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礼福

谷雨刚过的江苏宜兴,春深绿浓,花愈娇艳。尤其是4月22日、23日这两天,从五湖四海赶来参加唐朝霞紫砂艺术研讨会的各路嘉宾,让宜兴更添了一丝盎然的春意。

提及唐朝霞,喜欢紫砂的人士并不陌生。她是宜兴紫砂重要流派——“蜀山唐门”的第五代传人,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去年年底,她凭借“丹凤朝阳”壶和“蜂菊”壶分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和特别金奖。

牢记祖训 勇于创新

2015年12月,美国拉斯维加斯举办的“1915-2015 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100周年庆典暨精品回顾展”颁奖盛典上,当主持人宣布来自中国宜兴的“丹凤朝阳”壶和“蜂菊”壶分获金奖和特别金奖时,这意外之喜让它们的创作者唐朝霞和丈夫韦强惊讶得瞠目结舌。

要知道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唐朝霞是首位斩获国际大奖的女性紫砂艺术家。即便是获奖四个多月后,唐朝霞在接受《中国收藏》杂志专访时,依旧难掩内心激动。“真有点彩票中大奖的感觉。这次博览会我是抱着重在参与的态度去的,没想到送去的两件作品都获奖了。”

“蜂菊”壶是此次博览会评出的三个特别金奖之一,“丹凤朝阳”壶则是十个金奖之一。获奖的消息迅速在国内紫砂圈传开,大家纷纷致电祝贺。“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嘉奖,更是对唐门紫砂的肯定。”唐朝霞还告诉记者:“其实,‘蜂菊壶的原创是我大爷爷唐凤芝。在‘文革期间,唐门被抄家,大爷爷的经典创作蜂菊壶得不到任何认可……那时候,我家一位邻居曾多次看见,爷爷捧着蜂菊壶偷偷在哭。”所以,唐朝霞立志一定要让爷爷的“蜂菊”壶得到公正的评价。

可郁郁而终的唐凤芝并未给家人留下一把壶。为此,唐朝霞只能先竭力搜集关于唐凤芝和蜂菊壶的各种资料,然后沉浸在桃花林或者菜花丛中观察蜜蜂的神态,寻找创作灵感,最终用了三年时间创制出了“蜂菊”壶。截至目前,“蜂菊”壶成为唐朝霞获奖最多的作品之一。唐朝霞端详着一把近年来创作的蜂菊壶,告诉记者:“这也是圆了爷爷的一个梦。”

不过,最让唐朝霞朝夕不忘的还是“用作品说话”的祖训。从事紫砂艺术整整30年间,她除了刻苦训练技艺、秉承传统精髓外,更潜心钻研、锐意创新,制作出不少经典作品。自2000年后,唐朝霞凭借“秋韵”壶、“庭芳”壶、“禅语”壶等原创作品,在国内各大顶级博览会上斩获金奖。

在唐朝霞紫砂艺术的创新之路上,还得到了众多艺术大师、名人的支持与鼓励。当代紫砂大家蒋蓉生前就曾鼓励唐朝霞说:“年轻时,我和你奶奶经常穿着旗袍去上海的十里洋场拍照,很时髦的。你大爷爷和大伯也很喜欢创新。你既然这幺喜欢与众不同,我就给你写两个字做留念吧。”于是,“壶缘”二字就成了蒋蓉给予唐朝霞最珍贵的勉励,激励着她不单在做壶上勇于创新,而且在发扬紫砂文化上敢闯敢干。

要学做壶 先会做人

如今业已为师多年的唐朝霞也会全力支持徒弟们创新,但她经常告诫门徒的还是“做壶先做人”这句老话。

“‘一把好壶就像一个人站在那里,你要立得起来。我爷爷的这句话以及很多前辈的经验,都是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精深的技艺研习的概括总结,需要我们慢慢体会和理解。”唐朝霞常给徒弟们讲:“学艺阶段,好好做壶是基本要求;但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最终还是要通过好好做人才能让自己的修养不断提高,才能让自己对艺术的理解、把握和展现日益精进。”

