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发

[摘 要]概念教学一般要经过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建立、概念的巩固和概念的深化等环节。概念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既是知识的再创造、概念的逐步理解过程,又是改善学生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数学活动感知概念特征、把握概念本质、理解概念内涵,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数学概念。

[关键词]数学活动;数学概念;观察;操作;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5-0080-02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如果对数学概念没有深入掌握,就会影响他们对其他数学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概念的核心知识十分重要。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进行高效的概念学习。

一、借助观察,感知概念特征

教师在概念教学的引入环节适当引入相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体验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有效地感知数学概念的特征,可为高效化的数学概念学习奠定基础。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圆形物品,在播放到汽车的车轮时,我特意使用慢镜头播放,然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师:车轮为什幺是圆形的?如果设计成长方形、正方形或者三角形,可以吗?

生(齐):不可以。

师:如果我坐在车轮为长方形的车里,那幺请大家想象一下汽车开动时,我会出现一种什幺样的状况?老师的重心会有怎样的变化?

生(齐):重心会忽高忽低。

教师让学生想象长方形车轮的车的前进情境,在引导学生指一指、说一说的过程中,围绕“老师的重心会有怎样的变化”这一主题而展开,向学生展示人和地面之间的距离,由此学生必然能更充分地感知车轮为长方形的车在前进的过程中,人和地面之间的距离在不停地发生改变。

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圆形车轮的汽车平稳前行的过程,使学生亲眼看到人和地面之间的距离没有发生任何改变,车辆的重心比较平稳,坐在车里的人重心也较平稳,从而体会到将车轮设计为圆形的优越性。

以上教学中,我以直观的方式向学生演示人的重心和车轮之间的关系,学生能基于数学观察充分感受到圆形车轮能始终维持平稳的原因所在。“车轮为什幺是圆形的?”这个问题有效地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同时也渗透了问题意识的教学,激发学生产生主动探究的意愿,为学生高效化的概念探究做好铺垫。

二、借助操作,把握概念本质

在概念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把握数学概念的本质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的过程就是对数学概念的本质进行理解的过程。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学习,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有效地把握数学概念的本质。

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在引入角的概念后,我给学生提供圆形纸片、小棒等材料,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拼凑或折叠出一个角,也可以画出一个角;可以先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再在小组内按照自己的方法做出一个角,然后在组内介绍自己的方法。在反馈环节,学生主要有以下几种“做角”的方法:

1.用小棒摆角

生1:要想形成角,必须用两根小棒凑出一个顶点。因为顶点是构成角的必要条件,没有顶点,就无法形成角。

师:说得很好!大家记住啦,没有顶点就不会有角。

2.用纸片折角

生2:可以把一张纸片先对折,折出一条线后再折一折,就折出了一个角。

师:你能指一指你折出的角的顶点和边吗?(学生指出了自己折出的角的顶点边)

3.做活动角

生3:我把这两根小棒的两端连在一起,也组成了一个角,并且这个角会变。

师:你给大家演示一下吧!

生3:如果把角的两条边分开的幅度增大,得出的角就大一些;如果把两条边合拢一些,角就小一些。

师:看来角的大小和两边张开的大小——

生(齐):有关。

师(出示两个开幅一样但边长不一样的角):你们觉得这两个角一样大吗?

生:右边的角的边长比较长,它肯定比较大。

师:大家有没有不同的意见?说说你们的理由。

(学生之间开始展开讨论,得出结论: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长度无关)

以上教学中,学生自主实践、自主操作,全面把握角的概念、角的特征和角的本质,学会如何判别角的大小,掌握了角的本质属性。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操作活动能加深学生对“角”这一概念的认识。

三、借助思考,理解概念内涵

数学概念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不能深入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因此,当学生通过数学操作初步认识数学概念后,教师要善于通过一些变式练习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内化,以此达成数学概念学习的高效化。

例如,教学“认识分数”时,我设计了一道变式练习题对学生进行引导。

师:同学们,这个图形(如图1)中的阴影部分用“”表示对吗?

生(齐):不对。因为没有平均分成2份。

师:那幺这个图形的阴影部分能不能用分数表示?

生1:不能。

生2:没有平均分,肯定不能用表示。

师:如果我在这个图形(如图2)上加两条线,你们看一看,阴影部分现在能不能用分数表示?

生3:可以用表示。

师:现在怎幺又可以用分数表示了呢?

生3:因为这个三角形被平均分成了4份,涂色部分占了其中1份。

生4:我们碰到这类图形时,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不能简单地从表面上看能不能用分数表示。

以上教学中,对于学生片面化的理解而出现的错误,教师通过给三角形添加辅助线的方式让学生明白一个图形是不是平均分不能看表面,而应该进行仔细观察,深入思考。只要找到物体被平均分成了几份,就能用分数表示。这样,学生对分数内涵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总之,在概念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概念的探究过程十分重要。教师应重视运用科学、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概念的特征进行感知,对数学概念的本质进行把握,对数学概念的内涵进行理解,使概念教学更高效。

(责编 韦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