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乔

青春期是孩子由幼年到成年的过渡期,是塑造人格的关键期,是决定人生轨道的基础期。因此,青春期是否顺利,会对孩子未来的人生道路产生很大影响。然而,很多父母认为,青春期孩子的内心尚不成熟,具有叛逆心理,容易受不良因素影响,因此非常担心,以至管理过严,导致孩子厌烦父母,适得其反。对待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必须先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然后进行正确引导,才能帮助孩子健康平稳地度过青春期。

乖儿子变成了“敌人”

一位母亲带着自己16岁的孩子来到心理咨询室,哭诉儿子与自己成了仇敌。母亲说儿子小时候非常乖,从不与大人顶嘴,可是长大后,儿子逐渐和自己没有了共同语言,说不上两句话母子俩就会吵起来。事实上,这位母亲很关注孩子的成长,并因此阅读了不少教育类书籍。她了解到,孩子到了青春期,就会出现情绪上的变化。因此,当儿子的青春期来临时,她充满了担心和忧虑。例如,她担心孩子早恋,便限制儿子交友;她害怕孩子成绩下降,就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样的话常挂嘴边;她害怕孩子沉迷网络,就不允许孩子使用电脑和手机……久而久之,母子两人的关系由原来的平等和谐变成了现在的监督与被监督。母亲唠叨不断,孩子沉默寡言,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终于在一次争吵中,儿子把母亲精心栽培的花卉摔得满地都是,并说出了讨厌父母的话。

青春期心理解密

到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有以下特点:

1.情绪波动大。青春期的孩子情绪多变敏感,可能这一刻的心情还是“阳光明媚”,下一刻就变成了“倾盆暴雨”。他们情绪反应剧烈,一个小刺激可能造成巨大的情绪反应,易冲动。

2.独立意识增强。青春期的孩子处于“心理断乳期”,在自我意识方面会出现质的改变,他们不愿再服从长辈或者家长的管教,不喜欢被干涉和安排,希望自己拥有独立自主的决定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渴望得到认可。

3.封闭性增强。青春期的孩子喜欢独处,希望拥有私人空间。有的孩子内心藏有秘密,选择以写日记的方式倾诉,不再对父母和长辈无话不说。

4.叛逆心理。青春期的孩子会将内心的不满转为直接对抗,多表现为叛逆和不顺从,父母和老师越不让做的事,越要去做。这种反抗其实是孩子自我认知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一种磨合,目的是想要做自己的主人。

5.关注自我。青春期的孩子有“假想观众心理”,即认为自己是特别的,一言一行都被其他人关注着。孩子会非常关心自己是否被他人接纳和欣赏,因此,他们时刻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如自己的长相是否漂亮、自己的穿衣打扮是否新潮、自己的身材是否引人注意等。

6.对异性产生好感。由于第二性征的发育,青春期的孩子在生理上趋于成熟,这会引发心理上的变化,使得孩子逐步获得成人感。他们开始对异性表现出好奇心,关注异性的评价并憧憬爱情。

给父母的心理贴士

有心理学家认为:“青春期并没有家长想象中的那幺可怕,是他们自己和社会媒体放大了对青春期的担忧。从心理层面说,青春期问题大部分是父母的问题,而非孩子的问题。”孩子在小时候,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一切都听从父母的安排,父母从中得到了权威感以及被需要的满足感。当孩子长大后,随着知识经验不断积累,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价值体系,就会把父母的理论丢掉。也就是说,孩子在青春期是获得,而父母是丧失。父母对这种丧失有一种恐惧。从某种角度上说,青春期之所以艰难,只不过是父母想让孩子继续依赖自己。

那幺,父母究竟如何做,才能和孩子一起顺利地度过青春期呢?

1.无条件地接纳与尊重。孩子的一部分社会能力是从父母的行为中学到的,父母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孩子也会很容易接纳自己、接纳他人并更好地融入社会。要让孩子尊重父母,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

2.培养责任心。父母要让孩子认识到,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父母要敢于让孩子做一些他们可以承担责任的事,以满足他们的胜任感,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如果青春期孩子犯了错误,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不要让孩子在众人面前“丢面子”。

3.不要替代孩子。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成长,当孩子面对困境时,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尤其是人际关系问题,更要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时间与空间,必要时,可以让孩子在失败中成长。孩子在审美、爱好、人际交往方面发生了变化,往往是孩子有意的自我表达,代表的是自我意识的成长,不要把它看成是隐患和问题。

4.多与孩子平等沟通。沟通是了解青春期孩子内心最好的方式。一天中什幺时间是适合谈话的呢?孩子放学回家时不易谈严肃的话题,因为一天下来的疲劳使人难以集中注意力,也不好控制自己的情绪。晚饭过后,心情逐渐开朗,这是比较好的时机,找到孩子的兴趣点,父母便可润物细无声地传输自己的观点了。冲突也许在所难免,原则是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积极性,用建设性的意见代替批评和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