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博

摘 要:博物馆是收藏展示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利用博物馆的藏品和设备等特有条件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是博物馆发挥其职能的重要手段。从美学角度深度挖掘文物蕴含的美学意义,开展社会教育活动,开设博物馆美学课堂,让观众从不同维度领会博物馆的魅力。汤原县博物馆(汤原县文物保护中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资源,设计研发出更贴合本馆展品与当地历史文化实际的美学课程,更好地为青少年服务,成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

关键词: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博物馆美育;汤原县博物馆(汤原县文物保护中心);美学课堂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0.018

1 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博物馆在当代社会文化中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担负着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文化、传播人类知识的神圣使命,是政府向全社会提供公益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重要渠道,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也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之一。博物馆教育活动是以展厅陈列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式和其他辅助活动,将知识传递给观众的一种社会教育活动。作为社会教育机构,必须有计划地开展教育活动,有效地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文化,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增强人们的审美观念。在汤原县,随着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的常年开展和逐渐普及,观众的参与意识已经越来越强,各项教育活动开展前已从博物馆向外界发出招募邀请,转变为观众积极咨询,甚至是一位难求。汤原县目前的博物馆教育氛围对汤原县博物馆(汤原县文物保护中心)社会教育活动的内容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从美学角度深度挖掘文物蕴含的美学意义,开展社会教育活动,开设博物馆美学课堂,让观众从不同维度领会博物馆的魅力。汤原县博物馆(汤原县文物保护中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资源,设计研发出更贴合本馆展品与当地历史文化实际的美学课程,尤其是针对青少年,能够更好地为青少年服务,成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

2 目前县级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①部分展览晦涩难懂,无法满足青少年观众需求。陈列展览是博物馆最基本的社会教育活动形式,一般为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呈现给观众的文化盛宴。陈列展览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复杂的历史背景或是特殊的器物表述,晦涩难懂的讲解词,对青少年缺乏吸引力,无法满足青少年观众的需求。②活动形式单一,没有与时俱进。传统的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形式单一,大同小异,为了举办活动而举办,缺乏实质性的精神内核。活动讲解多采用说教的形式,没有与时俱进,无法满足青少年的教育需求。教育的形式是多元的,始终倡导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美”的方面,博物馆社会教育尚且缺乏深度。

3 从美学角度探索汤原县博物馆(汤原县文物保护中心)美学课堂的思路与实践

近年来,汤原县博物馆(汤原县文物保护中心)始终在探索社会教育职能的新方向、新模式、新方案,不断致力于和观众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良性互动,推出一系列品牌活动,特别是在教育“双减”的背景下,有效补充了课堂教育的缺失,实现了课堂教育到馆场教育的转化。博物馆美学课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让观众看懂展览的“门道”只是最低的目标,更多的是在博物馆里为孩子启迪经典美学的艺术课程,精准捕捉展览相关的知识点,生动地翻译给孩子。活动一经开展,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以下就汤原县博物馆(汤原县文物保护中心)美学课题设计、实践的各类代表性课题进行分析。

3.1 《铜镜》专题—手工制作类代表性课题

①设计依据: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铜镜一般用含锡量较高的青铜铸造,最早作为祭祀的礼器出现在商代,在春秋战国至秦一般都是王和贵族才能享用的,到西汉末就慢慢地走向民间,是古人照容的日常生活用具,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从汤原县境内出土辽金时期各类铜镜二十余枚,包括双鱼铜镜、双龙铜镜、人物故事铜镜等。其中,双鱼铜镜背面刻有两条对游的鲤鱼,周围浪花翻滚,纹饰题材来源于辽金时期女真人的渔猎生活。依托这些文物资源设计本次美学课堂活动(图1)。

②活动形式:活动采用馆校共建形式,运用超轻黏土这种便捷易操作的材料,制作铜镜模型。活动场地选在共建校,博物馆讲解员通过PPT课件向小朋友展示收藏在汤原博物馆中的铜镜,让孩子们了解铜镜的由来、发展以及花纹样式。然后再引导孩子们用黏土制作铜镜模型,系统地演示了黏土铜镜的详细制作步骤,使孩子们对于铜镜的制作产生浓厚的兴趣。最后经过讲解员的耐心指导和孩子们的细心制作,一件件精美的双鱼铜镜模型在一双双巧手下捏制出多样的纹样,每件作品都融入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美的感悟。孩子们不仅在活动中体验了铜镜的制作,还体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让我国传统文化技艺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丰富孩子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意识。

