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浩

手工雕刻模具打造币章起源于远古西洋,近代以机器造币后模具的要求更高,所以这是一项相当有难度的技艺。在制作过程中,雕刻师需要不断地试作,各阶段的半成品通常会留下存档,全部雕成后,雕刻师会特别精心制作数枚以资纪念,这在欧美并非罕见。

在中国,由于机制币的引进较晚,早期的观念也欠完备,因此能留存至今的凤毛麟角,所见多数皆为洋技师或委外雕刻的品种,完成品如七三反版光边银铜样、编号之京局全套光边样币;半成品如陕西单面铜样、宣统年造大清银币单面银样、洪宪小飞龙金币大型单面铅样等不胜枚举。除了这些外型明显不同而容易察觉的,尚有若干要细心鉴赏才能区别的珍品,如耿爱德直接自雕刻师本人取得的民国十六年孙像陵寝雾面版,民国十八年孙像三帆奥地利版的半元、贰角、壹角银样及伍拾分、贰拾分、拾分镍样。

通常此类半成品事后未必销毁而为雕刻师自留,成为藏在私人多宝格中的珍品。笔者认为,直到20世纪初乃至中期,各国退休年金均未制度化,收入以论件计酬的雕刻师自然会考虑在无工作及退休后的生活问题,将一些独特的样本留下,除记录自己的作品外,还可以在退休或百年后,视经济状况是否富裕,或捐赠博物馆,或出让藏家。

“一个人的垃圾是另一个人的宝贝,反之亦然。”论品相,半成品是残缺币;以品种言,这些样币杂多无规范;若非流传有绪,还会被当成臆造伪作。前辈有云:“能被旁征博引的版即是好版”,笔者觉得非但如此,能说得出个所以然来的,就是个美好的东西,无所谓缺陷。它们都是探讨的好题材,除增进泉识外,也值得收藏。在此,笔者自拍卖目录搜集到若干彩色图片,加上解说供藏友欣赏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