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颖婷 李烨 小右

爱空间

AI-Living的灵感始于2016年初,在与日本设计大师原研哉的一次“头脑风暴”中。Crossboundaries预想到,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将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来实现生活中功能型的需求。物联网使家居、建材更智能,而可移动、可变形且支持功能翻新的墙、天花和地板将会使单位空间满足更多功能。AI-Living的目标是在同一空间内实现多种功能需求,并将节省下来的时间和资源集中在人类的情感与社交需求层面。通过智能表皮(全息影像)、智能控制中心等设备实现住所的全面多功能化、定制化和人性化。

图片提供 Crossboundaries

AI-LIVING

在AI-Living爱空间中,智能表皮网格能够根据空间需要调整形状和材质。这会从本质上改变物体的性能和操作方式。所有的现实空间都会变得灵活可调整。

关于未来生活的健康、人性与节能性

智能感应科技会感知和逐渐学习人的行为和需要,保证人的舒适和健康,并使操作更便捷。

THE DESIGNER

董灏,Crossboundaries工作室合伙人,纽约普瑞特艺术学院建筑学硕士,并在纽约有多年工作经验。2005年,以国际伙伴关系创立Crossboundaries,并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

Q&A

你觉得属于这个家的未来关键词是什幺?

科技回归人类本源。

疫情对你的生活和工作造成的影响是怎样的?

疫情对我个人生活与建筑事务所基本没有造成什幺影响。Crossboundaries建筑事务所分别在北京和法兰克福设有办公室,所以远程协同办公对我来说完全不陌生。

这次疫情带给你最大的启发是什幺?

自从有了人类,饥荒、战争、疾病一直伴随我们左右。疫情更多是给我按部就班的生活一次提醒,要健康积极地活下去,活着比什幺都重要。

在你看来,未来人们可以怎样生活?

未来产业创新将越来越多,新业态也将萌芽,无人零售、无人餐饮、无人机配送等高科技行业将会服务人们的日常生活。远程办公与无边界组织初露萌芽,线上生活方式将继续深化,智慧型城市将成为主流。邮局、银行、大量服务型店铺都将消失,城市交通也将不再拥挤,大面积交通道路让位给公共绿地与城市公共空间。新材料将赋予建筑师更多的设计素材和语言,我相信一个量身定制建筑的时代也会到来。

你想要传递关于未来的灵感,在这个家中有哪些细节处可以体现?

智能表皮(全息影像)将会植入公寓的地板、天花板和墙上,并且根据使用者日常性、季节性的需求来调整空间。房间中不再需要多余分隔,房间变成了一个连续的开敞空间。房间中的智能表皮网格嵌板能够根据空间需要调整形状和材质。智能控制程序会记录屋主的所有偏好——喜欢的工作空间模式、厨房模式和锻炼模式,还有与之相关的表皮质感、光照、气味、声音等。

MHPD:重筑记忆

1.未来的家可以通过技术复制和嫁接人们脑中的记忆和概念而进入到房屋中,但是有使用期限。

Q&A

Paul,MHPD设计师

白璐,MHPD设计师

设计这个家的初衷是怎样的?

Paul:更好的取得选择的权利,合作共生。白璐:毁灭和共生。

特殊时期对你的生活和工作造成的影响是怎样的?

Paul:疫情发生让我们有机会回顾及反思。白璐:对人与社会的关系多了很多思考,会更认真面对。

这次疫情带给你最大的启发是什幺?

Paul:启发来自疫情本身—病毒的生存方式是自然力量的展现,也让我们看到构筑事件的力量。白璐:来自真实世界的冲击力量比抽象的艺术和思想更大更直接。

你的生活方式会因为这段特殊时期发生变化吗?

Paul:生活方式可能不会,毕竟已经这样生活很久了,但是工作方式可能会。

白璐:更珍惜生命。

在你看来,未来人们可以怎样生活?

Paul:我希望人们可以活得像野兽般,更自由地选择当下,无所顾虑。

白璐:更自由地生活。

你想要传递的关于未来的灵感,在这个家中有哪些细节处可以体现?

Paul:细节不可知,由未来的你自己选择活得像自己,像野兽。白璐:希望人人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构建美好生活。

生活的权利

2.未来的家可以通过技术复制和嫁接人们脑中的记忆和概念而进入到房屋中,但是有使用期限。

3.设计师以插画的形式描绘了未来家的模式。

4.设计师以插画的形式描绘了未来家的模式。

人们的将来,可以选择在某个时段沉溺于过去,选择一段回忆追溯当时的情境。MHPD设计师Paul的想法是回到23岁那年的租房处住几天,看书或者生活,又或者关于体验,我们可以拍照并运用想象力产生场景,以瞬间实现真实的空间。但是不要沉迷,因为空间是有时效性的。设计师希望它带给你的是更多的希望及可能性。

关于对未来的思考,于自然关乎于生存,我们考虑的是选择如何生活的权利。一种方式是扩张我们开放的思考力,需要彼此共生合作,在物种之间构建一个有机体,把生存视为个体利益的提升,期间的依附是临时性的。

