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晨璐 李博文

摘 要:吉祥瓷器泛指器物本身具有吉祥图、文字、纹饰或器形具有美好寓意的瓷器,其纹饰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按照其题材划分,主要分为祈祝幸福、繁衍生命、趋避邪祟三类内容;这些吉祥纹饰的构成法则主要运用了谐音、象征和文字等。

关键词:滨州市博物馆;吉祥;瓷器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5.007

1 吉祥瓷器的历史渊源

吉祥陶器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在距今五六千年的半坡文化遗址中,便出土了带有人面纹、鱼纹、鸟鱼纹等图案的彩陶,考古学者推测,这些图案化的纹饰可能是原始的“图腾”,而这种“图腾”在纹饰上反映出一种标志、一种崇拜的象征,这种崇拜的标志实际上是原始社会人们表达心中愿望的偶像和寄托物,即“吉祥图案”。因此,原始氏族社会时期的“图腾”是吉祥图案的萌芽初期,这一时期的吉祥图案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作,但在客观上为传统吉祥图案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之后吉祥图案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发展。

瓷器在东汉时期烧制成功之后,吉祥纹饰便又出现于瓷器上,随着制瓷业的不断发展,其在工艺、造型、绘画、烧成等方面的分工日趋细化,吉祥纹饰日趋精美和富有内涵,并在唐代出现了吉祥图案的研究专着《稽瑞》,该书旁征博引,详细记载并释义了185条吉祥瑞征。明清时期,吉祥瓷器随着制瓷业的发展不断完善,不论是绘画技艺,还是图文组合,都达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真可谓是吉祥图案的顶峰时期,是历代吉祥纹饰的集大成者。从总体上概括吉祥图案的思想主题,大体可以分为祈祝幸福、繁衍生命、趋避邪祟三类,这三大主题皆是出自人性的基本需求。

2 吉祥瓷器的主要内容

2.1 祈祝幸福

祈祝幸福吉祥瓷器的出现,集中反映了人性中最现实的生存诉求,寄托着人们希冀物质充裕、生活美满的渴望。实现这种期待的前提是社会安定,没有天灾人祸。因此,出现了“渔樵耕读”“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式的称颂现实社会的吉祥瓷器。

滨州市博物馆馆藏民国粉彩渔樵耕读人物纹盖罐(图1),通高30厘米,底径13.5厘米,腹径21.7厘米,口径9.7厘米,因器身形似冬瓜,又称冬瓜罐,收口丰肩,呈高筒形。冬瓜罐造型在明代早期开始出现,至清代道光时期开始盛行并大量制作,成为当时一项主要的瓷器品种,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冬瓜罐一是用冬瓜比喻农民农作物丰收之象,二是用“罐”与“官”谐音,在我国一切美好都与“官”相挂钩,家里陈设冬瓜罐就有了期盼丰收、升官、发财的寓意。此件冬瓜罐罐身正面绘有“渔樵耕读”题材人物,画面构图严谨,纹饰布局紧凑,画中渔夫手持鱼竿,樵夫身背柴草,农人骑跨耕牛,书生手握书卷,山水、田野和民居自然相融,人物各施其业,表现了一派繁忙的景象。罐身背后赋有“持竿渭水一渔翁,务业樵夫是朱公,雨后有人耕绿野,当窗吟咏乐无穷”诗句。“渔樵耕读”是农耕国家具有的代表性职业,它代表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基本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渔樵耕读”四业中以渔为首,是明清时期常见的陶瓷装饰题材。“渔耕”联用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唐代的“渔樵”联用借指隐居或避世的情愫,民间则将“渔樵耕读”联用,意在颂扬太平盛世,人民安居乐业。

清光绪太师少保纹双耳瓶(图2),通高51.2厘米,口径17厘米,腹径18.5厘米,底径14厘米,保存完整,器形端庄。器身正面绘有“太师少保”图案,一只大狮子和两只小狮子相互嬉戏;侧面上端书有“其盖作宝鼎,子孙永保之”两行字,下端赋有“太师规模然际会,少保气象吐风云”诗句。狮子作为纹饰出现在瓷器上,相对来说比较晚,狮子纹饰最早是从东汉时期传入我国,在明清时期被大量使用。太师少保是古代的一个旧官职,以太师为尊,下面又有三少,也就是少傅、少保和少师。以狮取谐音“师”,体现了传承和辅佐的意思,也就是大狮子带着小狮子,老师带着学生,寓意官路代代恒通,相互传承辅佐。

2.2 繁衍生命

珍重生命不仅体现在对现存生命的捍卫与呵护,还体现在对永久生命的期盼。父系社会建立以来,尊崇祖灵、传宗接代的观念不断发展传承,这些观念与繁衍后代的人类本性相适应,最终被认为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文明渴求。

