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国

金奖空缺、参与人数大幅减少、评选机制重大改革……前不久结束的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引来了众多议论。经过一番改头换面的兰亭奖,是否在很多人心中代表了书法界的最高水平?是否具有较高的公信力?又是否能反映当下中国书法的发展现状?

大幕落下却质疑不断

作为书法界的“开年大戏”,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于1月21日在中国美术馆落下帷幕。虽然展览已经结束,但围绕它的质疑声却一直在延续。

质疑一:金奖空缺

“金奖去哪儿了?”这是去年11月第六届兰亭奖评选结果出炉后,许多人发出的疑问。

本届兰亭奖共评选出70位获奖及入选作者,其中银奖7名、铜奖7名、入选56名。与往届相比,此届兰亭奖设金奖5个、银奖7个、铜奖8个,不再设终身成就奖、教育奖、编辑出版奖、艺术奖、佳作奖等子项。而此次备受关注的金奖却史无前例地空缺,对此,有知情人士透露,这是评审委员会和审议委员会经过审慎讨论,全体投票决定的。

据介绍,在本届兰亭奖评审中,评委不再各自选择作品分散打分,而是先集中在一处,由工作人员将入选作品一一举到面前。作品中出现错误或有争议之处,也都一一指出,评委按照自己的判断标准逐一标记、打分。“中国书协给出了打分标准:如果评委认为该作者为金奖,就给出90至100分,银奖80至89分,铜奖70至79分,70分以下为入选。最后通过电子屏幕,在监审委员、审议委员、观察员和评审工作组织者的注目下,各自用遥控打分器给出分数,电脑瞬间就将最终的平均分值显示在大屏幕上。”一位参与了此次评审工作的观察员向《中国收藏》记者说道。

不过,金奖空缺还是引起了书法界人士的广泛热议。不少人认为,兰亭奖并不缺少金奖作者,而是缺少能评金奖的评委。本届兰亭奖学术观察员张瑞田则表示:“评委们几乎是当代最活跃的书法家,他们了解当代书法家的状态和当代书法创作的趋势。对他们集体意识下的审美选择,需要尊重与理解。既然他们舍不得投出手中的高分值票,说明这些作品还没有能达到金奖的高度。”

质疑二:评选方式

早在去年5月1日,中国书协就公布了此次兰亭奖的征稿启事。较以往相比,这届兰亭奖评选的变化之大也成为一时的焦点。

本届兰亭奖提出的“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16个字,可以视为总方针,而“艺文兼备”在评审标准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据了解,参评第六届兰亭奖规定每位作者须提交3件作品,作者还可以提供论文、专着等,评审时要参照作者历年来尤其是近3年的创作成果,以考察作者的综合素质。如果一位作者3件作品书体不同,或者既有书法又有篆刻,就更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作者的创作实力和艺术修养。“这充分反映了书法家全面的创作能力,并且这样的评选方式也较以往更能凸显一位书法家真实的书写状态。在将创作水平作为衡量书家书艺的重要评价标尺的同时,综合关注、考量书法创作以外的成果与积累,更能体现出兰亭奖的高度、厚度和广度。”一位获奖者对《中国收藏》记者坦言。

本次评选还有一条规定是回避制度,包括评委属地回避和师生关系回避,组织方力求评审客观公平。东道主浙江省不出任评委,评委在作者中若遇到有师生关系或其他利益关系者,都提前主动说明,不参与该作者的评分计票。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两害相较取其轻。回避制度的设置,保证了奖项的纯粹、权威,杜绝TA情分,应该予以肯定。

质疑三:参与人数

另据了解,本届兰亭奖仅收到1148名作者的投稿,这在兰亭奖往届评选中是最低的。目前中国书协拥有上万名会员,而这样的投稿人数让人感到意外。这要从本届兰亭奖的获奖、入选名额大幅缩水说起。

据统计,前三届兰亭奖入展名额均达600人,第四届为260人,第五届则为198人。本届兰亭奖更是少之又少,只有20个获奖名额和50个入选名额。在中国书协公布征稿启事后,就有网友发表了诸如“竞争太残酷了”“获奖几率很小”等感慨。有人认为可能因为入展名额的大幅降低,导致投稿热情下降。也有曾经获过奖的书法家,觉得兰亭奖更像是一个新人展,获奖之后铜奖获得者樊利杰获奖感言没有再参与的必要。“在关注了三届兰亭奖之后,我就对它不再关注了。因为我感觉它与其他展览没有区别,感受不到是在参与中国书坛最高奖项的评选。”一位书法家这样告诉记者。

但也有不同的声音。获得本届兰亭奖铜奖的樊利杰表示:“这届兰亭奖应该是历届含金量最高的,不仅仅因为人数少,本届评选不光以作品来决定成绩,同时还看重一位书法家多年来的积累。”他觉得,作为很严肃的一个奖项,如果大众参与度过高,它会丧失其应有的高度和权威性。

