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群

我是一名高一音舞生,最近状态比较差。自从六年级学钢琴,妈妈对我的学琴练琴管理很严,即便现在已经高一了,在练琴沟通方面仍然是以妈妈为主导。高中以来,每周在家几乎都会跟父母争吵,而每次争吵都离不开练琴,有时当自己不高兴时,偶尔踢钢琴或者砸钢琴,甚至大声吼几声。我的妈妈就在一旁看着我,不阻止也不干预。当我发泄完内心的怨愤,我妈妈就会说,发完“疯”就去练琴吧。这样的行为初中时偶尔也有,我妈妈默许了我的行为,慢慢地,我也好像认可自己的“发疯”行为,每次发完“疯”,我觉得内心会好受很多。

我有个读初二的妹妹。妹妹很会哄妈妈开心,爸爸妈妈总是拿妹妹的成绩跟我比较,数落我不如妹妹。妈妈看不到我的努力,即便我很认真地练琴,如果妈妈没有看到就会不相信我,有的时候我练得很好,但妈妈在玩手机没有听到,就会让我再弹一次,如果出错了,还会责骂我。爸爸似乎总是站在妈妈那边,做出的承诺会用各种方式延迟甚至不兑现。我觉得父母根本不懂我,妈妈口中的“发疯”行为,我很想控制,但好难。您能帮帮我吗?

小可

从你的描述中可以看到你和父母紧张的亲子关系,迫于父母的权威,你不得不做那些让你感到痛苦的事。并且你自身存在很多的自我否认,很在乎父母对自己的态度。这种“发疯”的行为,看似是宣泄,其实是在进行自我攻击。当个人的需求无法满足时,长期受到父母限制,不能有效地发泄自己的情绪,无法洒脱地做真实的自己,会产生活着憋屈、进而习得极端的行为方式。

长期以往,只要有一点不顺从自己想法的事情发生,个体就会选择伤害自己或者引起他人注意的方式,而且承受能力相较于同龄人而言会削弱。从心理学上说,这种“发疯”行为是一种攻击表达,一种不合理的发泄情绪方式。

当你不善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且多采用压抑情绪或者错误宣泄情绪的方式时,你内心想突破的欲望就会越强烈。

要有效避免这种“发疯”般的自我攻击,需要你和父母双方的共同努力。

当父母的要求跟自己的想法有出入,问问自己内心,我是真的想接纳还是被迫接纳,被迫接纳自己能够承受吗?学会向父母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或许第一次很难,但如果不说,父母会误认为你是同意父母的。不要害怕父母的拒绝,只要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就已经在成功的路上。对小可而言,父母在学习方面的要求高于自己的能力或者跟当下造成冲突时,要及时向父母说出进行协商。

我们身处憋屈的处境时,不良情绪就会涌上心头。情绪本身没有对错,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对待情绪。需要解决的是对事件本身的看法而不是我们的情绪。

不良的情绪提醒我们当下的处境是需要做出改变的,我们可以找出让自己不爽的具体事件是什幺,此时的想法是什幺,如果我换种想法会怎样呢?尝试用不同类型的想法跟自己对话。比如,小可可以尝试就妈妈要求重弹一遍一事进行转变想法练习,或许发现妈妈要求重弹一次,好像也没那幺难受,因为重弹自己可以巩固知识内容,把琴练得更好。

这个世上没有完美,比起完美,完成也是一种优秀。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父母指出我们的不足,深思如何改变;接纳老师指出我们的缺点,深思如何蜕变。

发现不完美并付出努力去成长,本身就是一件伟大的事。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去肯定自己,譬如,小可发现自己改变,主动寻求帮助,这就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坚持每天睡前找3-5件事肯定自己,坚持两周,慢慢养成习惯,就会发现,原来自己比自己想得还要美好。积极的情绪有助于积极的行为,进而强化积极的情绪,形成良性循环进而强塑自我信心和价值感。

父母是孩子内心的依靠,世上没有一个孩子不希望得到父母的爱,也没有一个孩子不爱自己的父母,我们可以尝试用温柔的方式表达真情实意的爱。

比如,我们可以和父母共同协商在某一天、某件事情上互换角色,体验一下对方的感受和立场。或许我们无法理解对方的行为,但行为背后一定有它的信息,尝试带着平等和尊重去感受对方,双方共同改变,才能有效促进家庭情感的流动。

用积极建构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拥抱生活。人人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每个人的独特资源和优势都可以绽放,我坚信亲子齐心协力改变,会体验到一切皆有例外,奇迹时时发生,每个人的生活将朝着积极乐观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