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明

摘 要:汉代陶器纹饰承载着社会生活与历史发展的特征,凸显汉代社会人们的心理追求以及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研究汉代陶器纹饰演变及其制作手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时间为脉络,研究不同历史时期汉代陶器纹饰的演变,在此基础上,从彩绘、模印、刻画等纹饰不同制作方式的角度,对汉代陶器纹饰的分类和特征进行分析,分别阐述了汉代陶器彩绘纹饰、模印纹饰及刻划纹饰的制作方法。同时,基于当代陶艺创作视角,探讨了汉代陶器纹饰制作工艺对当代陶艺创作的启示,以期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汉代陶器制作工艺特色,提升现代陶艺创作水平,彰显民族风格与时代特征。

关键词:汉代陶器;纹饰演变;制作手法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4.033

汉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文物遗存是研究当时社会文化、技术与艺术的宝贵资料。在众多的文物中,汉代陶器以其独特的纹饰与精湛的制作技巧,展示汉代的审美趣味和工匠智慧。陶器上的纹饰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当时社会文化、信仰、日常生活以及对外交流的直接反映,为解读汉代社会历史文化提供重要线索。在汉代陶器制作过程中,工匠采用了刻刀雕琢、模印压制、绘画上釉等多种技法,每一种制作方法都代表了其技术与创新的历程。研究汉代陶器纹饰演变与制作手法不仅能深入理解汉代社会的文化与技术,更能为现代工艺与艺术创作提供启示。本文将对汉代陶器纹饰的演变脉络进行梳理,深入探究各种制作技法的特点与工艺,以期展现出汉代陶器背后丰富的技术与文化内涵。

1 汉代陶器纹饰的演变

陶器作为历史发展的见证,其纹饰的演变反映了该时期的社会变迁、技术进步和文化交融。汉代陶器纹饰从初期的简约、直接,逐渐发展到富有文化内涵和技术含量,各个时期的陶器纹饰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民众信仰和技术发展水平等,为人们了解和研究当时社会、文化、艺术和信仰等提供了新的途径。

1.1 西汉初期

早期汉代陶器延续了秦代的制陶技术和审美取向,较为简单,注重实用性①,彩绘和装饰较少,以红陶和黑陶为主。陶器纹饰突出了几何、图案化的特点,如常见的直线、波纹、斜格等。随着汉武帝时期的对外开放,陶器制作中融入了更多的外来元素,如陶器表面开始出现青釉和绿釉等新的釉色,陶器形制也开始出现类似西域风格的壶、盘等。此外,随着汉代的技术进步,如模制等制陶技术的应用,陶器的形态和纹饰的细节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一些陶器上出现了更精细的花纹、线条和动植物图案。

同时,由于当时社会对儒学的重视,陶器纹饰中也融入了儒家思想的元素,如一些陶器上出现的云纹、山石等,都反映了儒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西汉初期的陶器纹饰演变是一个从简到繁、从本土化到包容并蓄的过程,既继承了前代的文化,又融入了新的元素和技术,展现了西汉初期文化的多元和创新。

1.2 西汉中晚期

西汉中晚期陶器纹饰在文化、技术与艺术上均呈现出多样性和创新性,既有传统的继承,又有与其他文化的交流融合。受中央政权对外开放政策的影响,丝绸之路的贸易交流逐渐密切,陶器纹饰开始融入许多外来文化元素,如西域的风格和图案。例如,在陕西出土的西汉彩绘陶器上,常有凤、龙、祥云与如意等图案,寓意祥瑞,充分展示了汉代审美的高峰与对寓意祥瑞的追求②。

纹饰制作手法上,除了传统的模印、刻画,还增加了凸线、压纹和浮雕等多种技法,增强了纹饰的立体感与精细度。

在材料应用方面,除了传统的红陶和黑陶,还出现了高温下制成的白陶、青陶,以及附有矿物颜料的青釉、绿釉等,丰富了陶器的色彩与质感。这些釉料的使用不仅提高了陶器的防水性和使用寿命,而且使陶器纹饰在视觉上更加光彩照人。此外,陶器纹饰的题材也开始扩展,除了有传统的图案和符号,还有描绘农耕、狩猎、宴乐和祭祀等社会生活场景的图案,如汉阳陵出土的彩绘陶器中有描绘农耕、狩猎的场景,是反映汉代社会经济、文化等的重要物证。