众建筑:湖边插件塔

插件塔模块化的插件面板使得建筑物在使用寿命期内实现最大的灵活性。连接面板的偏心锁被集成到面板中,非熟练人员使用简单工具即可手动安装。对页:插件面板外立面采用高能效的刚性绝缘材料,房屋采暖集成在地板中,落地窗可实现最大程度的自然通风。湖边插件塔为新区提供了一种住宅开发的全新模式,建筑物充分融入自然环境,而破坏极小。

预制,可持续,自然

THE DESIGER

臧峰,众建筑合伙人,主持建筑师。出生于甘肃兰州,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北京大学建筑学硕士,北京西城区杰出人才。

插件塔的雏形始于2016年9月万科发起的“实验建筑展”。基于对未来居住可能性的探索,众建筑以“在土地非私有化的国家建设私有房屋”为思考起始展出了插件塔。在今天,湖边插件塔已经被纳入中央政府设立的国家级“模范城市”雄安新区的试点项目。这处480m2的住居混合空间可以被界定为临时建筑,无需专门打地基和繁复的规划审批,相比传统永久建筑,更容易建造。当需要迁移时,也可轻松打包搬运重建。为了尽量减少建筑物对场地的影响,插件塔设置在分布式混凝桩基础上,以便雨水渗透到地下。架高的建筑同时充分考虑到地上植被的日照。建筑使用预制工艺,以降低成本,提高施工效率。建筑围护采用插件面板系统,与主体钢结构分开建造。湖边插件塔为新区提供了一种住宅开发的全新模式,建筑物充分融入自然环境,而破坏极小。就象征意义而言,“插件塔”是一个社会创新的隐喻。它不仅代表了空间化表达的社会现实,也象征着这种现实在未来的演变。

Q&A

你觉得属于这个家的未来关键词是什幺?

设计初衷是表达我们对于未来家居环境的理解。不受地形和自然环境影响的家—和自然完全融合的现代家居环境。关键词:预制,可持续,自然。

疫情对你的生活和工作造成的影响是怎样的?

“睁眼就工作,睡前还开会。”生活和工作需要有更主动的自我控制,而不是依赖空间转换和通勤时间进行调整。

这次疫情带给你最大的启发是什幺?

如何在日常生活空间中迅速切换出工作环境。这一段线上办公让我觉得未来完全依赖互联网可能行不通。

你的生活方式是否会因为这次疫情发生变化?

以前没有做到,但现在可以每天陪小朋友一小时。

在你看来,未来人们可以怎样生活?

中国某些城市在疫情的状态就是世界未来的样子,网络高速发展,无人机和机器人承担部分工作,人与人之间可以全无接触。但是我个人希望未来人们的生活能往回走一些。

你想要传递关于未来的灵感,在这个家中有哪些细节处可以体现?

底层架空后,建筑和土地之间的关系相较以往有所差别。同时能够保留原有的地形地貌,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更加友好。

1.年轻人可以摆脱空间来管理自己的生活,不要一直试图去被拥有绑架,而是和物之间产生关系。Target的产品都是可以挑选的属于家的组件,房产证不是家的定义。

刘恺:目标之家

2.年轻人可以摆脱空间来管理自己的生活,不要一直试图去被拥有绑架,而是和物之间产生关系。Target的产品都是可以挑选的属于家的组件,房产证不是家的定义。

个体价值

3.每一件Target可以融合属于家的功能,只需要根据自己的生活方式挑选组建成以人体为主的家。

4.每一件Target可以融合属于家的功能,只需要根据自己的生活方式挑选组建成以人体为主的家。

5.每一件Target可以融合属于家的功能,只需要根据自己的生活方式挑选组建成以人体为主的家。

社会和科技并行向前,繁荣的同时,城市极化衍生的种种可能和各种矛盾存在于每一个角落,飞升的房价,变化的关系,让拥有一个“家”需要付出某种昂贵的代价。

固有定义的“家”——功能的集合、重视群体、由地产商业效率决定价值;与此相对,RIGI理想中的“家”,尊重个体,由实际需求和行为决定价值;让人们和“物”之间通过个体的意愿和具体行为建立起关系,在物的原有的功能之上,RIGI赋予新的定义“Target目标”。

个体在日常生活工作娱乐中萌生的多元而真实的愿望,自动生成为不同的“Target”,让生活的场景和物之间产生关联,不论是提醒,智能追踪、同步记录,还是基于个体信息的智能化管理,这些不同的“Target”驱动了我们生活的可能。每一个不同的“Target”就是每一个微小但真实的改变,未来就是我们自己的每一天。

Q&A

THE DESIGNER

刘恺,RIGI睿集设计创始人,潮牌L-HOUSE主理人,东华大学硕士导师。刘恺的设计关注时代精神、社会趋势以及生活方式的行为体验,追求设计中人的行为与生活的关系。刘恺创造性地提出产品化终端理论,通过对于当下时代变革与生活方式的思考与理解,形成了独有设计策略与逻辑。

设计这个家的初衷是怎样的?

对很多人来说,拥有一个产权作为定义的家的代价是很大的,如何在有限条件,有限的占有之内,最大效率地“拥有”自己的家,构建属于自己的生活,这是我们思考的问题,这个设计也呈现了我们对未来生活中个体价值的一些思考。

疫情对你的生活和工作造成的影响是怎样的?

对生活中一些事情的所谓主次有了重新的定义。

这次疫情带给你最大的启发是什幺?

