒下“奴才”。画面具有讽刺意味,讽刺那些上层统治者剥削底层人民的血汗,剧情严谨,有力地增加了画面的可行度。画面同样是“三角”构图,但线条与色彩的巧妙安排、搭配使画面变化多端。

着名画家沈柔坚先生评价关良的作品说:“关画不用署名,观众也能一看便知作者是谁。”从美术史来看,关良做到了石涛的名言:“我自用我法”。“我”标志着独到,须有艺术的慧眼和坚韧不拔的创造力,妙在画得自由和天真;不理解他的人以为像“儿童画”,才有许多人爱慕,其实纯朴和单纯是关良绘画的一种美的境界。读他的画,可以看出他画里的语言很含蓄,因而逗人喜爱,耐人寻味。关良的作品极为高雅,他在艺术上的真知灼见、敢于突破陈规的勇气以及在艺术领域的大胆尝试,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艺术个性,成就了艺术思想及其艺术世界。

作品《贵妃醉酒》不光是引用历史典故表现出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传述当时穷苦劳动人民的社会生活,这不是贬低而是赞扬,是在歌颂劳苦大众。在这幅画中关良抓住了“简”与“神”这两点,将饮至大醉的杨贵妃画得娇媚入骨,也表现出了自己天真诙谐的意境;他对人物体态、身体线条、肢体动作的幅度、人物重叠交错或疏散的远近关系处理充满法度和讲究,我们可以从中感悟到单纯、朴素、稚趣且深入人心,同时也代表着作者自身的理解与创作。其出神入化的形象描绘和画中自然展现出的灵动韵律,是关良吃透了戏曲并在每一个细节都下了最认真的功夫才有的结果。作品的画幅虽小,气象却大,盈尺间的人物看似不事雕琢,实则深藏匠心,可谓“以少少许胜人多多许”,可以看出关良戏曲人物画在艺术格局上的大家气象。所以关良是一位独立于时尚之外的国画大师,他的作品貌似儿童画,一派天真纯朴,实则蕴含气韵,赋予戏曲人物一种稚拙美和动感美,达到至真至纯的境界,也是艺术上的化境。

3.2 《武松醉打蒋门神图》

悟“道”和“面壁”通常是关良“戏画”的亮点所在,为了将人物的性格、情绪、层级等充分地体现出来,他会将自己正在创作中的画作悬挂在墙壁之上,细细地斟酌研究,或采用横笔直扫、竖直、横快、三角、圆点、方形等不同的线条,或使用墨色并用的绘画方式,以达到情景交融的创作效果,因此细节的把控对他而言极其关键。在《武松醉打蒋门神图》这幅作品中(图2),关良将武松的眼眶用锥圆形的手法呈现出来,且采用焦墨的笔法完成其眼仁的创作,能够将武松的人物性格传神地描绘出来,既勤劳善良又坚毅果敢,同时还透露出一丝苦楚。他的作品不仅仅是简单的人物呈现,也能让人通过线条真切地感受到人物性格。

关良在创作中对于墨色、线条的巧妙运用,使得每个人物都活灵活现,这也是最让人叹服的地方。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为了让观赏者对戏曲人物有更全面的了解,他在眼仁的描绘上极为讲究。首先,从用墨的角度,用淡墨勾勒,这也是其“戏画”的显着特点,且作品中大部分篇幅均为这种画法,仅仅用重墨将关键的位置凸显出来;其次,从绘画颜料的角度来看,水粉、水彩以及国画颜色都能在他的作品中见到;再次,从用色角度来看,关良通常会选择紫色或三原色等明朗、简洁的纯色,几乎不用复色;最后,从敷彩角度来看,墨彩共同使用是关良作品中常见的,这样让作品看起来更加丰富,且能轻快明亮地体现出关良的用色特点。

