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丁

摘 要:莱州东海神庙是我国古代四大海神庙之一,为祭祀东海神之地。目前莱州东海神庙遗址内残存有数量众多的柱础,这些柱础数量较多、类型多样、制作精良、延续时间较长,十分难得,为我们认识古代东海神庙建筑规模、历史地位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关键词:莱州东海神庙;柱础;建筑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0.004

莱州东海神庙遗址位于莱州市西北海庙姜家村北,紧邻莱州湾,它是我国古代国家祭祀东海神的重要场所,其前身最早可追溯到汉代的海水祠,唐代为东海祠,北宋开宝六年(973)在莱州新修东海庙,后经元、明、清历代修缮、扩建,莱州东海神庙最为辉煌的时期占地约26667平方米,殿、堂、楼、亭200余间,蔚为壮观。目前莱州东海神庙大部分建筑仅剩基础部分,所存的石质柱础类型多样,制作精良,诉说着该庙的沧桑变化。本文对莱州东海神庙出土石柱础进行研究,以期能够管窥古代莱州东海神庙建筑规模及历史价值。莱州东海神庙遗址内石柱础按照基本形制可分为覆盆式、鼓镜式、方石形、特殊形制四类,其中以覆盆式及鼓镜式数量最多。

1 覆盆式柱础

覆盆式柱础石是最重要的柱础形式之一,最早见于汉代,南北朝时期逐渐流行,唐宋时期最为常见,明清时期逐渐减少。覆盆是指柱础的上部凸出部分就像是倒扣的盆子。覆盆部位多雕刻各种图纹,以莲花纹饰最为常见。莱州东海神庙覆盆式柱础多为覆盆莲花式柱础,共25件(组)。按照莲花不同又可分为单瓣、双瓣、宝装莲花柱础。这类柱础大部分为元代柱础,其中宝装莲花柱础或可早至宋代。

1.1 单瓣莲纹柱础

这类柱础多在覆盆上装饰单瓣莲纹,柱础制作精美。标本一,编号为2017采∶3(图1∶1),白理石柱础1对,圆形柱顶,直径27厘米,厚约1厘米。覆盆部分装饰莲花,共由12组单瓣莲花图案构成,分为两层。上层为12莲瓣,花瓣边缘圆润。下层亦有12瓣莲花,将上层莲花包裹。每组莲花之间以前端呈圭首形莲瓣间隔。覆盆部分高9厘米。下部础方,表面光滑,加工细致。边长68、厚10厘米。标本二,编号为2017采∶44(图1∶2),白理石质地,柱础顶部开有两个方形榫口,圆形柱顶,直径32厘米、厚1厘米。覆盆上装饰莲瓣,分为三层。上层为心形莲瓣,共16瓣,下层亦有16瓣莲花,将上层莲花包裹其中。每组莲瓣之间以圭首形莲瓣间隔。覆盆部分高5厘米。下部础方,表面光滑,加工细致。边长66厘米、厚15厘米。两长方形卯口尺寸相同,长18厘米、宽14厘米、深5厘米。

1.2 双瓣莲纹柱础

双瓣莲纹柱础按照础方的形制可分为方形和八角形础方两类,共10件(组)。

础方为八角形的柱础。1件,编号为2017采∶34(图2∶1)。白理石质地,柱顶为圆形,直径46厘米,厚1厘米。中部覆盆部分为覆莲造型,雕刻双瓣莲花图案。主题纹饰自上而下分为两层。上层为8组突出的双瓣莲花,较为细长。下层莲花前端呈圆弧形、中部带尖,共分为8瓣,包裹上层的双莲瓣。每组莲瓣之间以前端呈尖弧形莲瓣间隔。覆盆高10厘米。础方为八角形,八角形的每条边长30厘米,础方厚19厘米。