据悉,本届兰亭奖作品展还将于4月移至绍兴展出。获奖、入选人数精简的一届兰亭奖,获奖者似乎有“杀出重围”的感觉。

链接

中国书法兰亭奖

中国书法兰亭奖是经中宣部批准,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中国书法艺术最高奖,是18个国家级文艺奖项之一。该奖项每3年举办一届,从2001年举办第一届以来已连续举办6届,其参评范围仅限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公元353年,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和41位书友聚会绍兴兰亭,酒后乘兴挥就辞翰兼美的《兰亭序》,此后“文人雅聚,曲水流觞”成为千古佳话,兰亭也成为中国的“书法圣地”。中国书法兰亭奖的设立也以此为背景。

热议后还需冷思考

兰亭奖的权威之所以会受到质疑和挑战,还与它创立以来不断变化的评审制度有关。评奖制度屡次被大幅度修改,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损其公信力。不管怎样,在喧嚣过后,我们还是要冷静下来,从客观上再次审视这届兰亭奖留给我们的思考。

当代书法离传统非常远

丛文俊(第六届兰亭奖评委、中国书协篆书委员会主任)

作为评委之一,我在程序上只负责打分,是否有金奖诞生由审议委员会投票讨论。金奖代表当代书法最高水平,这次不排除很多名家没有参与,获奖者没有达到这个水平。另外,90分以上为金奖,但在公布打分情况时甚至最高分也不到90分。或许每个评委心中有金奖,但评选结果是评审机制的反映,而不是某个个人喜好的反映。

其实当代书法离传统非常远,即使是很像古人,但实际上也只是皮毛而已。但从另一面来讲,当代书法近30年的发展应该说进步是很明显的。美术化也不都是不好,美术化可以清醒地提示人们去注意书法作品的可观赏性。

书法创作的高度与社会的美好期待有差距

李一(第六届兰亭奖审议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我参与了评审工作,体会到评审是严肃认真的。“兰亭奖”开幕式我也参加了,人气确实旺,说明社会很关心书法,向往书法。一方面是社会的关心向往,一方面是金奖空缺,说明书法创作的高度与社会的美好期待有差距。希望同道们继续努力攀登艺术高峰,争取下届能出现金奖。

目前书法的评价标准比较模糊混乱,由于多元取向和西方当代艺术的介入,对什幺是书法、什幺不是书法都看法不一,对书法的高低优劣的看法差别就更大了。也就是说人们对书法标准还缺乏共识,当代的书法评价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在书法蓬勃发展而又乱象丛生的当下,建立当代书法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非常重要。这才是一个纯粹的奖项

李双阳(第六届兰亭奖银奖获得者、江苏省书法院专职书法家)

专业圈和非专业圈对兰亭奖关注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我曾在2006年第二届兰亭奖时获过奖,而后面几届就没有再参与,因为感觉已经获过奖了,再投稿没什幺意思。之所以投稿这届兰亭奖,是因为中国书协做了很大改革,原先的兰亭奖让人感觉只是个展览,而这次更像是一个纯粹的奖项,名额非常有限,含金量自然会很高。而每位作者拿出3件作品参评,能够充分反映一位书法家真实的书写水平和对艺术感知的状态。以往投稿一幅作品,会存在较大的偶然性,很难表现出一位书家的笔墨精神面貌。

当然,评选肯定也会存在一些偏差,有的作者拿出的3件作品水平良莠不齐。不过总体来说,这次改革还是很有深度的,也是非常成功和有意义的。至于金奖的空缺,其实也是评选过程中的一种可能,空缺也是一种方式,都很正常。

争议和质疑不是坏现象

樊利杰(第六届兰亭奖铜奖获得者、书法报网主编):

我从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开始就在评选现场做媒体观察员,切身体验了这几届兰亭奖的变化。过去很多人质疑,本该是中国书坛最高奖项的兰亭奖像是新人展,有的作者刚刚学习书法几年就斩获兰亭奖,总感觉不够权威。这种情况不是只在兰亭奖出现,很多展览在评选结束后发现其实还有更好的作品没有入选,或者对已经选出的获奖作品不满意,但结果已经无法改变。这届兰亭奖含金量高,不仅仅是因为获奖人数少,还在于获奖的书家几乎没有新人,基本是目前书坛的中竖力量。他们的获奖也提高了兰亭奖的说服力。

展览评审结果出来后,引来了一些争议甚至质疑,我不认为这是坏现象,这说明兰亭奖受到了大家的关注。试想,公众连评论的兴趣都没有,那一定是书坛的黑暗时刻。设想一下,假如因此而引发书坛对健康的艺术批评的重视,那将是好事了。

金奖空缺符合当前书法发展的现状

张瑞田(第六届兰亭奖学术观察员、中国书协新闻出版传媒委员会委员):

作为本次兰亭奖的学术观察员,我本能地意识到,金奖空缺会是短时期内书法舆情的焦点,猜测、推断,赞扬、质疑,知情或不知情的认知,了解或不了解的情绪,集聚起我们对改革后的当代书法惟一大奖评选结果的议论。根据评委们的投票,入选作品没有得到获得金奖的分值,这个结果符合此次投稿作品的实际水平。为慎重起见,评审委员会和审议委员会依据各自的职能进行了坦诚而认真的讨论,最终研判,金奖空缺符合当前书法发展的现状。

