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芳

(广元市利州区第二人民医院 四川广元 628000)

心肺复苏是心搏骤停的一种抢救方式。心肺复苏对于抢救患者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猝死不止发生于有明确心脏病的人群,也有可能发生在看似健康的人当中,有些人存在潜在心脏疾病或者有心电异常,日常中无异常状况,但在某种特定条件下,比如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就会发生致命性的心律失常,此时若抢救不及时,则会猝死[1]。人们常常将心肺复苏称为“生死时速4 分钟”,即当人发生突然心跳停止时,4 分钟内实施心肺复苏,患者则可能被救活,由此可见,心肺复苏在临床救治中非常重要[2]。为使医院的护理人员全面掌握心肺复苏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操作技能,本院开展了一次培训活动,选80名院内护理人员并进行分组,分别应用常规培训方式和情景模拟方式进行培训,并对比分析培训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本院80 名护理人员进行心肺复苏培训,对其随机分组,对照组40 名,男2 名,女38 名,年龄22~32 岁,平均(29.3±1.2)岁;内科23 名,外科17 名;观察组40 名,均为女护士,年龄23~34 岁,平均(28.3±3.4)岁;内科24 名,外科16 名;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显着差异(P >0.05),可对比。

1.2 方法

(1)对照组用常规方法培训,即主要以PPT 的方式进行培训授课,完成理论授课后再进行模拟演示。

(2)观察组用情境模拟方式培训,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对护理人员进行分组,40 名护理人员分为8 组,每组分别配备1 个心肺复苏模拟人,由培训人员先对护理人员现场进行心肺复苏操作演示,演示的同时进行详细讲解,主要内容包括环境判断、病情评估、正确摆放体位、实施胸外按压、开放气道、做人工呼吸、判断心肺复苏的效果等。做完常规演示后,针对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做专门讲解,并选择特殊情况下的心肺复苏操作方法进行手法演示,演示完毕后,由每个小组分别进行练习,存在疑问时,及时向培训人员询问,培训人员给予及时解答。完成演示训练后,每个小组针对自己的训练情况进行总结并进行反馈,相互分享操作技巧,以巩固学习内容。全部培训结束后,对参与培训的护理人员进行相应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理论和实操,成绩满分共计100分,理论和实操各占50 分,考试结束后统计各组成绩,并做分析评价。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理论、实操考核成绩。对两组成员进行培训后考核,并统计考核成绩,做分析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经培训,观察组理论考试成绩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 >0.05);观察组实操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总分高于对照组(P <0.05),见表1。

表1 两组考核成绩对比(±s,分)

表1 两组考核成绩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理论 实操 总分观察组 40 89.6±4.3 93.4±2.1 91.8±2.6对照组 40 88.5±3.2 78.6±2.4 83.5±4.8 t 1.298 29.352 9.616 p 0.099 0.000 0.000

3 讨论

心肺复苏是对心跳骤停和呼吸骤停者进行的一种心脏按摩和人工呼吸急救措施,复苏时间越早,患者存活率越高,因此,这种急救方法在生命抢救中意义重大[3]。

作为医院护理人员,掌握心肺复苏的理论和实操技能,这是临床急救的一项硬性要求。为通过培训使院内护理人员能够较好地掌握心肺复苏的理论知识,本院对所选护理人员进行了情境模拟的心肺复苏培训教学。情景模拟是一种模仿现实生活场景实施救治的一种培训方法,此方法不仅能够让护理人员身临其境地进行学习,并能够较好地突出操作性,注重实效性,并兼顾理论学习,是一种理论和实际高度结合的教学方式,此方式不仅体现了实践性,也体现了实效性和综合性。在本次培训中,将护理人员分为相应小组,并给予特定的情境模拟,以仿真且复杂的现实情况作为培训环境,引导护理人员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让护理人员在实践中获得真切的体验和感受,从而提高自身操作能力。另外,从实效性角度讲,情境模拟的教学方式可提供一种较为真切的现实环境和条件,利于护理人员实践和模拟相关情境,这种方法实效性较强。从综合性角度讲,情景模拟不仅为培训提供了逼真的场景,而且此场景还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护理人员通过场景模拟进行心肺复苏技能操作时,也能将前面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起来,以逐渐形成联系性和全局性眼光。通过培训后考核,观察组理论成绩和对照组差别不明显(P >0.05);观察组实操成绩及总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 <0.05)。

综合上文,在院内护理人员心肺复苏的培训中应用情景模拟培训方式,可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和实操成绩,此方法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