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志平

关于老子其人

文|郭志平

《老子》自问世以来,对我国哲学界和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来唯物、唯心两派学说都从不同角度吸取了老子的学说。有资料表明,老子的学说传到西方后,连西方的哲学家也对他的学养和思考顶礼膜拜、推崇至极。但令人遗憾的是,老子在认识论方面却也有许多唯心主义的东西。倘若我们不管“精华”与“糟粕”,一律地对它盲目照搬,显然会给人有好坏不辨和香臭不分之嫌。

在说老子其人之前,先来说一个真实的笑话。

前几年有媒体报道,说中央某权威科研机构的一位领导,为了在职称评定中,纠正过分强调论文数量的不良倾向,就在会议上举了一个老子的例子来加以说明。他说:“老子在当年也只不过写了一篇5000字的文章,现在看来算是一篇论文吧,倘若现在给老子评职称,你就能说老子水平不高,就不够格吗?”岂料此话一出,竟让一位在场采访的年轻记者写出了一篇令人“错愕”的报道。他在文中“套用”这位领导的话说:“这位领导年轻时,也不过只写了一篇5000字的文章,现在他还不是很有成就,被选拔当上了领导幺?现在如果给他评职称,你就能说他论文不够、水平不高,就不够格吗?”

当然,此文一见报,就引起了与会者的一片哗然!因为大家想不到,这位年轻记者居然把这位领导嘴中所说的“老子”,当成这位领导本人了……

那幺,列位,这位领导嘴中所说的“老子”,究竟指的是谁呢?以至于这位年轻记者会有此“误解”,而作了如此可笑、如此荒唐的报道?

因此在这里,我想有必要对“老子”这个名词先作一点题解。查阅一下《辞海》,关于“老子”一词一般有四种诠释:一是老人自称;二是父亲;三是倨傲的自称,如“老子天下第一”;四是传说中的一个人物,即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显然,那位领导要说的老子,正是它的第四种解释。而那位年轻记者由于缺乏一点历史常识,却把“老子”一词,当成是那位领导的一种“调侃”,即他的“倨傲自称”,也就是《辞海》上所说的第三种解释。

关于那位领导嘴中的那位老子,即历史上的这位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据《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介绍,其身份相传也有多种说法。一说他姓李,名耳,字聃(又称老聃),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问“礼”于他,后来退隐,着有《老子》一书。一说老子即楚之老莱子。其“着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以道德作为养生的手段,寿至一百六十多岁(或言两百多岁)。又说老子即太史儋(或曰非也),因而“世莫知其然否”。

由于老子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所以司马迁在为他立传时,能够赖以采信的依据不多,当然也语焉不详,这就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猜想的空间。因此,老子其人,是否与孔子是同时代的人,《老子》一书也是否为老子所作,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争议。我国着名哲学家冯友兰在撰写《中国哲学简史》一书时,就根据《老子》书中所讨论的内容推断,认为“很可能,老子出生在孔子之前”,“《老子》一书的思想体系不可能产生于孔子之前,或于孔子同时”。因而,他猜测“《老子》这部书是后人依托之作”。

但因《老子》一书在辗转的流传过程中,其影响早已超过了老子本人,所以后人对他的身份与去向,已经不是过于地去计较与追究了。从现今传统的(或者约定俗成)的说法来看,现在所说的那个历史上的老子,一般指的就是《史记》上所说的那个李聃。而流传于世的那本《老子》一书,也是李聃在退隐之前,在函谷关写下的。据司马迁说,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去,强为我着书。’于是老子乃着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全文意思是说:老子久居周朝,看到了周的政权已趋衰亡、没落,所以就萌生了退隐之意,决定悄然离去(司马迁在此处所说的“至关”,是指古时的函谷关。它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古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老子是出函谷关而去的。出关时,关令尹喜(守关门的官吏)看到大名鼎鼎的守藏史老子要从此出关退隐,就强令他为后人留下一点传世的学说,否则就不予放行。老子见尹喜的态度强硬又执着,只得无奈从命,于是他就在关上住了几天,写下了上下篇道德经,总计八十一章,洋洋五千余言。然后才出关退隐,消失于历史的视野之中……

由于《老子》一书的问世,有着这样曲折而又奇特的经历,这也就为它的传播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其书名也辗转更迭,有称《道德经》的,也有叫《老子五千文》的,被道家奉为主要的经典。《老子》自问世以来,对我国哲学界和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来唯物、唯心两派学说都从不同角度吸取了老子的学说。老子在书中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否定了天的最高权威,认为“道”是世界的主宰,是宇宙万物的总根源,从而提出了一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原则。用现在的话来翻译一下他说的意思,这就是说他认为: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一条生物繁衍、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整个世界就是由这条规律主宰的。因此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就一定要遵循这条自然规律;而自然规律则要遵循宇宙规律,宇宙规律要遵循一个法度,这就是自然而然。早在我国春秋时期的老子,就具有如此清醒的唯物主义的认识,懂得自然规律主宰世界的道理,这不得不令我们后人对他刮目相看,肃然起敬!

除此以外,老子还在书中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和“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的观点,在人类历史上较早阐明了世界上的事物既可以相互对立,又可以相互转化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有资料表明,老子的学说传到西方后,连西方的哲学家也对他的学养和思考顶礼膜拜、推崇至极。怪不得我国的孔老二当年问“礼”于老子后,也对他佩服得不得了。孔子对弟子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一代大儒孔子,面对老子心悦诚服、甘拜下风,可见老子的博学与伟大。

据了解,后人为了纪念老子,还特地在函谷关旁建了一座太初宫,在关楼前面树了一座他的雕像,以纪念和颂扬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道家的创始人。

但令人遗憾的是,老子在认识论方面却也有许多唯心主义的东西。他认为人类的认识完全是主观自生的。他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指窗户——作者注),知天道。”他认为人类的认识是完全主观自生的。因此他主张与世隔绝,反对追求知识,憎恶工艺技巧,鼓吹“无为而治”,给社会开出的“药方”是竭力提倡“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他的这种主观唯心想法,不仅反对当时新兴的阶级为发展社会所采取的各种积极的进步措施,大开了历史的倒车,而且也充满了个人的幻想主义,是一种实足的消极和错误的主张,是完全不足取的。

写到这里,顺便还值得指出,现今有些名嘴在为“老子”的思想作学术讲座时,似乎有点陷入了“纯学术化”的倾向,他们不分唯物和唯心之界限,也不分神奇与腐朽之区别,只要是老子所言,不管是对还是错,大多采取了肯定或者赞赏的态度,即使有所批评也只是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我以为,这种脱离历史发展、脱离社会进步的学术演讲方法是欠妥的。特别是当前,当我们的社会已经发展到“讲制度、讲管理、讲效益”的时侯,老子所鼓吹的有一些观点,已经是十分有害,倘若我们不管“精华”与“糟粕”,一律地对它盲目照搬,显然会给人有好坏不辨和香臭不分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