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莉

摘  要:教材是数学教学之本,读懂教材是实施深度教学的前提,是落实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保障.在教学时,教师要多角度、全方位地研读教材,如从“纵向”研读,认清知识的内在联系;从“横向”研读,把握知识的内核;从“宽度”研读,把握知识点的多种表征方式;从“深度”研读,感悟知识的丰富内涵,以此通过认真研读找准教学切入点,提升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教材;核心素养;教学有效性

教材是专家精心编写的,是智慧的结晶,但受限于篇幅,在编写时会省略一些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若仅仅是“照本宣科”,则难以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系统化建构,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认真地研读教材,将教材读懂读透,从而较好地把握学科的本质,并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主动建构,促进学生的自然成长.[1]

1  纵向研读教材

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它有着严密的体系、严谨的结构.教材编写时遵循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的螺旋上升的原则,常常将同一知识不同水平的内容分别编排在不同的学段来完成,以此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研读教材时应关注知识的“纵向”发展,知晓不同学段的不同目标要求,切实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出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教学活动,以此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2]同时,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关注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通过回顾、反思等将相关的知识串联起来,以此让思维变得有序,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例如,对于“分数的认识”,在人教版中分别安排在三年级上册和五年级下册.在三年级上册中,主要是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写、会读几分之一,能够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到了五年级下册,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测量、比、商等角度认识分数,由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知,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对于同一知识,不同的学段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只有读懂教材,掌握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才能合理安排教学活动,真正做到教学到位不越位,提升教学有效性.

2  横向研读教材

对于同一知识点,不同版本的教材有着不同的呈现方式,表达着不同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教师要从不同角度出发,分析不同版本的优缺点,理解编写者的设计意图,把握知识的内核,通过合理地整合和改编使其更适合本班学情,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3]

例如,对于“3的倍数的特征”,不同的版本的教材有着不同的呈现方式.现以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为例,进行简单的分析.

首先,从教学层次上分析,三个版本具有一致性.在教学中大体分为四个层次:一是通过猜想、类比,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与2和5的倍数的特征不同;二是利用百数表发现两位数中3的倍数的特征并形成猜想;三是选取多位数对猜想进行验证;四是归纳总结.

其次,对于百数表的使用,三个版本有所不同.在人教版中,使用百数表需要完成两个任务:一是通过横向观察让学生发现“3的倍数的个位数上的数可以是任意数”;二是通过斜向观察让学生发现“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由此进行一般猜想.北师大版和苏教版都只需要完成一个任务,前者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后者是让学生发现“从个位上看不出3的倍数的特征,该怎幺办?”

最后,从教材的编排上来看,三个版本各具特色.人教版设置了三个问题,形成了一个层次递进的问题串,先是让学生在百数表上圈出3的倍数,然后分别引导学生从横向和斜向两个角度进行观察,逐渐总结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北师大版先是从学生已有经验入手,发现2和5的倍数的特征,然后通过类比递推让学生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与2和5的倍数的特征不同”,由此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苏教版借助计数器,让学生通过直观观察发现各个数位上珠子的个数的规律,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

通过横向研读不同版本的异同,在教学时吸取不同版本的精华,经过有效的改编和创造整合出优质的教学预案,从而提升教学品质,真正实现深度教学.

3  宽度研读教材

数学知识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受限于篇幅,教材难以呈现知识的方方面面,因此要求教师要读出教材的弦外之音.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通过类比、联想相关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表征.

例如,在学习“分数与除法”时,教材中有这样一道例题:把3个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多少个?

解读教材不难发现,在平均分时,先是将三个月饼摞在一起,然后将其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分一份,这样每人可以分3块14个月饼,即每人分得34个月饼.教师在研读教材时应该把思路放“宽”,利用多种方式进行表征,以此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度解读后确定该题还可以应用以下三种形式进行表征.

表征1:把1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得到4块14个月饼,3个月饼可以分成12块14个月饼,12块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3块,也就是3块14个月饼,再把3块14个月饼拼在一起,这样每人得到34个月饼.

表征2:先将2个月饼摞在一起,平均分成2份,得到4块12个月饼,然后把1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得到4块14个月饼,最后将12个月饼和14个月饼拼在一起,得到34个月饼.

表征3:1个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得到14个月饼,3个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3块14个月饼,即每人得到34个月饼.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有读出教材中的多元表征形式,才能通过有效的启发和指导丰富知识的内涵,拓展知识的外延,让学生更好地领悟知识、关联知识,建构完善的认知体系,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迁移能力,实现深度教学.

4  深度研读教材

教材所呈现的内容既有显性的东西,如知识、方法,也有隐性的东西,如知识的本质、蕴含的数学思想、承载的育人价值.在解读教材时,教师既要关注教材中那些显性的东西,抓住教材的明线,也要重视挖掘教材中那些隐性的东西,把握好教材的暗线,通过明、暗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把握学科本质,从而提升教学品质.

4.1  读出知识本质

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思维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的考量,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大多是学生易于理解的,那些比较深奥的知识学理探究内容并未呈现.在教学时,教师要读懂教材的本质,并将其以学生最易理解的方式展示出来,以此让学生自主地悟出知识的本质,把握知识的本源.

例如,对于“3的倍数的特征”,教材在编写时仅停留在从两位数中抽象出3的倍数的特征,然后通过推广和验证总结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通过教材的学习,学生仅仅知道存在规律,却不知道这个规律为什幺成立.基于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通过分小棒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如:2+6+1=9,9是3的倍数,那幺261一定是3的倍数吗?

利用分小棒的思路思考,先看百位上的数,对于2个100,100根小棒3个3个地分,最后余1根;2个100根小棒3个3个地分,最后余2根.再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是6,表示6个10,10根小棒3个3个地分,最后余1根;6个10根小棒3个3个地分,最后余6根.此时余2+6+1=9(根),3个3个地分正好分完,所以261就是3的倍数.

分析至此,不仅深化了学生对“3的倍数的特征”的理解,而且让学生知道了知识的本质.同时,通过实验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读出蕴含思想

当前教学已由“双基”推广至“四基”,教学中越来越重视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价值.数学思想蕴含在数学知识的体系之中,需要充分挖掘和体验.因此,在解读教材时,要读出教材内容中蕴含的基本思想,以此提升数学教学的深度.

例如,对于“植树问题”,大多教师在解读教材后将其分为三种模型:一是“两端要栽”,模型为“棵数=间隔数+1”;二是“两端不栽”,模型为“棵数=间隔数-1”;三是“只栽一端”,模型为“棵数=间隔数”。如此解读,教学过程繁琐,容易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在教学中,若能运用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抓住基本模型“点数=段数(只栽一端)”,并以此为基础拓展至其他两种模型,就可以达到化繁为简的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5  结束语

教师要从不同角度去深入地解读教材,读出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读出教材内容的丰富内涵,读出教材内容的本质.通过这种深度解读,让“教”更有价值,让“学”真正发生.同时,教师还应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最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清婷.有效教学从读懂教材开始[J].小学教学参考,2021(30):42-43.

[2]龙丽辉.小学生数学学习力提升的策略[J].福建陶研,2021(3):39-41.

[3]曹海燕.基于素养培育的小学《数学》教材二次开发探析[J].教书育人,2022(17):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