1.3 东汉初期

东汉初期,陶器纹饰持续呈现出对西汉陶器技艺的继承与对新文化风貌的探索。首先,在制陶工艺上,模印、刻画仍是主要的纹饰制作方式,但在细节处理和线条描绘上更加精致和灵动,凸显出东汉工匠对材质的熟练掌握和对技术的不断追求③。釉料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特别是三彩釉技术的应用更为广泛,青釉、绿釉和黄釉的混合运用在东汉陶器上构建出了浓郁的色彩效果。此外,陶器的成型技术也得到了提高,尤其是拉坯技术和模具成型技术的运用,使陶器的外形更加规整、精致。

其次,在纹饰题材上,传统的凤、龙、祥云等图案仍受到追捧,但更为显着的是佛教与道教文化的影响开始浮现,随着佛教的传入,陶器上开始出现佛像、菩萨、佛教故事情节等纹饰,这种宗教文化的渗入,为东汉陶器纹饰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同样,受道教思想的影响,一些陶器上也开始出现仙人、瑞兽等与长生不老、神仙境界相关的图案,如在河南洛阳地区出土的东汉陶器中,有大量描绘群仙翔舞、神鸟飞翔的画面。

最后,受到社会经济与文化环境的影响,陶器纹饰上开始出现更多关于人们日常生活、风土人情的描绘,如市集交往、家庭生活、农耕狩猎等场景,使陶器不仅仅是实用的器物,更成了展现东汉社会风貌的艺术载体。

1.4 东汉中晚期

东汉中晚期的陶器纹饰不仅继续了前期的传统,与文化融合,更强调了纹饰的立体感、流动性与细腻度,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繁荣与制陶工艺的高峰。

技术上,三彩釉技术达到了巅峰,呈现出绚丽多彩的视觉效果。红陶、黑陶与白陶的制作技术也日臻成熟,其纹饰的呈现清晰、细腻④。

纹饰主题上,与早期东汉的陶器纹饰一样,仍然受到佛教与道教的深厚影响,陶器上的佛教故事情节与道教神仙图案更加丰富,不仅有传统的佛、菩萨像,还出现了佛教经文的图案,如莲花、宝瓶、法轮等。道教图案上,更多出现了八仙、瑞兽等与道教密切相关的符号。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日常生活的记录也更加细致,市集、农耕、乐舞、宴会等社会生活场景纹饰显现出日常生活的丰富与繁荣。

制作工艺方面,除了传统的模印、刻画技术外,凸线技术、浮雕技术与压纹技术逐渐被广泛运用,纹饰具备了更为丰富的立体感。在此基础上,东汉中晚期的陶器纹饰展现出更多细微之处,如纹饰边缘的精致处理、线条的流畅与韵律等,均体现了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此外,材料的选择与应用也更加丰富,除了常用的陶土外,金、银、铜等贵金属也被融到陶器纹饰中,使得陶器呈现出奢华与高贵之感。

2 汉代陶器纹饰的分类与特征

汉代陶器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重要代表,其纹饰制作方式多种多样,彩绘、模印、刻画等技法各具特色,为汉代陶器增添了深厚的艺术与文化内涵。