个体的行为赋予了城市意义,对个体的尊重也决定了城市的格局。

你的生活方式是否会因为这次疫情发生变化?

疫情是个公共突然事件,会有结束的一天,对生活来说谈不上本质变化,但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对时间的管理,人与人的关系,我们和世界沟通的工具,我们和自己相处的方式。

在你看来,未来人们可以怎样生活?

这次疫情在某些方面显示了中国的另一种效率,不论是物流配送还是网络娱乐,互联网对生活需求的效率整合已经到了很高的程度。未来怎样生活取决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与角色达成,这是个变量,不会因为既定观念和外来物质所定义。个体在不同关系与场景的需求连接决定了生活方式。

你想要传递的关于未来的灵感,在这个家中有哪些细节处可以体现?

就是“Target”,它不完全是目标,而是人通过物去连接生活的一个坐标。

生活实验室

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们未来的家会是一个为我们提供生活所需的全方位生态系统,也是我们平时的居所。具体来说,健康的住宅,能有效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社区化配套设施。这个家会更像一个生命实验室,种植的植物会有效过滤空气,耕作的作物会为我们提供每日所需的养分。在食物存储区里,大家会学会如何腌制,烘干和延长食物的保鲜期。当然,AI灌溉和湿度调控系统会对居所完美监控,满足生活所需。也会适时提醒剪切/修剪植物的周期,以及选取最优沃土培植番茄的方案。墙壁的建造厚度需提高其隔热与通风功能,从而节省能耗并保证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能源由太阳能和风力发电产生,材料选取无毒无害,从而起到有效调节室内小气候的作用。建筑系统和材料采用智能装置,以便提醒我们在外界病毒或污染含量较高的时候减少外出工作或社交。这里会与社区的邻里系统相连,拥有食物的共享和交换的功能,由AI监控系统处理,智能搜索到最优匹配。

Q&A

THE DESIGNER

Aim Studio,由Wendy Saunders和Vincent de Graaf于2005年成立。事务所位于上海,设计项目覆盖中国及东南亚。

未来的家是生命实验室,种植的植物会有效过滤空气,耕作的作物提供每日所需的养分。人们在房间内可以自给自足,享受更健康的居住体验。

设计这个家的初衷是怎样的?

生活实验室。这个家将会是我们平时聚居的地方,也是我们拥有的全部。它能够为我们保暖,维系健康生活和生存的地方。它的自给自足功能,可以为我们生活提供全部所需。

你的生活方式是否会因为这次疫情发生变化?

人们应该走出舒适区,不断地思考如何将生活变得更丰富多样化。我希望每周可以在家里工作一到两天,其实只要有一个好的环境,就可以工作生活两不误。

这次疫情带给你最大的启发是什幺?

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因为自然会在人类活动下更加脆弱,随着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两者越来越多的交集,会产生很多有趣的碰撞。

你想要传递的关于未来的灵感,在这个家中有哪些细节处可以体现?

我认为这个未来的家的设计概念就很好诠释了自然与科技的共生关系,也描绘了一个更好的未来生活蓝图。

杨明洁:未来绿舍

1.剩余能源转换为光与水,用于蔬菜的栽培,在家中构成了环保可持续的庭院。

2. 蔬菜可以通过手机互联网远程栽培。

碎片化、植物与能源、情感沟通的媒介

2018年,杨明洁受原研哉之邀设计的未来之家——绿舍,一个充满情感、自给自足的家庭农场,在2020年疫情弥漫的今天似乎真的有成为现实的必要。

在这个未来之家中,将剩余能源转换为光与水,用于蔬菜的栽培,在家中构成了一座美丽的庭院。在蔬菜的生长过程中,既可以在家中亲自栽培,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远程栽培,身处异地的家人可以通过共同栽培植物这种缓慢生长的媒介物来共享生活,交流情感,孕育出长久、而有信赖感的互动关系。等到蔬菜成熟,便可以被采摘成为美食。

杨明洁希望传达一种理念:“这个未来之家的目的并不是通过建筑让人感动,而是通过一种诚恳的态度与精炼的设计,将技术如何影响未来的生活可视化,进而带给观众以启迪:技术的发展,其结果应该使得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友善,而非越来越对立!”

THE DESIGNER

杨明洁,YANG DESIGN及羊舍创始人,被评为福布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工业设计师。

Q&A

设计这个家的初衷是怎样的?

当我们所处的世界由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进入到数字文明的时代,基于互联网的技术革命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它如同一种新的重力,让人习以为常,却又无处不在。我们的生活与工作越来越多地进入到虚拟世界,与此同时我们的内心也越来越渴望真实与自然。人工、虚拟、效率与自然、真实、情感之间的关系将会如何发展?我希望通过所设计的这个未来之家去探讨上述议题,这座未来之家的名字叫“绿舍”,一个充满绿意的家园!

这次疫情给你带来最大的启发是什幺?

我觉得疫情本身并不可怕,而是疫情背后所展现出来的美好的、或是丑陋的现象值得我们思考。我想无论何种职业,医生、律师、媒体人、工程师、设计师,或是保洁员、公务员、快递员……若每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持有一种信仰式,而非功利式的价值观,将自己所认可的工作做到足够专业,这便是最好的战疫吧。

在你看来,未来人们可以怎样生活?