家族生产能力的高下与氏族传承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的多寡与繁衍周期的缓急。名门望族的成立必须具备人丁兴旺的前提,生产能力的提高和物质文化的改善则需依赖众多的人力。因此,希冀子孙昌盛、后继有人的愿望,就成为受到社会认可的正当需求。另一方面,人口资源的丰约和疆土面积的大小通常被视为评估基本国力的依据,多子的观念因此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从而也进一步刺激了多子多福愿望的传播和传承。

繁衍生命的前提是婚姻,因此出现了大量赞美婚姻爱情的图案。例如,“龙凤呈祥”“二龙戏珠”“百年好合”等图案的瓷器,大多出现在新婚仪礼的场合;“凤戏牡丹”“鸳鸯戏荷”“麒麟送子”等图案的瓷器,大多出现在洞房或夫妻的卧室,暗示着对繁衍生命的赞美。尽管图案不可能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却为民众喜闻乐见、久传不衰,这一切都是对永久生命的祈盼。

“二龙戏珠”图案最为常见,以滨州市博物馆馆藏清代二龙戏珠开片铁龙瓶(图3)为代表,瓶身上飞龙腾云驾雾,两龙上下对视,体态饱满,身体矫健,两龙龙须之间有一宝珠。“宝珠”喻指“龙卵”,“二龙戏珠”图案体现出对生命的呵护和尊重,反映出古人对新生命的期盼和渴望家族兴旺的愿望。除此之外,“麒麟送子”图案也常见于瓷器之上。麒麟为上古神兽,自古便是吉祥的代表,汉代王充的《论衡》中曾记载孔子诞生之前,有麒麟吐玉书于其家,这是“麒麟送子”典故的由来。“麒麟送子”题材多绘一孩童坐于麒麟之上,旁边有一怀抱婴孩的妇女与之攀谈,前侧绘有举旗童子,旗上写“麒麟送子”,引驾向前。体现了古人对子孙满堂、多子多福的期盼。

2.3 趋避邪祟

虽然早已进入文明社会,但是自然界对人类的威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不安全性,并未得到根本解除。灾难与祸患时刻向人们发起挑战,这些潜在的危险给全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压力,缓解这些压力的办法很多,信仰便是其中之一。

古人相信神佛具有超人的能力与力量,希望通过寻求神佛的保护与解释,寻求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吉祥图案应该是信仰习俗的延伸,间接地应用了信仰元素祈祝幸福,很多都以辟邪为主题,将老虎、狮子等猛兽作为趋避邪祟的主力,甚至综合了狮、虎、龙的特点创作除了“辟邪”的形象。钟馗、关羽、神荼、郁垒等神祇的主要功能也趋避邪祟,除了象征的意义之外,更多的则是祈祷和敬祀之意。如“虎镇五毒”“威震八荒”等图案一向为民众所敬重,祈祀它们各显神通、造福人间。

滨州市博物馆馆藏民国大肚瓷坐佛(图4),通高26厘米,通宽26厘米,底径24厘米,保存完整,底部有“江西朱茂记造”印记。瓷佛笑口常开,蹙额大腹,身披花衣,一手拿一布袋,一手拿一串珠,就地而卧,随遇而安。大肚佛就是通常所说的弥勒佛,弥勒佛袒胸露腹,笑容可掬,常以布袋和尚为原型塑造,佛教作为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学习包容,可将供应者的各种烦恼、忧愁、灾祸通通放在囊袋中,为人们带来福报。除了佛造像以外,菩萨造像也较为常见。菩萨在民众心中是大慈大悲的化身,凡遇灾难均可以向其祈祷,故民间信仰极广。滨州市博物馆还藏有民国瓷观音,通高31.5厘米,通宽15厘米,保存完整。菩萨双目修长,樱桃小口,发髻高耸,顶戴宝冠,颈戴璎珞,体态丰润,十指纤细,一手持净瓶,一手拿柳枝,端坐于竹石上,给人一种安静慈祥之感。

3 吉祥瓷器的构成法则

3.1 谐音

字词的声韵相同或相近,谓之谐音。吉祥图案的谐音充分调动了汉字的语音特点,将同音或者近音的字词相互转借,寄托特定的含义,从而构成图案。在民间,谐音俗称“讨口彩”,是将描述一般行为事物的话语谐音为吉祥用语,寓意美好的祝福和赞颂。例如,过年时吃年糕,谐音“年年高(糕)升”;不小心打破杯盘时,会说“岁岁(碎碎)平安”;最多见的是将“福”字颠倒帖挂,谐音“福到(倒)了”。

吉祥图案的谐音法则更便利于表现那些抽象的概念。例如“连生贵子”,若是如实绘出图案,显然不易画好,于是寻找与之谐音的具体物品,最终表现为“莲、笙、桂、石榴”;又如“室上大吉”,也很抽象,于是表现为“石上大鸡”;“必定如意”,谐音表现为毛笔、金锭、如意等。

