钰璐(化名),是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学习成绩中等偏上,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完成优秀。但是升入初中以来,钰璐身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不愿与人相处,课堂上注意力不再集中,成绩也开始下滑,性格变得敏感自卑。
  我发现这些问题后,左思右想:怎幺和钰璐沟通呢?如何能打开她的心扉?我首先想到的是和孩子沟通,但第一次谈话并不顺利。和她谈班里的一些情况时,她还愿意表达自己的建议;当谈及她自身的情况时,她就沉默不语了。面对这种情况,我中断了谈话。
  之后,我详细了解了钰璐家里的情况。孩子母亲是残疾人,走路和说话都有困难。由于母亲身体的原因,钰璐变得极为敏感,与父母健全的孩子相比,她始终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低人一等,慢慢地,她开始在意这些事情,不愿意和母亲交流,不愿意母亲到学校,不愿意母亲接送自己,缺乏生活、学习的信心与勇气,更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封闭自己。
  我又找到班上平时常和钰璐一起回家的孩子,了解她日常的在校表现。针对钰璐的情况,我先从班会课入手,找一些有关家庭生活困难、孩子自立自强的例子或者影片,如《背着爸爸去上学》等,让班里孩子谈感想、谈体会,让每一位孩子了解,无论我们出生在怎样的环境中,也要感恩父母,在逆境中自立自强。另外,也让班上孩子通过一些活动体会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种种困难,如让孩子们蒙上双眼,体会盲人的不易等。通过活动,营造关爱家庭困难学生、积极帮助困难学生的班级氛围。慢慢地,我发现钰璐变得不再孤僻,比以前开朗了不少。
  接下来,我开始有针对性地做钰璐的工作。为了让她没有压力,我到她家家访,和她谈心,让她体会母亲对她的关爱。随着沟通的深入,钰璐终于认识到母亲尽管身体有缺陷,但爱她的心一点也不比其他家长少。钰璐终于在思想上认识到了错误,由沉默到哭再到微笑,看到她表情的变化,我感觉自己达到了阶段目标。
  这次谈话后,孩子改变比较明显,每次见到我都微笑地打招呼,上课也积极了许多。另外,她也敢于在同学们面前谈论自己的母亲,并在一次作文中讲述了母亲抚养自己的不易,赞扬了母亲的伟大。我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了这篇文章,表扬了钰璐自立自强的精神,同学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直面问题,有时候不一定是坏事,自己的强大首先是从内心强大开始。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的过程不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且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在钰璐的故事中,我放下老师的架子,对钰璐多了一点耐心和鼓励,从她的感受出发,用心与她沟通,让她感受到是家人和老师对她的爱,才使她有了如此大的转变。
  每个问题学生的背后都一定有不为人知的原因,“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一定要究其根本,对症下药。而爱学生不仅是教师的天职和高尚的道德情感,也是教师获得成功的基础,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通过这个案例,我也深深地体会到:教师要真正送出爱,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理解每一位孩子。这样不仅会促使学生的行为表现好转,更会让他们的心理得到自我完善,让他们自信阳光、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风雨。
  (作者单位系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成庄矿中学)
  (编辑 文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