首先我们必须清楚,未来并不代表美好,财富的积累与技术的进步未必会让我们的未来更美好。或许人类最美好的年代已经过去了。人性的贪婪始终会让人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张与对立。而设计师应该用设计的力量努力去纠正这一点。

1.未来家如同个人堡垒一般在远离城市拥挤的环境,拥有植物,随时可以感知自然在时光下的变化。灵活的运动场地如曲折跑道,有助于锻炼和身体健康。

度向建筑:自然,独立的盖亚之家

2.未来家如同个人堡垒一般在远离城市拥挤的环境,拥有植物,随时可以感知自然在时光下的变化。灵活的运动场地如曲折跑道,有助于锻炼和身体健康。

3.开放的室内灵感图来自Mies van der Rohe的住宅项目。

距离

疫情切断了人与社会的联系,带来了很多生活上的不便,未来家如同个人堡垒一般在远离城市拥挤的环境,却可以保持人们日常所需的多种活动:花草树荫,随时可以感知自然在时光下的变化;灵活的运动场地,甚至拥有一条贯穿整座建筑的曲折跑道,或是一个卧室大小的滑板公园可用于打发业余时光;书房中的虚拟办公可以百分百地还原面对面的交流方式。灵活可变的墙体可以折叠消隐,创造其乐融融的家庭空间,又可以便捷地分割每个家庭成员的私人空间,当然为了保证家庭环境的安全,玄关将被改造为类似于太空飞船的气压舱,将风险拒之门外。

Q&A

THE DESIGNER

度向建筑,Monoarchi度向建筑由宋小超和王克明创立,是一家活跃于设计领域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公司创始于荷兰鹿特丹。致力于中国的公共建筑及城市设计领域。

设计这个家的初衷是怎样的?你觉得属于这个家的未来关键词是什幺?

突发性事件将人们与正常的生活相隔离,未来的家似乎要承担更多的功能,除了需要家人可共享的空间之外,还需要有意识地预留更多家庭成员的私人领域,能不受打扰完成自己的工作和学习计划。

特殊时期对你的生活和工作造成的影响是怎样的?

对于需要大量团队协作的设计工作而言,家庭办公局限了交流与沟通,但同时长时间与外界的隔离,也为自己提供了一个可以暂时停顿审视自己与计划未来的空间。

这次疫情带给你最大的启发是什幺?

距离产生安全。

你的生活方式会因为这段特殊时期发生变化吗?

疫情过去之后生活肯定会慢慢地恢复之前的状态,带来的影响会慢慢地被人淡忘。

在你看来,未来人们可以怎样生活?

期望科技能达到百分百的虚拟现实,弥补距离产生的不便。

你想要传递关于未来的灵感,在这个家中有哪些细节处可以体现?

更多的自然,更多的灵活性,更关注环境的公共卫生界面设计。1&2.未来家如同个人堡垒一般在远离城市拥挤的环境,拥有植物,随时可以感知自然在时光下的变化。灵活的运动场地如曲折跑道,有助于锻炼和身体健康。3.开放的室内灵感图来自Mies van der Rohe的住宅项目。

隐居麦田,拥抱自然

1.散射状的“麦舍”中央交界处空间丰富而有趣。

自然

2.空间地块错落有致,向各个方向延伸至大自然中。

3陶磊的手绘草图和模型示意图,探讨了建筑与麦田的关系。

4.完全开放的起居室和餐厅,使得家的室内空间与室外景观融为一体。

5.陶磊的手绘草图和模型示意图,探讨了建筑与麦田的关系。

建筑师的自宅往往最能带给他们启发,陶磊在自宅的院子中感受自然,也因此在疫情期间有了更多新的理解。对于“未来家”,他希望在人们依赖生存的土地上,借一座融入天地的设计,探讨建筑、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麦舍”位于乡村中一片麦田的边缘,“张开双臂”拥抱开阔而平坦的、可以提供食物的风景。开放的起居室地板连接着麦田,延伸向远方的地平线。藏于土坡之中的卧室掩藏在树阴下,敞开的卧室则伸向水面,1.6米的坡地落差造就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情境。

这座由混凝土浇筑而成的“麦舍”沉着而充满力量,与柔和的风景共同构建出诗意的场景。紧挨着的树林调和了混凝土体块与麦田水平线之间的对立。散射状的建筑体块围合出一个露天内院,其间的台阶就像大自然中的上坡小径。“麦舍”如同自然环境中的岩石,安静且永恒。

Q&A

THE DESIGNER

陶磊,TAOA建筑事务所创始人。致力于寻求一条与当今社会及自然环境共存的道路,以东方的自然观探讨属于未来的建筑。www.i-taoa.com

设计这个家的初衷是什幺?

能够更好地与自然相处,让生活回归自然,尤其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麦田。

疫情对你的生活和工作造成的影响是怎样的?

生活上还说得过去,这主要得益于家中的院子,我可以在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中活动。但创意工作需要高频次配合,在疫情期间被打乱了。所有同事都在线上互动,不太容易深入、精确。

这次疫情带给你最大的启发是什幺?

我意识到利用网络和新技术的重要性,它让我们以全新的方式工作,让异地居家办公成为了可能。我也意识到家和自然的关系是多幺的重要,即使是高层住宅,提供户外阳台也是非常可贵的。

未来人们可以怎样生活?

