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雪竹

如今这个时代似乎是一个“抑郁”满天飞的时代。去年某着名歌手、演员因重度抑郁而自杀后,引发众多网民的追思、讨论,抑郁症也在大众眼中变得避无可避。尤其当抑郁症与自杀挂钩之后,就像一个噬人心智的魔兽一样,不被理解、不被接纳,甚至引起恐慌。其实,对大多数人而言,在一生不同的阶段中,都曾遭遇过抑郁状态。无人诉说、无人倾听;情绪不知为何莫名低落;意志消沉;好像做什幺都有点提不起劲儿来。但是抑郁状态与确诊为抑郁症是有所不同的,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有无反复的自杀念头。

根据汪艳等人在《抑郁症患者心理弹性与内隐和外显自杀意念的相关性》中的研究发现,抑郁症病人自杀发生率高达31.6%~51.1%。每年因自杀死亡的28.7万人中,40%可归因于抑郁症。而选择自杀的人,其自杀念头可以分为外显自杀与内隐自杀:外显自杀即为有明显的、外露的自杀意图,可能对身边亲近的人透露过自杀的意愿及有详细的自杀计划,比较好判断;而内隐自杀有时连患者本人也未必察觉自己已经有轻生念头,但自感痛苦无比。内隐自杀无法预估,更有可能无从防范,自杀既遂的可能性更高。

在心理科学研究中,一般会用《BECK自杀意念量表》和《自杀危险性评定量表》来测量外显自杀意图,而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间接对自杀意念进行测量。国外研究表明IAT测量在评估自杀风险与行为预测上具有有效性,内隐联结能够预测患者6个月后的自杀企图。这样看来,内隐自杀更像是外显自杀的前期潜伏“症状”。所以,不是没有明显的自杀意念就可以掉以轻心,当身边的朋友展现出抑郁状态时我们就应该有所警觉,而如果是自己遇到这样的状况,应该鼓足勇气主动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的帮助。

抑郁症患者的自杀与其心理弹性又有莫大的联系。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在面临逆境、创伤、悲剧、威胁、艰辛及其他生活重压下的良好适应过程,简单说来,即是个体遭遇重大创伤后的心理自愈能力。心理弹性高的个体,其内隐自杀和外显自杀的意念都比较低,心理弹性是抑郁症的保护因子。通俗点说,心理弹性高的人,可以保护其较少受到抑郁症的困扰,自杀意念也明显要低于心理弹性更低的人。

提高自己的心理弹性,首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能准确识别和觉察自己的情绪状态,针对不同的情绪,努力调整让自己适应生活环境。其次遇到焦虑、抑郁的情况,要会转移注意力,去逛街、去运动、去看一场电影、去听一场演唱会,不要让自己沉浸在糟糕的情绪里太久,要“动”起来。拥有良好的心理弹性,是保护自己的利器。努力让自己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变化,是对自己最大的良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