2.1 彩绘陶器纹饰

彩绘是汉代陶器的一大特色,与其名称相符,主要是在陶器表面绘制多种色彩,进而形成纹饰。彩绘的颜色来源于矿物颜料,如红、绿、黄等,通过特定的烧制工艺,颜料固定在陶器表面,呈现出鲜艳或素雅的色泽。彩绘纹饰的内容丰富,充分展现了汉代人们的生活态度、审美观念和文化特质。如几何图案纹饰,包括各种简单的几何形状,如圆、三角、方块、螺旋、网格等,往往被用作背景或衬托,增强整体视觉效果。如汉代彩绘陶方壶,通体饰以黑、红彩为主色调的图案,颈与腹部皆绘流云纹,并以菱格纹条带相间。再如动植物纹饰,如鸟、兽、鱼、虫、花、果等,常被用来象征吉祥、富贵、长寿等好意头。在汉代彩绘陶盘中,常常可以看到以红、绿等色彩描绘的飞禽或走兽、鱼虫之类,如西汉凸雕龙凤纹彩绘陶壶,通体彩绘装饰,使用红、绿、蓝、黑、白、黄等色彩,口沿下绘一周三角纹,颈部在三角纹内绘云纹,腹部用三周凸起弦纹划分上下两部分装饰带,上为凸雕龙、虎、凤相互追逐于流云之间,色彩绚丽,线条流畅婉转,画面生动活泼。又如人物故事纹饰,汉代的历史、神话、寓言或日常生活场景,如仕女、仙人、武士、舞蹈、狩猎等,如汉代彩绘陶俑,出土于山东省定陶区黄店镇孔李楼3号墓,泥质红陶,身着白色罗裙,宽袖,黑、红相间雁领,腰系黑色帛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风尚。

2.2 模印陶器纹饰

模印技法是利用预制的模具在尚未完全干燥的陶器上进行印刻,使其呈现出清晰、规整的纹饰,此技法在汉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生产批量化的陶器时。模印纹饰通常包括波纹、云纹、山纹等自然图案,以及吉祥符号如如意、莲花等,具有明确的寓意和象征意义⑤。如波纹与水纹,模仿自然界的波浪与流水,常被用作陶器的底边装饰,或与其他图案结合,汉代陶瓿或陶壶的颈部,常有模印的波纹装饰,仿佛波浪在舞动。云纹与山纹,代表天空与大地,具有很高的象征意义,常被用于较大的陶器上,与其他纹饰相结合,汉代的某些陶盘或陶碗,其边缘可能模印有云纹或山纹,寄托了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吉祥图案,如莲花、如意、双鱼、双凤等,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如莲花代表纯洁,双鱼代表年年有余。模印陶器纹饰反映了汉代人们对于宇宙、自然和社会的认知与期许。

2.3 刻画陶器纹饰

刻画技法是工匠直接在陶器表面用工具进行雕刻或划线,形成纹饰,与模印相比,刻画技法更加自由和灵活,可以根据工匠的意图和技艺随意创作。刻划纹饰的主题多样,有简洁的线条纹饰,如三角、圆形、条纹、曲线、波浪线等。这些线条纹饰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图案结合使用,增加陶器的纹饰层次。例如,汉代的陶缸或陶盆外壁有以刀具刻画的简单线条,展示了汉代工匠的简洁美学,也有复杂的动植物、风景或故事情节,这些纹饰往往表现得生动活泼,充满了动态感。

此外,在一些大型的汉代陶器上,刻画有人们狩猎、耕种或其它日常活动的情景,为汉代陶器增添了丰富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3 汉代陶器纹饰的制作手法

3.1 汉代陶器彩绘纹饰的制作手法

汉代陶器彩绘纹饰所用的颜料大多来源于天然矿物,如铁红、钴蓝、铜绿等,经过粉碎、混合和调配,形成均匀的颜料糊状物,用于绘制纹饰。在陶器经过初次烧制后,工匠按照预设的图案,用特制的瓷画笔蘸取颜料,运用填彩、勾勒法、直绘法等不同绘制手法,严格按照传统的构图、线条、色彩和明暗关系进行绘制⑥。在绘制过程中,工匠需考虑烧制后颜料的变色、流淌和融合,对每一笔、每一抹颜料的使用量和位置进行精确控制。为保证颜料附着,彩绘完成后,陶器进入烧制阶段,高温下的氧化还原反应使颜料与底釉紧密结合,呈现出艳丽而持久的色彩。

