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旭

当艺术家出国办展的“门槛”在逐步降低,势必会有喜有忧。站在一个市场发展的角度分析,“鱼龙混杂”实则是种“瓶颈”—如果能多方合力、正本清源,将得到健康与长远;反之,放任无序最终会伤了“自己”。

期待更多新的活力注入

林明杰(《新民晚报》艺术评论主编):

出国展览本身没有错,应该更多一些艺术家走出去才好。毕竟国内外的展示平台是互通的,国外的展览可以走进来,国内的展览当然可以走出去。只不过如果是国家举办的大型展览,就要更重视策展,更要体现出我国当前艺术的新面貌。我国当前的文化是多元的、兼容并蓄的,到国外办展要展示我们的大国形象,真实反映艺术现状,应该有更多新生的艺术形态、更多有活力的创作力量进来。此外,出国办展重要的是与当地的艺术圈合作。例如,上海中国画院就曾在美国纽约切尔西艺术博物馆举办过中国画展览,邀请当地知名策展人策展,当然这位策展人对中国文化也有认知,同时邀请了美国当地主流的媒体、艺评人等,最终的效果非常好。

在民间组织出国办展方面,我觉得还不够多,还要加强,应该在政府、基金会等认可支持的情况下大力发展民间办展。因为海外对民间的东西更容易接受,政府组织办展容易让人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觉得政治意识太重,而民间展览则有润物无声的效果。无论是学术的还是商业的,无论在博物馆里办还是在画廊里办,只有水平高才有影响力。因此,国内的策展人、艺术机构应该与国外展览平台、评论人士、媒介等多多沟通,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嘛。

画廊、基金会组织的更有优势

刘礼宾(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现在国内艺术家出国办展有三个层面,一是国家级和各地官方机构组织的出国展览,这种展览呈现实力强、规模大等特点,但由于事关国家形象的塑造,导致很多展览不能真正落到实处;二是有国际视野的画廊、基金会组织的出国展览,这种能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展览的专业性和个案性很强;三是一些艺术家个人或组团出国办的展览,不论是作品质量还是展览质量,整体水平不高,在国外几乎没有宣传效果、没有影响力。

在这三个层面中,画廊、基金会组织的出国展览更具有优势,因为他们有优秀的艺术家和优秀的作品,视野更加国际范儿,可以从大的层面把控整个展览。他们更加懂得如何建构作品与西方的对话。去年就有几场在国外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展览。其实,不论什幺层面的出国办展交流,未来肯定会越来越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展览的水平还是要受到重视,不然有些还不如不出去。

有的东西应该是“水到渠成”

熊景兰(上海璟通艺术中心艺术总监):

艺术是无国界的,需要学习、交流、吸取、融合,这样的活跃能促使艺术更好地发展。例如尝试跨界创作。近年来,我接触到的一些国内当代画家就对陶瓷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愿意借助自己的绘画功底来涉及现当代艺术陶瓷的创作。我想,这对于艺术家而言也是一种进步,值得鼓励。

因此,在国家提倡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文化的输出,让中国的优秀艺术家走出去,让世界能够认识中国的文化、中国艺术圈发展的现状,这肯定是件好事。而据我所知,像我所处的现当代艺术陶瓷界,就已经有一些走在行业先锋的艺术家在欧美等地举办过作品展,而且站在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也受到了高度评价,非常可喜。这说明无论何时何地,好的艺术作品总会引起共鸣的。

当然,随着出国办展开始变得容易,自然也会带来一些令人“大跌眼镜”的现象。我认为这就需要艺术家们克制盲目、浮躁的心态,真正潜心于创作。只有当功底打得扎实,收获好的反响才是水到渠成的事。

参加民间办展要擦亮眼睛

黄冠杰(旅法作家、《欧洲时报》采访部主任):

目前,包括书画、瓷器在内,国人主动去法国办展览的现象非常多。据我估计,每年仅在巴黎就会有四五百场这样的展览,例如中国书画世界行组委会就曾多次组织画家来法展览,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交流活动。我把这看作是一种新常态。其中,多数是国内民间组织办展,这种都需要参展人出一定的费用,不同费用标准对应不同的展览场地和受邀嘉宾。

其实,出国办展,重要的不是谁出费用、出多少费用,而是办展的目的和想要达到的效果。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愿意走出来是好事,有的艺术家是在展示自己的创作实绩,有的是借机来学习,无论哪种目的,只要展览组织得好,都有可能达到目的。巴黎被称为艺术之都,也不是徒有虚名,确实有它独特的艺术氛围,对艺术都有独到的眼光。很多国外艺术家都是到巴黎后才声誉日隆,像毕加索、夏加尔、朱德群、赵无极等。不过,现在很多人都把运作展览看成是一个文化产业,是个可以赚钱的事。对于这样的组织者来说,一次展览来多少人,交多少钱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展览的效果,是他力所不能及的。艺术家要对这种展览有正确的认识,就像在菜市场卖菜,人家给你搭个架子让你把东西摆上去,能否卖出去、卖多少钱,主要还是要看你的“货色”如何。当然了,摆得是不是地方,同样很重要。

这是一个很专业的领域

柳淳风(中国美术馆研究与策划部策展人):

可以说,当今中国是把文化输出放在最重要的文化形象和文化节点上面。展览的制度与体制权利逐渐削弱了,出国办展变多,这种现象其实是把“双刃剑”——积极意义在于民间确实有这样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展览本身的效应却在减小。

实际上,出国办展是个很专业的领域。真正要做好展览,要从策划、实施,到展览的效果、推广,再到后续如何影响当地的文化进行整体策划,这样才能达到文化输出的目的。否则做完展览却没效果,国人也不知道,这岂非做无用功?因此,文化输出不是靠某个人,或者某件事就能达到效果。例如最近瑞典孔子学院的关闭,就值得我们深思。要防范于未然,我们是否可以在展览的过程中做一些教育推广项目,比如教当地人写书法、讲讲当代艺术发展的状况等等都是推广的“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