3.3 《太白醉酒》

《太白醉酒》(图3)作品描绘了诗仙太白,画面中诗仙太白醉态酣然,口吐着戏言,笑逼着权贵高力士,为其脱靴。寥寥数笔,那造型,那神态,惟妙惟肖,可谓入木三分。

秃笔是关良在绘画时惯用的,这种笔在使用时会不够流畅,正是由于这不够流畅反而更能将人物的神韵呈现出来,使得落笔更加沉稳。将柔韧朴实的线条应用在人物的面部和衣着绘画中,并会根据戏服的样式来决定色彩的运用;对于武生的黑色服装,关良以笔蘸墨大胆写出,笔法、墨法相依而生,他通常会用墨线完成人物形体、五官、衣裤的创作。图中上衣是由墨色渲染的,而勾勒出的线面能很好地与其融合在一起,将人物传神地呈现出来,在色彩的运用上也较为清新脱俗,设计造型时采用舞台的模式,在活泼的同时又不会过于浮夸,能够将艺术张力充分地发挥出来。在胡须的绘画上,特别是针对老生、武生,为了体现硬朗采用了枯笔的笔法,而其旺盛茂密的特点则通过浓墨呈现出来。通过认真观察作品能够发现,关良通过用较为潇洒的行笔快速地完成须发的创作,以此将其动态传神地表现出来,就像用镜头记录瞬间一样,达到定格画面的效果,让整体作品更为和谐。

4 关良绘画艺术对当代绘画创作的启示

关良一生都在潜心钻研人物绘画创作,并将中西方绘画艺术的精华收为己用,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和艺术素养,在中国人物现代绘画史中发挥着重要影响,他的艺术成就影响乃至引导了当代艺术家的创作与创新。戏曲艺术具有鲜明的特征,其形式感和系统化都较为显着;人物的动作、表情都极具韵味,且色彩、造型、脸谱也极为独特。因此,通过绘画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时,也会有更高的要求,创作者可以结合戏曲的多种元素展开想象,进行二次创作,从而呈现出多元化的作品。对当代艺术家而言,关良对绘画和戏曲中众多艺术元素的融合与创作,为他们未来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很多灵感。

4.1 当代戏曲人物画创作的形式观念及时代特征

在绘画作品的创作中以“戏曲”作为中心,能够将我们与古代人之间在各方面的差距体现出来,例如矛盾、沟通、领会与表达等,再则,随着互联网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人们越来越浮躁,这对艺术家们而言是巨大的挑战。“戏曲”主题的出现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创作源泉,其中的很多细节和元素都能够让人从现在所处的时空中超脱出来,更容易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先辈们智慧的结晶,其中戏曲就是我们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将我们灿烂的文化思想都倾注到戏曲故事中。此外,戏曲的观赏性也极强,人物的造型、服装以及使用的道具都是极具艺术特性的。艺术家们在戏曲人物的创作中,能够从人物韵味十足的表演中获取新的灵感,不管是演员在舞台上的表现,还是他们的衣着款式都充满了艺术张力。画家将自己对戏曲文化的感悟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结合现实的场景和自己对舞台虚拟故事的感悟,在创作上有所突破。

4.2 关良的艺术实践对当代中国艺术家创作观念的影响

随着经济和信息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显着,各种外来文化不断涌入,人们的思想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在艺术创作上也不再局限于某种风格,而是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特点。在目前我们生活节奏日渐加快的同时,艺术家们的创作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这就使得大部分人无法真正地沉淀下来潜心研究我国的传统文化,因此无法真正地发挥出传统艺术元素的价值,在创作上也只是浮于表面。但早期的艺术家却截然不同,他们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的认识,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能够很好地借助中西方绘画艺术中的精华来提高作品的意境,且作品中都会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创作,以关良为代表的早期画家和当代艺术家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当代艺术家受到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将其现有的艺术情境与戏曲元素融合在一起,尽管呈现出的艺术形式较为丰富,但并未将戏曲的内在文化精神体现出来,会过于形式主义。但关良在创作之前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并将中西方的艺术理念进行了二次创作,为我国现代艺术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在当代艺术创作中,对于中西方现有的绘画艺术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将其完美地结合起来,提高作品的艺术张力,这也是关良留给后人的绘画理念。

5 总结

我国当代艺术之所以能够有今天的成果,离不开关良的研究与贡献,关良的一生都致力于中西方艺术的探究与融合,也是我国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他创新的绘画思维观念促进了我国现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他创作的水墨戏曲人物画作品,给后人带来了极大的启发,并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艺术遗产。

参考文献

[1]吴瑾.关良《京剧人物图卷》及其他[J].收藏·拍卖,2007(5):68-73.

[2]潘玥.“纸上观戏”初探:关良戏画特征略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129-134,156.

[3]关良.贵妃醉酒图扇[J].艺术品,2018(3):130.

[4]包洋.关良绘画的图式[J].艺术探索,2013(5):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