滨州市博物馆馆藏清五彩河蟹图小碗(图5),通高3.4厘米,口径6.6厘米,底径2.3厘米,保存完整。碗外侧绘有两只河蟹在芦草之间嬉戏。古代的科举时代,获二甲第一名者为传胪,大比之年,有“金殿唱名”仪式,宰臣在御前读毕试卷后,拆视姓名,阁内则相承传之于殿外,卫士六七人齐呼,因名“传胪”,二甲传胪寓意科考高中,学业有成。因螃蟹负甲壳,故以“二蟹”象征“二甲”,“芦”与“胪”谐音,构成二甲传胪。又因河蟹总是寻找水质清澈、阳光充足、水草茂盛的水域栖息,寓意盛世和谐。

3.2 象征

运用特定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近或相似的抽象概念,这种方法就是象征。象征的实现主要依赖于联想和意会。很多事物具有相近或相似的形态,运用二者之间的这种联系,就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例如,自然界的鸳鸯厮守不离,与人间的夫妻相似,即以鸳鸯象征美满的婚姻或爱情,鸳鸯形象在图案中就具有了象征的意义;石榴的果实籽粒很多,以此象征家族的子孙众多。

象征手法的应用起源历史悠久,《诗经》中“比”与“兴”修辞方法的运用就已经具有象征意义。此法进入图案构成法则后,被广泛应用,并得到了普遍认同。象征手法构成的吉祥图案十分普遍,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松梅竹岁寒三友”“梅竹兰菊四君子”“佛教八宝吉祥图”等。象征手法的运用增强了图案的表现能力,使图案更具内涵。

牡丹自古就是富贵荣华的象征,唐代刘禹锡的诗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更是让牡丹受到世人的追捧,故而牡丹一直是富贵和吉祥的代表,所以现在国人都用带有牡丹的国画寓意美好、吉祥、富贵之意。

滨州市博物馆馆藏清青花缠枝牡丹天球瓶(图6),通高43厘米,口径9厘米,腹径25.5厘米,底径13厘米,保存完整。器身表面绘有缠枝牡丹花卉,寓意“富贵荣华”,富贵是富裕而显贵,荣华是荣耀显赫,富贵荣华即指有财有势、声名显赫的人或家族,比喻社会地位和财富达到了极致,多用于对富贵人家的赞美或对亲友的祝福。

3.3 文字

将文字化为装饰元素的起源很早,在西汉的织锦中已经出现了多种图案文字,如“王侯合婚千秋万代宜子孙”织锦,以相互颠倒的相同文字组成了一排排装饰纹样。两汉时期的瓦当上都有吉祥文字,如“长乐未央”“万寿无疆”“大宜子孙”等都反复出现在瓦当上。这些文字吉祥用语均被组织在圆形的适当纹样中,文字的笔画经过美化处理,从而形成图案。

最富变化的文字图案当属“寿”字,在繁体字的基础上进行结构变化,力求达到左右或上下均衡;笔画也经过了美化处理,使每一个“寿”字都成为一个图案。由于结构的变化,出现了多种笔画不同的“寿”字,组合在一起,就是着名的“百寿图”,另外“五福捧寿”“万寿无疆”等吉祥纹饰同样常见。此外,“福”字的图案也不少,以一百个“福”字构成的百福图也常出现。

滨州市博物馆馆藏民国福禄寿瓷香炉(图7),通高9.2厘米,口径13.4厘米,底径10.5厘米,保存完整。香炉通体施洒蓝釉,炉外有草书“福”“禄”“寿”三字,表达了人们对幸福、财富、长寿的追求与期盼。

除单个字的图案以外,若干个字组成的吉祥纹饰也很流行,如常见的“唯吾知足”,巧妙地利用四个字都有口字的特点,让四个字共用一个口字,周边加圆圈,于是成为钱币造型,其次是“黄金万两”,四个字的笔画相互借用、套用,形成了吉祥的长形符号图案。滨州市博物馆馆藏民国瓜果纹肥皂盒,通高2.2厘米,通长11.8厘米,通宽8.9厘米,保存完整。在皂盖两侧绘有“榴开百子”“瓜瓞绵绵”的图案,中间书写“黄金万两”吉祥字,表达了人们对多子多福、财源滚滚、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4 结语

祈福禳灾、趋吉避祸,是人类社会特定历史阶段的精神需求。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人们积累了对自然事物属性的认识和理解,并信奉“吉事有祥,象事知器”的观念,将他们认为吉利、祥瑞的事物以各种生动的形式表现在生活用器和装饰品上,吉祥用器应运而生,它们成了先民慰藉精神、改善命运、向往美好的重要途径。分析吉祥瓷器的纹饰寓意,探析吉祥瓷器的艺术创作和表现方式,为我们探析古代社会思想意识、了解古代社会生活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当代艺术设计领域来说,吉祥图案仍具有借鉴意义,具有一定的实用美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玉,李博文.滨州市博物馆馆藏求子类吉祥瓷器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3):28-29.

[2]陈年彬.历代陶瓷与吉祥图案的联系与发展[J].景德镇陶瓷,2003(2):14-17.

[3]闵洁.传统文化资源激活品牌构建研究[D].上海:上海戏剧学院,2019.

[4]李梦佳.吉祥图案在易水石雕刻艺术中的应用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