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鹏

在第二区内的防疫队伍。

黎正医官(左一)与第一区办公室职员在临时医院门前。

前段时间,北京市确诊两例由内蒙古输入型的鼠疫患者后,立即启动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全力做好医疗救治和防控工作。由11名专家组成市级医疗救治专家组,开展指导和咨询工作。相关医疗机构正在按照国家鼠疫诊疗方案,突出中西医结合优势和特色,对两名确诊患者进行妥善救治。目前一名患者病情稳定,另一名患者病情危重,但未进一步恶化。截至目前,全市无新增鼠疫病例,未接到密切接触者出现发热等相关异常情况的报告。

鼠疫(plague)是由鼠疫耶尔森菌感染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属国际检疫传染病,也是我国法定传染病中的甲类传染病,在39种法定传染病中位居第一位。鼠疫的传播途径为鼠蚤叮咬、飞沫、皮肤伤口、消化道感染,肺鼠疫病情进展迅速,在未及时诊疗的情况下多于三天内死亡。患者临终前高度发绀,皮肤常呈黑紫色,故又被称为“黑死病”。

这让笔者联想到109年前,我国东北地区曾经发生过一场大规模鼠疫。1910年底,中国东北地区发生鼠疫,死亡达6万多人。说到那场鼠疫,不得不提英国剑桥大学医学院毕业的伍连德。那年他31岁,临危受命就任东三省防鼠疫全权总医官,组织了十分成功的防疫机构与鼠疫搏斗。他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如加强检疫、隔离疫区、控制交通、灭杀病源、病理解剖、火化尸体,以及搞好个人防护、广泛宣传发动各类人群、建立医院收治患者等等。他打破了传统土葬的风俗习惯,对尸体进行全部焚烧,有力地控制住了疫情。日本和俄国的医务人员也加入这场战役,终于战胜了鼠疫。

第二区工作人员在焚烧被遗骸污染的尸布。

火葬死者是伍连德博士扑灭传染源的重要措施。

1911年,防疫总局工作人员合影。前排左一为伍连德,后排左二为黎正医官。

而澳大利亚摄影师莫理循用镜头记录下了当时那惊心动魄的场景。莫理循(1862年至1920年)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1897年他来到北京,居住20多年,亲历了近代中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他的大量报道、通讯和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段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留下图片资料约3000余幅。他于1911年2月从莫斯科坐火车再次来到中国,在哈尔滨火车站一下火车便开始报道这件事,并与伍连德医生建立起互信的友谊。

消毒车准备出发。

1911年2月,一支搜索队在哈尔滨鼠疫期间待命出发。

伍连德肖像。

1911年1月,伍连德博士在他的第一个防疫实验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