3.2 汉代陶器模印纹饰的制作手法

汉代陶器模印纹饰的制作方法集中反映了古代陶瓷技术和制造工艺的严谨性与独特性。模印技术主要是利用已制好的模具对半干胎土进行印制,使得陶器表面出现预定图案或文字。此技术首先要求精准制作模具,常采用坚硬如石或木的材料,工匠需对其进行精细雕刻,确保模具上的纹饰清晰且无瑕疵。模具的质地、纹饰深浅、大小等都必须精确到毫厘,以适应不同类型与形态的陶器。当模具制作完成后,工匠再将其应用于陶器的制坯阶段。陶器半干、略带湿润的状态,适宜模印。此时,工匠需运用均匀的力道,使模具与胎土完美接触,确保纹饰传递清晰、完整。在模印完成后,陶器进入烧制程序,在高温烧炼下,模印的纹饰与胎土融为一体,使纹饰持久并且清晰。

3.3 汉代陶器刻划纹饰的制作手法

刻画是一种直接在陶器上创作纹饰的手法,在陶器半干的状态下,工匠使用树枝、刀具、篦等工具在其表面进行雕刻,形成纹饰。此种手法能够展现出细致的线条和丰富的层次感,尤其适用于描绘复杂的图案或场景。在刻画的过程中,工匠通常首先在陶器表面用细线勾画出图案轮廓,随后根据设计深入刻画,涉及线条的交叉、重叠、渐变等。此外,工匠还需考虑烧制过程中胎土的收缩率,避免在烧制时造成纹饰变形或断裂。

4 汉代陶器纹饰制作工艺对当代陶艺创作的启示

第一,审美风格的借鉴与延续。汉代陶器纹饰的线条流畅,图案与造型结合紧密,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审美风格,当代陶艺家可以吸取这一风格,融入现代审美,形成跨时代的审美交流,使作品既有古韵,又具当代感。

第二,技术传承与创新。汉代的制陶技术和纹饰工艺被后代艺术家广泛借鉴,如彩绘、模印、刻画等技艺,早已成为现代陶艺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当代艺术家通过结合现代技术和材料,如高温釉料、3D打印等,赋予传统工艺新的生命与创意。

第三,构图与象征意义的灵感来源。汉代陶器纹饰中,常融合天文、神话、日常生活等元素,每一图案背后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当代陶艺家可在此基础上,寻找新的象征意义,为作品赋予更深层次的文化和情感价值。

第四,文化认同与国际化的融合。汉代陶器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其陶器纹饰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审美理念。如莲花、云纹等传统元素,都是汉代文化的象征性标志。当代陶艺创作可以在此基础上,挖掘更多传统元素和文化符号,赋予其新的意义和表现形式,使作品更具文化深度和历史厚度,并在保持文化认同、坚守文化根基的同时,立足国际化的视野,吸收国际化的元素,形成独特的艺术语言,既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又与国际艺术语境进行对话与交流,创作出具有时代性和国际化的陶艺作品。

5 结语

汉朝是中国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两汉制陶工艺空前发展,陶瓷种类丰富、纹饰精美、工艺巧妙,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艺术宝库。汉代陶器纹饰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象征,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韵味与时代印记。通过对汉代陶器纹饰演变及其制作方法进行探索,得以窥见时代文化、技艺和审美观念的变迁,以及人们的价值追求、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汉代陶器纹饰不仅展示了文化艺术的黄金时代,更为当代陶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启示和灵感,在当前传承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当代陶艺工作者应从中汲取智慧,创作出更加符合时代特色的陶器作品。

注释

①喻小芳.汉代陶器探究与当代紫砂造型设计:作品“曲水套组”的制作感想[J].陶瓷,2022(9):96-98.

②刘芬.汉代陶器文物出土保护修复初探:以青岛市城阳区后桃林汉墓为例[J].东方收藏,2022(9):94-96.

③江岸飞,孙晋博,张亚林.夏商周陶器造型设计的特征[J].陶瓷学报,2019(4):545-549.

④张影.绘就千年色彩传承陶器彩绘工艺:以模印彩绘千佛砖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24):67-69,178.

⑤吴峥.云南新平县傣族传统制陶工艺的传承应用的创新研究[J].西部皮革,2020(23):32-34.

⑥高峰,唐宇婷.痘姆陶器的制作工艺与审美意蕴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20(2):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