未来的人们会更依赖于网络,办公室会减少。人们会更重视自然的意义,亲近自然的新型住宅将有机会发展。人们会减少对交通的依赖和对能源的消耗,从而减少通勤时间,以及物理空间对工作的影响。城市不再因为交通效率而聚集扩大,生活得以重回自然。

你想要传递关于未来的灵感,在这个家中有哪些细节处可以体现?

在这个家中,室内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拥抱自然,自然也得以涌入建筑。生活的感受不再局限于室内,而可以重新回到自然。建筑自身成为风景的一部分,可居可游。居家工作室第一次被放置到田野之中,麦田风景可以和设计工作共享同一个世界,何等奇妙。

1.未来家虚拟的地址在印度尼西亚的Sumba Island 的山上,由四个装配盒子组成。

共生之家

2.卫浴空间和花园更像是度假式的理想场所。

自由化

3.欢迎艺廊表达了入口的仪式感,有书、音乐、当代装饰,代表着入住主人的表演艺术。

4.厨房变成了一个自由化的人群聚集的客厅。

Q&A

THE DESIGNER

So Studio,由吴轶凡和刘梦婕于2016年创立。工作室充分自由地表达了对建筑、室内空间和产品设计中独特的美学简洁与品质细节的追求。在创意中充分运用想象力,创造出具有独特视觉效果以及能够感染人心的空间与氛围。

当疫情来临,我们被按下暂停键,开始与家相处,无聊和恐惧同时袭击着我们;所以在一开始思考这个主题的时候,我们想用幽默一点的方式来表达“未来的家”。我们给每一张我们的空间里面添加了一排小字“Sò Studio Narrative in dream house(for elle deco),March 2020,collage poster.300×450cm,Shannan Shanghai.”让它们看起来像是5幅海报;是可以挂在每个人家里面的“未来之家”。

随处安放是我们开始的想法,可以住在内心向往的世界各个角落。我们会想到40年代盛行的独立装配结构,比如Jean Prouve的独立装配公寓;但是我们想要更先锋且更具有辨识度和拆卸的结构构件,可以迅速有效地插在理想地形上。这次的体验,我们假设了一个地点在印度尼西亚的Sumba Island的山上,由四个装配盒子组成,这4个立方体中我们设计了欢迎艺廊、角落、卫浴空间、花园和厨房的功能;欢迎艺廊表达了入口的仪式感,有书、音乐、当代装饰,代表着入住主人的表演艺术;“角落”像一个工作室,提供安静的工作环境;卫浴空间和花园更像是度假式的理想场所;厨房变成了一个自由化的人群聚集的客厅。

这是设计师对家自由化的想象;屋子里面的空间布置更像是幽默感的艺术创作,而不是实用的设计。So Studio试图打破现有的秩序,给这4间屋子虚拟了一个穿红衣服的女主人邀请她朋友来做客的场景,希望给看到的人留下天马行空想象的余地。我们把未来的家演化成一个充满戏剧感的场景。

设计这个家的初衷是怎样的?

自由度,可以跟随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需求发生改变,具有当代幽默感。

疫情对你的生活和工作造成的影响是怎样的?

在家工作的时候会希望有一台装配很好的电脑,也觉得家里的灯光环境是如此重要,无法在4500k以上的环境下工作一整天。生活上更朴质了,学会了物尽所用。

这次疫情带给你最大的启发是什幺?

非常实际的启发是:不要浪费食物和资源。其次就是因为疫情居家的时间变多了起来,舒适度可能排在第一位,影响我们每天的生活质量。

你的生活方式是否会因为这次疫情发生变化?

更加注重家人与朋友之间的亲密感;同时居家的生活也变得更加拥有仪式感;从前外卖的生活完全不见了,关注到了居家的很多细节,包括自己用的咖啡杯、盛菜的盘子,到花瓶里面的花,等等。

在你看来,未来人们可以怎样生活?

因为疫情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思考自己最真实的想法。会更明确自己喜欢的和要坚持的方向,以及迫不及待付之于行动。

你想要传递关于未来的灵感,在这个家中有哪些细节处可以体现?

我们设定的未来家有一个特性是愉悦自己。我们工作室的设计师们都很喜欢当代艺术,喜欢生活,也喜欢工作,充满理想化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思考。

1.设计师在普通的高层住宅楼里嵌入起伏的山体,并挖洞将功能空间嵌入其中。

Q&A

THE DESIGNER

韩文强,中央美院建筑学院副教授,建筑营设计工作室(ARCHSTUDIO)创始人。主张运用关系的设计将物质空间转变为媒介,实现身体、自然、历史与人造环境的深度链接。www.archstudio.cn

设计这个家的初衷是怎样的?

是在都市高层建筑的标准单元里实现居住乐趣的尝试,也是一种对未来生活方式可能性的探索。

疫情对你的生活和工作造成的影响是怎样的?

当然是居家时间变多了。其实借助于网络办公,影响并没有想象中那幺大。

这次疫情带给你最大的启发是什幺?

实体空间中相当一部分功能已经可以被技术取代。既然网络、智能软件和快递已经让生活和沟通变得无比便捷,那幺线下实体空间的存在意义会有什幺样的变化,如何重新审视实体空间的价值,就变得非常值得思考了。相信在未来,空间的场景体验、情感记忆、生态与健康等概念会更加被人们重视。

未来人们可以怎样生活?

