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嘉怡

[摘 要]构建高效课堂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一堂好课既要高效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又要促进学生的主动性。课堂教学由无数个教学细节组成,教学细节是透视教学理念的放大镜,细节虽小,却能决定一节课的成败,决定一节课的高效性。

[关键词]细节;思考;表述;答疑解惑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3-0082-02

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在四十分钟内“榨出”更多的“油”,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从而提升数学教学的质量?笔者认为,教学细节是关键!当抱怨学生上课无精打采时,当抱怨学生总是学不会时,当抱怨学生不愿动脑筋时……教师何不尝试当一回观课者,好好看看自己的上课状态,看看自己能否把握好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结合这几年的观课过程,笔者谈一些教学细节的处理。

一、言语精炼,利于学生准确思考

数学是以高度概括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所以语言的高度精练、简洁是数学自身的特性,也是数学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片段】

师(出示课件):把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

生1:3盘。

师:你是怎样列式的?

生1:6÷2=3(盘)。

师(板书算式):谁来说说,6÷2=3(盘)是什幺意思?(教室鸦雀无声,教师耐心引导,终于有学生举手)

生2:表示6除以2等于3。

接下来,该教师不断重复提出问题,又不断否定学生的回答。在引导学生看图后,有个别学生能准确地说出来。紧接着,又出现了以下的情景。

师:刚才的6个草莓正好分完了,如果在6个草莓的基础上,再增加几个草莓,会出现什幺结果呢?(学生没有回答出来,教师又重复提问一遍)

生3:每个盘子再多放几个草莓。

师:不行呀,必须每2个摆一盘。

生4:再增加几个盘子。

师:还有不同的结果吗?(学生摇头)会不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呢?

生(齐):会!

上面两个很简单的问题,该教师用了将近6分钟的时间去处理,而且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因此,对于第一个问题的处理,笔者认为,只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件,把问题改为“式子中的6表示什幺意思呢?2又表示什幺意思?3呢?”待学生都弄清楚后,再让学生完整地说出6÷2=3(盘)所表示的意思,教学自然就水到渠成了。对于第二问题的处理,教师可以在6个草莓正好分完后,直接提问:“像这样分东西,除了有‘正好分完还会有其他情况吗?”如此,学生自然就能想到“不够分”“有剩余”等情况。接下来,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并验证了。

可见,教师言语的精炼,问题的清晰表达,对于引导学生进行准确的思考是起到关键性作用的。

二、及时引导,利于学生完整表述

笔者在多年的高年段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在做题目时得心应手,但回答问题时却是断断续续的。为什幺这些学生不能有条理地说出解题思路呢?是不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写”的训练,而缺乏“说”的训练?其实,学生的思维是很敏锐的,但在语言组织上需要时间锻炼。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这一点大部分教师都做到了,但对于学生回答时的完整性,还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引导。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片段】

在出示教材上的主题图后,教师要求学生说说在主题图中找到的信息。多数学生的回答只是“分给7个小组”“每9个摆一行”……也就是说,学生只讲到了每条信息的后半部分,为什幺多数学生的回答都是如此?笔者想,可能是因为当第一个学生这样回答时,教师没有及时引导:“要把什幺分给7个小组?”如果教师这样引导了,后面的学生就应该会完整地描述信息了。

可见,教师的及时纠正、引导,既培养了学生完整表达的能力,又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准确找到解题的条件,真正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

三、锐利捕捉,利于学生答疑解惑

教学中,最能体现教学效果的莫过于课堂中那些闪光的细节。每位教师都会在课前做足充分的准备、预设,然而,在预设好的课堂中,往往也会出现一些“意外”。《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实施教学方案是把“预设”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在课堂中,师生双方的互动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把握、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

【“角的度量”教学片段】

为了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弄清楚“角的大小与什幺有关”这个问题,教师安排了一个小组活动:以四人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长短不一的小棒,要求组内的每个学生先独立摆出一个角,再按大小顺序把角排列在桌子上。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发现有一个小组的学生争论得特别激烈,在小组汇报时,教师特意让这个小组的学生进行汇报。

生1:我们组共摆出了四个角,但在排列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如下图)。

[意见一:][意见二:]

师(向摆出意见二的学生提问):为什幺后面两个角的大小相等呢?

生2:因为这两个角的度数是相同的。

师(向摆出意见一的学生提问):为什幺你会第三个角比第四个角大呢?

生3:因为第三个角的边长比第四个角的边长长。

生4:老师只是让我们比较角的大小,没有让我们比较边的长短呀!

生5:我也觉得是第三个角大!

(这时,学生纷纷“躁动”起来)

师:角的大小到底与什幺有关系呢?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重合等方法对角进行验证,从而得出了结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但与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在本次小组活动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思维上出现了“碰撞”,教师及时捕捉,在关键处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使学生从矛盾产生到矛盾消除。让学生“产生矛盾”是教师有意预设的,但所引起的“争论”“躁动”又是预设之外的。在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辩一辩”“吵一吵”,再把他们“收回来”,最终引导他们去验证又未尝不可。

四、邂逅错误,利于学生掌握方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不同的想法,产生各种错误,都是十分正常的。一个真实的课堂要允许“矛盾”和“错误”的存在。教师应将教学中动态生成的“错误”当成宝贝,让这些“错误”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提升“错误”所产生的价值。

【“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总复习)练习”教学片段】

把一张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彩纸剪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     )厘米,剪掉部分的周长是(     )厘米。

在学生汇报时,第一个空的正确率很高,但第二个空的正确率只有30 %。面对这样的情况,有教师这样处理。

师:谁来说说什幺是平面图形的周长?

生1:平面图形的周长就是这个图形一周的长度。

师:把这张长方形彩纸剪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剪掉的部分你们能画图表示吗?(学生认真地画图,之后,教师出示学生所画的图)

师:请仔细观察,剪掉的部分是指哪里呢?它是什幺形状?请用笔描一描它的周长。(此时,大部分学生都明白了)

上面的题目,所考的知识点其实很简单——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但部分学生在解题时只靠字面的表述就去解答,就出现了“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剪掉部分的周长”这样的想法。在教师引导画图分析、动手描一描后,学生就“醒悟”过来了。图形的直观性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直观化,大大解决因为“空间感不强”而导致的解题困难。

综上所述,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可以生成一次精彩。细节虽小,但对于整个课堂教学来说却是“基石”。正如袁振国教授所说,或许我们得到了大海里露出水面的冰山的一角,但失去的却是大海下的冰山基石。这就说明,假如我们没有一双善于捕捉细节的慧眼,那幺,我们的数学课堂就只能是一个合格的课堂,而不能称得上是一个优秀的课堂,更不可能是一个高效的课堂。当我们还在苦思学生为什幺总是学不好时,不如静下心来好好想想,如何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的细节,努力使它们成为优秀的教学资源,逐步营造高效的课堂,从根本上提升教学质量!

(责编 覃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