任何艺术奖项的评选,都存在审美评判上的差异,评选的结果也会面对不同的声音。在健康的社会,这是自然的,也是合理的。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的金奖空缺,说对也好,说错也罢,其积极意义远大于消极意义。

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艺文兼备的书法精品

田熹晶(第六届兰亭奖学术观察员、河北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

中国书法家协会对当代书法的学习与创作提出了“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的倡议精神,其实这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书坛发展经验教训的总结,为当代书法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书法家书法水平的提升,不能只关注笔画、线条和布局的创意,因为书法不是美术。通过对本届兰亭奖作品的审读,其结果是不容乐观的。没有错字、漏字的作品不足十分之一,草书、篆书多字作品是重灾区,甚至有的错字连篇,不忍卒读。少字的如对联等,也有个别错字。还有一些自作诗,平仄、押韵、对仗都不入法,作品中文化缺失现象严重。希望我们以后能够看到更多的艺文兼备、不逊古人的书法精品。

他们为何能获奖

在1148名投稿作者中,能够站在中国书坛最高的领奖台上的屈指可数,他们的作品到底好在哪儿?我们不妨看看中国书协给出的理由。

张继作品(银奖)

专家点评:

以篆佐隶,试图于隶书出新意。无论取篆取隶,兼容中皆须遵循字体演进的规律,这无疑增加了创作的难度。投稿作品所写内容皆为自作诗,声律合度,词清境雅。作为取法广泛、修养全面的资深书家,在众多的关注中也伴随着更多的期许,如何克服追求突出个性而带来的慌率与程式化,向内蕴开掘,是需要思考的。

龙开胜作品(银奖)

专家点评:

精致典雅的书风,是书法复兴以来流行书风集体尚拙的一种补充,也是近年来帖学复兴的反映。龙开胜一直以雅俗共赏为尚,稳定的审美与创作取向,使他的书法风格日趋成熟,所展现出的雅致之韵与古典之美,也标志着当代书法对传统帖学继承的深入。历来对妍美书风即存有微词,几视为“媚俗”,因此熟而易俗,不可不谨防。

徐右冰作品局部(银奖)

专家点评:

徐右冰的书法一如风流倜傥的翩翩少年,气格充悦,又有一种“风行雨散,润色花开”的境界。投稿的三个手卷,小楷书略逊,学钟繇借鉴傅山,散朗清新,流便自然,而不失为佳作;兰亭卷可谓“破体”,由行楷舒展为行草,终放逸为草书,神融笔畅,一片空灵;草书《廉颇蔺相如列传》又兼融怀素、张旭笔意,如蛟龙飞舞。

李双阳作品(银奖)

专家点评:

以“二王”体系筑基,并从日本平安时期“三笔三迹”探得妙处,章法意度受小野道风《玉泉帖》的影响依稀可见,今年沉潜于怀素小草《千字文》而得突破。其精于临池,草法娴熟,结字安妥,随势附形,顾盼多姿,用笔疾徐节奏有度,舒卷自然中不乏变化,颇具烂漫之致。注重形式构成、笔法精熟是其优长,而怀素小草《千字文》自然天成,非技之能取,须涵泳心胸,方能得其真髓。

张胜伟作品(铜奖)

专家点评:

以颜体行书为主调,对《争座位》《祭侄稿》有深入的体悟,又参以米芾笔法,并略有何绍基行书意味。其不追求一家一帖的肖似,而是取诸家为我所用者整合为一种融通之美,实为高明之举,诚为孙过庭所云“专工小劣,博涉多优”。

柯云瀚作品(铜奖)

专家点评:

以明清高堂大轴行书大字为基调,尤得王孟津体势,参以傅青主、米南宫笔意,并偶以草书调整行气节奏,以丰富作品表现力。以粗笔中锋作字,圆劲流畅,豪迈激越,颇具气象,甚得大字巨幅表现的要旨。但少数结字体势略有乖戾之嫌,造奇失缺于自然。

甘海民作品局部(铜奖)

专家点评:

当代印坛,以大写意印风与精致工整的印风为盛,甘海民取二者中道,在恣情写意与工稳雅致之间。投稿的两件篆刻以小玺为主,奏刀精巧,柔中含刚,简静之中寄寓丰富的变化,刀石之间涵泳着诗情。其白文小印,颇似陶诗,有“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意蕴。如何把握风格兼融与突出个性二者之间的矛盾,是甘海民所面临的严峻难题。

樊利杰作品(铜奖)

专家点评:

从明清人行草书取法,尤在董其昌书法上下足了功夫,对董书墨迹的悉心比堪探究,使得他习董没有停留于形似的层面,而是深入到神情韵味中。其笔下的董字异于时流,脱颖而出。樊利杰书法贵在入古而不泥古,虽依傍某家,而又不亦步亦趋。惟其笔下精劲不足,当砥砺纠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