3.2 《猛犸象》专题—考古类代表性课题

①设计依据:根据汤原县出土的古生物化石考证,大约在一万年前就有猛犸象、披毛犀等大型动物在汤原一带生存。当我们欣赏一具猛犸象化石时,某种意义上正和彼时的猛犸象共享一段历史时空,而这些古生物化石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被发现并挖掘出来的?依托这些知识设计开展本次美学课堂活动。让孩子们走进汤原县博物馆(汤原县文物保护中心),一起探索古生物背后的故事,提升青少年对美的理解能力(图2)。

②活动形式:活动“来自冰河世纪的问候”从参观博物馆开始,了解猛犸象的生存状态、习性特点,精准捕捉与展览相关的知识点并生动地翻译给孩子。再通过考古游戏盲盒—泥土色的石膏内裹藏着猛犸象骨骼零件,通过小工具锤子、铁钎、刷子等工具,将骨骼一点点“发掘”出来,让孩子体验考古发掘的乐趣,并将发掘出的猛犸象骨骼零件拼装成一具完整的骨骼化石。最后在画框中通过超轻黏土塑造猛犸象骨架,从虚到实的过程充分发展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图3)。

3.3 《青花瓷》专题—手绘类代表性课题

①设计依据:青花瓷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它图案洁净素雅、幽青可爱,深受文人雅士喜欢。汤原县博物馆(汤原县文物保护中心)馆藏数百件各历史时期不同种类的瓷器,依托这些瓷器资源设计开展以“花开有声”为主题的青花瓷手绘美学课堂(图4)。

②活动形式:为手绘类活动设计制作学员活动手册及家长手册是必要的。学员活动手册包括瓷瓶、瓷盘等不同器型瓷器的简要介绍及纹样图案,并设计保留一处空白区域作为写生区,让参加活动的青少年能够边看展边写生,将瓷器上的纹样最快速最直观地表现出来。而家长手册则包括各历史时期不同种类瓷器的特点,总结汤原县博物馆(汤原县文物保护中心)馆藏瓷器特点,图文并茂,生动耐看,让家长不仅是陪伴孩子来参加一场活动而已,而是自己也有所获。活动从参观博物馆展出瓷器开始,观展后的课堂上,讲解员再向青少年展示了藏在博物馆中的青花瓷器高清照片,其胎釉精细、花色鲜丽明爽、造型纹饰古朴多样。通过对水波纹、回形纹、喜鹊登枝等不同纹样的了解,在花瓶形状的纸板上绘制了青花瓷瓶的纹样。通过创意实践活动带领青少年了解悠久的陶瓷历史,感受蕴藏在博物馆中的传统文化之美见,既能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够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3.4 《蝴蝶》专题—非遗项目及亲子类代表性课题

①设计依据:汤原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小兴安岭与三江平原交会处,自然资源丰富。县域面积3420平方千米,全县43%都是森林覆盖,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在汤原县博物馆(汤原县文物保护中心)自然资源展区就展示了如鸟类、蝶类、飞蛾等自然标本。为突显汤原文化特色,用创意设计承载汤原故事,打造了大亮子河绿带翠凤蝶标本等文创作品。

②活动形式:设计了非遗项目及亲子类两种活动形式,适合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分别为非遗项目烙印画体验和手工立体蝴蝶制作。

烙印画古称“火笔画”,是汤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是经过加热后的烙铁在木头、葫芦等材质上进行熨烫,烙印的木质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碳化,碳化后性质稳定,经久不变,易于保存,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为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展示非遗无穷魅力,汤原县博物馆(汤原县文物保护中心)依托汤原县非遗项目烙印画及文创产品蝴蝶标本等资源,开展以“传承非遗文化 学习烙印画技艺”为主题的美学课堂活动(图5)。