础方为方形的柱础。覆盆上的莲瓣数量有7组、8组、9组、10组不等。标本一,编号为2017采∶36(图2∶2),双莲瓣莲花纹柱础,白理石质地。础顶为圆形,直径45厘米、厚1厘米。中部覆盆部分为覆莲造型,雕刻双瓣莲花图案。主题纹饰自上而下分为二层。上层原为8组突出的双瓣莲花,较为细长。下层莲花前端呈圆弧形,中部带尖,共分为8瓣,包裹上层的双莲瓣。每组莲瓣之间以前端呈圆弧形莲瓣间隔。覆盆高9厘米。础方边长76厘米、厚11厘米。标本二,编号为2017采∶15(图2∶3),双莲瓣莲花纹柱础,白理石质地,部分残损。础顶为圆形,表面斜向錾刻斜线,按斜线方向的不同可分为8区。础顶直径48厘米、厚1厘米。中部覆盆部分为覆莲造型,雕刻双瓣莲花图案。主题纹饰自上而下分为二层。上层为10组突出的双瓣莲花,较短。下层莲花前端呈圆弧形,中部内凹的莲瓣,共分为10瓣,包裹上层的双莲瓣。每组莲瓣之间以前端呈尖弧形莲瓣间隔。覆盆高8厘米。础方边长75厘米、厚12厘米。标本三,编号为2017采∶11(图2∶4),双莲瓣莲花纹柱础,柱顶及覆盆一侧开有方形卯口,白理石质地。柱顶为圆形,直径46厘米、厚1厘米。中部覆盆部分为覆莲造型,雕刻双瓣莲花图案。主题纹饰自上而下分为二层。上层原为7组突出的双瓣莲花,后因制作卯口,部分莲瓣被凿掉。双瓣莲花作瘦长形,前端圆润,每瓣莲花又分为前后两瓣,较为特殊。下层为前端呈圆弧形带尖的宽莲瓣7瓣,包裹上层的双莲瓣,其中一瓣因卯口而不完整。第三层莲瓣大部分被上层莲瓣遮盖,其前端为尖弧形。覆盆高6厘米。底部方座为长方形,长82厘米、宽75厘米、厚10厘米。卯口长21厘米、宽20厘米、深7厘米。

1.3 宝装莲纹柱础

该类型柱础花纹装饰繁缛,与宋《营造法式》记载的宝装莲花柱础十分相近。莱州东海神庙遗址出土的此类柱础共一组4件,年代或可早至宋代。标本一,编号为2017采∶29(图3∶1),白理石质地。柱顶为圆形,直径30厘米、厚1厘米。中部覆盆部分为覆莲造型,有8组双瓣莲花,花瓣呈细长条形。有两组双莲瓣前端有尖弧形莲瓣。每组双莲瓣之间压地隐起石榴花、莲花、忍冬纹等多种花卉,花卉外围以圆弧形双线条包裹,上部线条圆弧形顶端为波浪形,内侧线条较为流畅,双线条在尾端卷起呈云纹状。覆盆高9厘米。柱顶与覆盆一侧开有卯口,呈梯形,内窄,外宽。内宽12厘米、外宽15厘米、长13厘米、深10厘米。础方为方形,边长60厘米、厚12厘米。标本二,编号为2017采∶30(图3∶2),白理石质地。柱顶为圆形,直径30厘米、厚0.5厘米。中部覆盆部分为覆莲造型。有8组双瓣莲花,花瓣呈细长条形。一组双莲瓣前端之间有尖弧形莲瓣。每组双莲瓣之间压地隐起石榴花、莲花、牡丹花、忍冬纹等8朵花卉,花卉外围以圆弧形双线条包裹,上部线条圆弧形顶端为波浪形,内侧线条则较为流畅,双线条在尾端卷起呈云纹状。覆盆高10厘米。柱顶及覆盆一侧开有卯口,呈梯形,内窄,外宽。内宽12厘米、外宽15厘米、长13厘米、深10厘米。底部础方边长60厘米、厚12厘米。标本三,编号为2017采∶31(图3∶3),白理石质地。柱顶为圆形,直径32厘米、厚0.5厘米。中部覆盆部分为覆莲造型。有8组双瓣莲花,花瓣呈细长条形。有3组双莲瓣前端之间有尖弧形莲瓣。每组双莲瓣之间压地隐起石榴花、莲花、牡丹花、忍冬纹等8朵花卉,花卉外围以圆弧形双线条包裹,上部线条圆弧形顶端为波浪形,内侧线条较为流畅,双线条在尾端卷起呈云纹状。覆盆高9厘米。柱顶及覆盆一侧开有卯口,呈梯形,内窄,外宽,内宽11厘米、外宽14厘米、长12厘米、深9厘米。底部础方边长60厘米、厚12厘米。标本四,编号为2017采∶32(图3∶4),白理石质地。柱顶为圆形,直径31厘米、厚0.5厘米。中部覆盆部分为覆莲造型。有8组双瓣莲花,花瓣呈细长条形。有6组双莲瓣前端之间有尖弧形莲瓣。每组双莲瓣之间压地隐起石榴花、莲花、牡丹花、忍冬纹等8朵花卉,花卉外围以圆弧形双线条包裹,上部线条圆弧形顶端为波浪形,内侧线条则较为流畅,双线条在尾端卷起呈云纹状。柱顶及覆盆一侧开有卯口,呈梯形,内窄,外宽,内宽11厘米、外宽14厘米、长12厘米、深9厘米。础方近长方形,长58厘米、宽55厘米、厚15厘米。