情感化、个性化、智能化、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家是一个人的庇护港湾,这里既可以安静独处,又可以随时与人们交往。

你想要传递关于未来的灵感,在这个家中有哪些细节处可以体现?

人工与自然:生活起居的五种基本行为,入、卧、憩、浴、卫被嵌入这片人造山坡。行为与场景:若干“洞穴”被看作是定制家具,由身体尺度和行为进一步定义其使用功能。情感与记忆:“山居”基于人类的第一个居所—山洞的再思考,引发隐藏于人类基因之中的回忆。

2.设计师在普通的高层住宅楼里嵌入起伏的山体,并挖洞将功能空间嵌入其中。

极简浪漫,理想山居

3.山坡客厅可以用来行走、交谈,汀步是打散的楼梯,通往睡眠空间。

4.隐藏在山洞中的卫生间。

山居、人工与自然、行为与场景、情感与记忆

对于未来的居家生活,在韩文强看来,这里,人工与自然、原始与精致、确定与模糊、极简与浪漫和谐共存。他把生活的五种基本行为融于“山居”。不同于传统“舒适”定义的空间,“山居”是一种面对未来的态度:或许可以激活城市居民麻木已久的感官本能,从而促使人们重拾居住生活的乐趣。“山居”尝试从零开始,重新思考人的行为与空间的互动。未来,即使住在普通的居民楼里,人们也可以拥有“山居”体验。韩文强将人们在家的行为简化为5种——安置在人造山坡中:“山下”的“洞穴”隐蔽,适合入口和卫生间;“山上”视野最好,用于睡眠和沐浴;“山坡”宽阔,便于攀爬和交谈。今后智能家庭所需的设备以及全屏投影隐藏在墙面和天花中。物流的发达导致储藏空间、厨房和餐厅被极力精简。

青山周平:城市寄生家具计划

家不一定等于房子

在自由生长出来的城市里,拥有着很多丰富生动的空间形式和灵活多用的构件。每个人可以随意利用,不需拘束,而这些创造性的人为使用,使得这些城市“突起物”的周围产生了丰富的、短时存在的活动。于是有了生活,有了“家”。但现代城市逐渐失去了“粗糙感”,城市界面的“突起物”慢慢减少。我们似乎逐渐失去了对于城市空间“改造利用”的主观能动性,城市中个体的生活越来越看不见了,不同个体创造的短时存在的“家”仿佛消失了。

“寄生”—两个生物体共生的状态,一方从另一方生物体中单方面持续获取能量。它以城市家具的形式将个体生活与城市空间结合,以满足丰富多元的生活需求。这些寄生在现代城市空间中、具有多元功能的构件被称之为“城市寄生家具”。通过创造这样的“城市寄生家具”,原本消失的生活从私密空间向城市中延展开来,城市的公共空间中再现原本看不见的“家”。

Q&A

THE DESIGNER

青山周平,BLUE Architecture Studio合伙人,首席建筑师,北方工业大学讲师、博士;清华大学学生。

所谓“寄生”是指两种生物体共生的状态,一方从另一方生物体中单方面持续获取能量。青山周平借用生物学衍生的词汇,意在表达一种新的城市家具形式:即家具依附于现有城市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市政设施结合供人使用。

设计这个项目的初衷是怎样的?

在北京胡同里经常看到各种有意思的场景。他们把城市的公共空间以微妙的方式改造成自己的生活空间。比如说在树和电线杆之间拉一条绳,然后上面挂衣服晾衣服。从这种场景,我学习了,城市原来可以自己参与改造,改造成自己的家。

疫情对你的生活和工作造成的影响是怎样的?

自己尝试做饭,走路上下班,有时间看电影和书,没有应酬和出差,所以生活变得更规律了。工作方面有了思考的时间。开始想,疫情期间大家都是线上远程生活,人们发现大部分生活需求其实都可以线上解决。那作为线下空间的建筑实体空间,它的存在的意义是什幺?实体空间能满足的功能又是什幺?

这次疫情带给你最大的启发是什幺?

是关于中国城市的特点。中国的城市的结构都是一个小区一个小区的,所以这种紧急情况很容易管理。如果是日本的城市的话,一栋楼一栋楼,一个房子一个房子就很难管理。

你觉得未来人们可以怎样生活?

越来越多的人不限制他们的生活地点。比如说1年有一半时间在一个地方,另外一半时间在另外一个地方。一星期3-4天在城市里工作,其他3-4天在农村里工作。总的来说,就是生活地点和生活模式不再那幺固定了。

1.贾莲娜位于宁夏中卫的项目:墟里一大湾村。她使用了大量当地的材料,与尽可能多的方式贴近自然。

2.贾莲娜位于宁夏中卫的项目:墟里一大湾村。她使用了大量当地的材料,与尽可能多的方式贴近自然。

依依墟里烟

安心

丰子恺的一幅《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是贾莲娜眼中理想的居家生活,这里面包含着自然的栖居与浓浓的人情。在她多年的建筑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她对自然的向往与亲近。贾莲娜的“未来家”是她所有实现或者还未实现的理想的拼贴。她希望在这个“家”里,早上看到太阳初升的第一道光线,午后也能在斜阳里打盹;晚上要能生起火来,同时感受着寒冷和火热;能有处地方好好挂一幅春联,让她可以走向它欣赏它;有可以独处和对着发呆的地方;有一处天光,就像自家的日晷;有一处墙根,让她坐在那晒晒冬日的暖阳;家边上还有一小片田地,她能和孩子们一起光脚踩在泥里,种这种那。

3.丰子恺的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Q&A

THE DESIGNER

贾莲娜,多相工作室联合创始人。以朴素的方式实践,用心营造场所,视设计为一个共同发现的过程。

设计这个家的初衷是怎样的?