除了平日里的言传身教,唐朝霞更会身体力行地阐释“做壶先做人”等许多朴素而可贵的工匠精神。

2003年的一天,广东藏家王先生找到唐朝霞,并介绍她认识了一位新加坡藏家林先生。一聊天,唐朝霞得知,林先生不久前在英国的一场拍卖会上,花6万欧元竞得一把缺盖的老壶,经王先生推荐,意欲请她配盖。等林先生从木盒中拿出那把缺盖壶,唐朝霞顿觉眼前一亮,竟是一把壶肩刻有铭文“似茶仙 胜欢伯 君子蠲忿以养德 曼生铭”、底款篆书方印“阿曼陀室”、把有“彭年”小印的合欢壶。唐朝霞据上述细节判断,此壶确由陈曼生亲自撰写刻铭。

鉴于此,唐朝霞便欣然允诺配盖。从广州回来后,唐朝霞首先拼配泥料,做了20多个试片,终于配出一款与壶身颜色极为相近的段泥。然后又做成多个壶盖,一一试烧,从中选取3个,再进行多次调整,最终配好。为纪念这段不寻常的壶盖之缘,唐朝霞在盖的沿口铭刻了:“林兄喜得曼生壶,缺盖;朝霞拙手补圆梦,合欢。”

“宁做三把壶,不配一个盖”是宜兴紫砂界的俗语。因为配盖的泥料要依原作的品相、色泽乃至砂质等加以调配,加之泥坯有收缩率,要使配盖与原作的泥、形、工、神相符,远比自己制几把壶要难得多。但唐朝霞却不这幺认为:“艺人与藏家,不仅有卖有藏,更要亦师亦友,互相学习和尊重。此外对先贤留存至今的好壶要有敬畏之心,这才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真正财富,我们要悉心呵护的同时,更要完美传承。”

TIPS│链接

4月23日,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等机构联合主办的唐朝霞紫砂艺术研讨会在宜兴召开。

此次研讨会上,北京故宫博物院原党委书记、副院长谭斌,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常务副会长张红,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会长黄小平,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会长、广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刘夕海,江苏收藏家协会会长、南京博物院原院长徐湖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昌鸿等专家、艺术家,纷纷对“唐门”陶艺世家沉淀百年而成的人文特色、艺术影响力等展开了研讨。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常务副会长张红:作为唐门紫砂的第五代传人,唐朝霞悉心揣摩工艺手法,师古而不泥古,既植根传统,又大胆创新,形成了“气韵丰茂,神形兼备”的独特风格,由此成为紫砂业界新一辈工艺美术大师中的佼佼者。

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会长刘夕海:作为广东人民熟悉和喜爱的紫砂工艺大师,唐朝霞的作品在广东举行的国家级和省级展会上曾多次获得大奖。而她坚持艺术没有国界和省界,将紫砂艺术在广东的广泛传播,有力地推动了紫砂艺术与广东潮州朱泥壶的技艺交流和发展。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昌鸿:作为师傅,看到徒弟唐朝霞把紫砂文化传到广州,并不辱历史的使命获得国际大奖,值得庆贺和褒扬。这让“蜀山唐门”为世界陶瓷独树一帜的“宜兴紫砂”又增添辉煌的一笔。但这份光荣不仅属于她,更属于中国紫砂艺术。

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东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刘文:工艺美术大师的共同理想追求是大众性、承继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而唐朝霞紫砂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又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拓宽创作空间,用心尽情地创作和振兴文化紫砂,这正是唐门紫砂最能打动人心的关键所在。

无锡市文联原副主席兼秘书长、文化学者许墨林:蜀山唐门陶艺世家及“唐门陶艺”“唐风霞韵”作为宜兴紫砂的一个重要流派,在传承发展中累积形成的人文特色,综合起来有“家国情怀始终如一,振兴紫砂从我做起,造福乡梓有为担当,继往开来薪火相传”四大方面,综合而成便是“明礼见性 为国争光”。这也成就了宜兴紫砂史上华丽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