2 鼓镜式柱础

鼓镜式柱础采用鼓镜柱顶,类似抛物线,以鼓镜上面做定点,徐徐收杀至柱础的边缘,皆素面,是明代流行的主要柱础形式。莱州东海神庙出土鼓镜式柱础共15件(组)。该类型柱础主要质地为白理石,体量有大有小,个别柱础顶部带有一个或者两个卯口。

2.1 柱顶与础方有明显界线

该类型柱础数量较少,仅发现2件。标本一,编号为2017采∶5(图4∶1),白理石质地。柱顶与础方界线明显。柱顶上部直径37厘米、下部直径43厘米、厚4厘米。础方呈长方形,长57厘米、宽50厘米、厚15厘米。

2.2 柱顶与础方界线不明显

该类型柱础自顶部逐渐斜弧收至础方边缘。该类型柱础在鼓镜式柱础中所占比重较大。标本一,编号为2017采∶46(图4∶2),白理石质地。顶部直径26厘米、厚7厘米。柱顶侧面一周有较粗的放射线形錾痕。础方为方形,边长50厘米、厚15厘米。标本二,编号为2017采∶12(图4∶3),白理石质地。柱顶直径58厘米、高12厘米。柱顶一侧开有卯口,卯口长20厘米、宽15厘米、深11厘米。础方为方形,边长79厘米、厚18厘米。标本三,编号为2017采∶16(图4∶4),白理石质地。柱顶直径55厘米、高10厘米。顶一侧开有卯口,卯口长20厘米、宽16厘米、深10厘米。础方呈方形,边长80厘米、厚20厘米。该柱础制作精细,表面基本不见錾痕。标本四,编号为2017采∶13(图4∶5),白理石质地。柱顶直径58厘米、高8厘米。柱顶两侧各开有卯口一个。卯口较小,呈长方形,长20厘米、宽7厘米、深8厘米。础方为方形,边长85厘米、厚20厘米。

3 方石形柱础

整体形制为一块方石,制作较为粗糙,个别在中部或者两侧可见方形卯口,这类柱础元明时期常见。该类型柱础数量较少,共发现3件。标本一,编号为2017采∶24(图5∶1),白理石质地,两层结构。下部为方形,四周为粗糙的毛面,不甚规整。上部则比下部略小形成小方形台面。上部四壁斜直,较下部四壁要规整得多。台面錾刻痕迹明显。以中间的十字线间隔,分为4个三角形区域,每个三角形区域内为规则的錾刻线条。上部边长68厘米、高5厘米,下部边长约81厘米、厚1.5厘米。标本二,编号为2017采∶27(图5∶2),白理石质地,略成方形。表面为自然石面,不平整,四壁不规整,有明显的钢钎凿痕。中部有楔形凹槽。柱础石边长50厘米、厚26厘米。楔形卯槽长24厘米、宽12厘米、最深处8厘米。从整体造型看,应为戗柱柱础。

4 特殊形制柱础

特殊形式是柱顶分为两层,上层为曲线,下部则垂直收至底座,突出表现为柱顶腰部外凸。该类型的柱础多见于清代建筑基础,其年代可能为清代。

柱顶腰部凸出的鼓镜式柱础,多为白理石及菱镁石质地,共9件,其中大殿位置7件,其他区域2件。标本一,编号为2017采∶4(图6∶1),菱镁石质地,顶部形制特殊,腰部外凸。顶部直径30厘米、腰部直径35厘米、厚10厘米。底部方形,制作较为粗糙,可见零星錾痕,底部边长44、厚18厘米。标本二,编号为2017采∶53(图6∶2),位于大殿表面,共7件。菱镁石质地,顶部形制特殊,腰部外凸。顶部直径27厘米、腰部直径34.5厘米、厚9厘米。底部方形,制作较为粗糙,可见零星錾痕,底部边长47厘米、厚16.5厘米。

柱顶为八角形的鼓镜式柱础,1件,残。标本一,编号为2017采∶41(图7),白理石质地。柱础上部呈八角形,周壁斜直。高10厘米。底座为长方形,残破严重,为方座,边长56厘米,厚10厘米。

莱州东海神庙遗址存在的这些柱础年代较为明确,时间跨度大,自宋代延续至明清时期。柱础类型多样,有覆盆式、鼓镜式、方石式、特殊形式等,制作十分考究。这些柱础制作精美,实用性强,为研究莱州东海神庙的历史沿革、建筑规模、历史地位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古代石雕艺术及审美情趣的难得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