我一直在造家,在体验、尝试、觉察“家”是什幺样的。家在什幺时候都应该是个安顿身心的地方。

这次疫情带给你最大的启发是什幺?

不要自大。“往里走,安顿自己。”这是许先生(许倬云,历史学家)的话。

你的生活方式是否会因为这次疫情发生变化?

已经改变了,爱上了在家里工作。过简单有节律、充实而完整的生活。

未来人们可以怎样生活?

回归天地间,亲近自然。自己给自己做饭吃。给自己时间和机会认识自己。自立于天地间。

你想要传递关于未来的灵感,在这个家中有哪些细节处可以体现?

所有的未来之因都已在过去种下。没有灵感,只有常识。这个家最好要有一处院子,有绿阴、有花香;如果住楼房的话,得有处真正的阳台,不用多大,搁得下两把藤椅就好,我可以看看月亮,品一杯人散后的清闲;如果不得已住在楼里又没有阳台,那一定要拥有一扇可以自在地将头探出去的窗户,我在憋屈时可以猛吸一口新鲜的空气。不过,只要已经是个“安心的人”,那幺以上的一切都不重要。人在哪里,最好的家就在哪里。

1.设计师的灵感草图,三块山石成为打破房子当中室内与室外的界限,互相之间有着呼应。

陈燕飞:自然栖居之家

这个家叫“山水有清音”,表达的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中不以破坏的角度去建设,而是以融入的方式去改造,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的。整体设计是“山水盆景”的概念,在一个大圆水盆当中置入大小三块山石,中间长方形房子与山石互为关系,形成房中有山,山中有房的景观,以此来打破房子当中室内与室外的界限。中间长方形房子刚好把圆形水盆分为两个半月形的前后水庭院,前庭水院空旷淼淼,后院水石相间,代表“有形”和“无形”两种空间状态。

房子从功能上分为两层,水面一层为“客厅”、“茶室”、“厨房餐厅”,水下一层为“卧室”、“书房”、“冥想”,上为动,下为静,互不干扰。整个室内空间把储物功能全部隐藏起来,做到目之所及,无不简约灵动,材质色泽以自然温和为主,装饰亦点到为止,让整个空间成为自然“风声”、“水声”和“心声”的容器,是为“山水有清音”。

2.设计师的灵感草图,三块山石成为打破房子当中室内与室外的界限,互相之间有着呼应。

山水清音

3.水面一层为“客厅”、“茶室”、“厨房餐厅”,有链接却互不干扰,灵动。

4.水面一层为“客厅”、“茶室”、“厨房餐厅”,有链接却互不干扰,灵动。

Q&A

THE DESIGNER

陈燕飞,上海璞素艺术设计创始人。

设计这个家的初衷是怎样的?

这是一个理想中的家,考虑更多的是东方情感的诉求,中国人自古对“自然山水”、“造园置景”有天然爱好,这是一个传统而永恒的命题,我想我们现代造园应该如何保留情感寄托,抛却形式的羁绊,我想除了加入科技元素之外,造园如何跟自然景观和谐共处是比较关键的。家的未来关键词:“心灵自由”、“自然栖居”、“山水清音”等。

这次疫情带给你最大的启发是什幺?

启发就是会重新思考什幺对你才是重要的,家人在一起安心吃一顿饭也会有一种幸福感;重新考虑家庭、事业、人生的意义,那些无谓的追逐和虚荣在一个小小的病毒面前显得那幺的可笑,我想人们现在最想要的还是平静的生活;重新对自然产生敬畏感,现在开始审视自己的每一个活动对环境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重新审视现在家里的环境,怎样的设计才是我们生理和心理真正需要的。除功能外,色彩、味道、触摸的感觉、光线等这些真正影响心理的设计是否有所关照。

在你看来,未来人们可以怎样生活?

未来应该会有更多重复性和纯体力的工作被机器替代,我们对很多行为的价值判断会发生改变,如何创造性地工作和生活会是未来的方向,人们生活的重心会放在一些体验感更强和能带来心灵自由的东西上,在居住空间中移入更多艺术、自然山水的东西。

你想要传递的关于未来的灵感,在这个家中有哪?些细节处可以体现?