活动特邀请汤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烙印画项目传承人进行授课。烙印画设备为电烙铁,其笔头温度较高,不易操作,因此本次美学课堂的招募年龄设定在10周岁以上。活动中讲解员首先介绍汤原县自然资源,同学们观看汤原博物馆馆藏大亮子河绿带翠凤蝶标本,再由传承人耐心指导同学们细心制作,一件件以蝴蝶为主题的精美烙印画作品在同学们的巧手下诞生,通过互动参与,深刻感受到了汤原非遗项目烙印画的乐趣,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育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手工立体蝴蝶制作活动,以亲子形式开展。先在汤原县博物馆(汤原县文物保护中心)自然资源展厅参观,着重介绍了蝴蝶的相关知识,让家长和孩子在听与看中感悟传统文化内涵和大自然的无限魅力,唤起了大家对大自然的无限探索。参观结束后,前往多媒体教室,开始了美学课堂活动(图6)。在讲解员的引导下,观察蝴蝶身上的花纹与色彩,家长带领孩子经过画、涂、折等多道程序,齐心协力,互相帮助,最终一个个立体蝴蝶活灵活现地展示在大家面前(图7)。立体蝴蝶还可以背在孩子的背上,在博物馆的庭院树林中为每一位孩子拍摄独一无二的定制照片,免费送给孩子(图8)。家长们通过各个新媒体平台发布,提高活动曝光率,增加博物馆美学课堂的知名度。

3.5 《疯狂原始人》专题—数字化应用类代表性课题

①设计依据:汤原位于松花江畔、汤旺河岸、小兴安岭余脉。这里自古以来水草肥美,早在一万多年前,就有猛犸象、披毛犀、野牛、野马等大型古脊椎动物在这里生存和繁衍。从汤原县当地出土了大量猛犸象、披毛犀、野牛、野马等动物的骨骼化石。根据田野调查和出土文物表明,6000多年前,汤原一带就出现早期活动的人类,他们以刀耕火种渔猎为生。从汤原县境内出土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人们使用的捕鱼、狩猎、生产生活等工具用具。2021年汤原县博物馆(汤原县文物保护中心)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中设计开发了MR眼镜互动游戏—《疯狂原始人》,依托这些文物资源和数字化资源设计开展本次美学课堂活动。

②活动形式:分为三项,第一项为参观博物馆远古回声展区,了解汤原在原始社会时期,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状态,猛犸象的造型形态等;第二项为根据参观了解的知识,创作泥塑作品,再现原始人狩猎猛犸象的生活情景(图9)。画面包含人物、猛犸象、冰川、树林、火把等元素,通过引导讲解画面构图的前景、中景和远景,让同学们制作出有画面层次的作品;第三项是开展数字化博物馆内容的体验,运用汤原博物馆数字化项目成果—MR互动眼镜,体验互动游戏:《狩猎猛犸象》(图10)。游戏以冰川为环境背景,身披兽皮的原始人手持木棒、石斧等工具,狩猎形式为打晕狂奔而来的猛犸象。画面简洁,画风可爱,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

4 从美学角度开展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的发展方向

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目前全国各地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活动形式大同小异,如博物馆里过大年、小小讲解员培训班等。各馆并不是不可以再开展同品类活动,而是如何在相似的活动形式之中做出差异化、个性化。依托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馆藏藏品特色等,设计开发有代表性的、有实际内涵的社会教育活动。用足“+”法,如:“博物馆+艺术培训机构”,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艺术培训机构根据馆藏特点开发专业教育活动,让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有深度,更加专业;“博物馆+学校”,将社会教育活动在校园中形成常态化,以馆校共建或社团等形式开展,让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有广度,更加普及;“博物馆+非遗项目”,丰富社会教育活动的形式和内涵,让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有高度,更有底蕴;“博物馆+艺术家”,以艺术家有代表性的高超技艺,开展适合各年龄段的教育活动,让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有精度,更有针对性。

5 结语

博物馆美学课堂是对博物馆美育的一种探索和尝试,它既是对一座城市、一座博物馆的文化符号的提炼,也是与其他学科交叉相融的载体。艺术本就是可以融合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在内的宏观主题,利用博物馆蕴含的文化资源将这些内容有效链接,通过博物馆美育转化为向大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文化资本。未来所能带来的价值必将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