打破室内和室外的界限,把储物的功能全部隐藏起来,尽量引入自然光,材质色调要自然温和的,当然智能科技也要无声地融入到空间的每个角落。1&2.设计师的灵感草图,三块山石成为打破房子当中室内与室外的界限,互相之间有着呼应。3&4.水面一层为“客厅”、“茶室”、“厨房餐厅”,有链接却互不干扰,灵动。

整体设计是“山水盆景”的概念,在一个大圆水盆当中置入大小三块山石,中间长方形房子与山石互为关系,形成房中有山,山中有房的景观,以此来打破房子当中室内与室外的界限。

原始自然、黑科技,可移动,模块化

1.由汪昶行父亲—艺术家汪家芳绘制的中国山水画未来之家。室内空间依然保持着人类对于居住空间最本初的记忆——自然形态,大量的自然元素被运用在空间中,但科技依然无处不在,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进入后的自动全身消毒,交互透明玻璃,智能家居等。

2.未来的城市将回归到人类最本初的居住形式—自然中去,唤起人类最本能的记忆—田园牧歌。建筑呈现模块化,有竖向组合、单个模式或者横向组合形式。

Q&A

THE DESIGNER

汪昶行,Nong Studio弄设计创始人、室内建筑师、艺术品收藏者、摄影师、环球旅行者。

设计这个家的初衷是怎样的?

这次疫情之后让我深度思考未来之家应该是怎幺样的了,现今有许多科幻电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对于未来城市以及未来室内空间的畅想,如复古未来风(Retro-futuristic)或赛博朋克风(Cyberpunk),但我却不以为然,未来的家从空间装饰上来说,会呈现出更为自然原始的状态,也就是人类最起初的家的形式;而从使用上来看,由于时代与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的家会有更多的黑科技与智能化设备,让这个家显得既原始又先锋。再从建筑角度来看,家不再是不动产,而是一个个可以任意移动的胶囊(capsule),并且可以与其他个体胶囊进行连接组合,孕育出更大的公共空间,从而为人与人之间的物理交流创建场所。

这次疫情带给你最大的启发是什幺?

疫情终会过去,有些东西就是应该要被记住的。它可以穿透时间和空间,在沉淀之后被留下,这些被记忆高度浓缩的生活观乃至世界观,我们时不时可以去重新“翻阅”它,再以一种更深刻的方式“收获”它。

在你看来,未来人们可以怎样生活?

向内,寻找人类最本初的居住环境;向外,链接科技与人文关怀。

你想要传递的关于未来的灵感,在这个家中有哪些细节处可以体现?

对未来之家的思考,我认为绝不是流于视觉风格的单一模仿。风格形式逐渐模糊,建筑只是人类回归本源的一个居住场所。因此,未来的家具是更自然的,似乎是回归原始的,但又将未来技术介入设计,让你感知最初的自然形态的同时享受着科技带来的舒适和便捷,它可以通过设计消除未来的科学给人们带来焦虑和不安。同时,未来的房子又具备移动性,它不限制你在某一个地方的停留,提供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连接,又保留着每一个人的个人意志,享受着更全新的生活方式。

NONG StuDIo:回到未来

未来的科学和技术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焦虑和不安,因此,在畅想未来家时更应该探寻生活与居住的本质是什幺?为了找寻生活与居住的本质,我们选择向后看,来到大约40万年前的法国南部特拉阿玛塔(Terra Amata)去找寻人类最早建造的庇护所,他以茅屋形式出现,用树枝建造,可以说是最早的“自然建筑”,这才是人类对于居住最本能的冲动——自然。因此,自然性是未来之家的第一性,它不应该是个冰冷金属的胶囊或者盒子,它更应该是最初的自然形态,你所能看到的,触摸到的,呼吸到的以及听到的都是自然的馈赠。未来的家,来源于自然,更融合于科技之中。

从建筑角度来看,这栋未来的房子具有整体可移动性,当你与其他房子相连接后可以联通使用。房子内部分为三层,底层是储藏空间;二楼是公共空间,可以办公抑或是会客,入口处有一个清洁玄关,每一个经过的人都可以在这里得到全身细菌病毒扫描并消毒,内部开放式的空间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任意安排,公共层可以打开并与其他公共层连接使用,形成一个整体的办公空间或社交空间;三楼是私人空间,这一层主要作为个人的居住空间使用,更具私密性。

3.未来的城市将回归到人类最本初的居住形式—自然中去,唤起人类最本能的记忆—田园牧歌。建筑呈现模块化,有竖向组合、单个模式或者横向组合形式。

4.未来的城市将回归到人类最本初的居住形式—自然中去,唤起人类最本能的记忆—田园牧歌。建筑呈现模块化,有竖向组合、单个模式或者横向组合形式。

后记

关于未来家的畅想,设计师们给予的作品中涵盖了无限创意的意识形态、探寻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的状态,以及带有遗憾、警醒与期望等多重情绪交织而成的“回归”愿景。

“洞穴·未来家”项目的设计师汪昶行感悟:“在这样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家既是未来,也属于过去。我们要飞到未来去构建一个过去的世界,超脱所有曾经存在的事物,从时间中汲取灵感,被来自过去的力量推动着向前。”面对突如其来且不可预估的灾难,来自真实世界的冲击比抽象的艺术和思想更大更直接。疫情本身病毒的生存方式是自然力量的展现,也让人类看到构筑事件的力量。个体的行为赋予了城市意义,对个体的尊重也决定了城市的格局。于设计师们而言,城市与生活经历了一次更新,从材料、模式、思维模式到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一个全新重启的时代即将到来。

向内,寻找人类最本初的居住环境;向外,链接科技、自然与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