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晓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是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也是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他活到98 岁,不但着述丰厚,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且在养生上也很有见地。罗素晚年谈起如何延年益寿的话题时讲到了一些有趣的事,还开出了如何使人不变老的方子,颇有精辟之处。

广泛的兴趣使你忘记岁月流逝

罗素说,我的第一项建议是,选择祖先要慎之又慎。当然,这是罗素的一句俏皮话,人是无法挑选自己的祖先的, 他只是借此讲出了人类遗传基因在寿命中的重要作用。罗素的4 位祖(外祖)父母中有3 位活到8 0 岁以上,他的一位曾祖母活到92 岁,可见罗素的长寿首先得福于祖先。不过遗传只是人长寿的一个方面,而人的精神不变老,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延年益寿的大问题。

长寿家庭的人之所以长寿,除了遗传因素外,还得益于家庭良好的起居饮食习惯、养生保健的生活方式,得益于豪放、欢乐、热情的情绪氛围和精神世界。

罗素举了他外祖母的例子。他外祖母一生养育过好多孩子,活下来9 个,有一个夭折,还有过几次小产。外祖父去世之后,她便把一腔的悲伤之情转移到了致力于妇女的高等教育事业上。她是格顿学院创办人之一,一直力图使妇女进入医疗行业。她常和别人谈起她在意大利遇到过的一位上年纪的绅士,这位绅士因为有两个孙子刚刚离开了他而十分悲伤。她却大声说道:“天哪!我有72 个孙子,要是其中一个离我而去,我就得伤心一场,那我的日子还要不要过了!”听她这样说,那绅士表示不解,但罗素表示赞同她的想法。

罗索非常崇尚他外祖母的处世方法。80 岁之后,她的睡眠开始有些困难,但失眠并未给她造成威胁,反使她成了一只神气的“猫头鹰”:她常常从午夜到凌晨3 点阅读科普书籍。因此罗素深信她之所以总是不老,是因为她没有时间发现自己在变老。罗素认定:“这正是保持年轻的最佳方法。如果你的兴趣和活动既广泛又浓烈,你能从中感到自己仍然精力旺盛,你就不必去考虑你已经活了多少年,更不必去考虑你那也许不很长久的未来。”

老年人应注意做到两个“避免”

首先,要避免过分沉湎于往事。老年人容易怀旧,这似乎是一种规律。罗素说,人不能生活在回忆当中,不能生活在对美好往昔的怀念或对去世友人的哀念之中。罗素不喜欢怀旧,因为回忆起过去美好的事情容易勾起激动、兴奋;对现实事情的不满意,则会产生愤慨和不悦;过去曾哀伤过的事情,回忆起来容易导致绵绵不断的悲情和伤感,而且久久不能平抑。这些情绪都不利于老年人平稳地度过晚年。故罗素主张将往事“忘掉”,不去缅怀和纠缠,“应当把心思放在未来,放到需要自己去做点什幺的事情上”。

其次,要避免依恋年轻人。罗素认为,子孙们长大成人之后,都在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如果你还像他们年幼时那样关心他们,你就会成为他们的包袱,除非他们是弱智人。他强调,不是不应该关心子女,但是这样的关心应该是含蓄的,更应该是宽厚的,而不应该过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些老人对子女或孙辈呵护有加,有时会成为一种精神负担、经济负担和体力负担。这既对自己的身体不利,也对孩子们的成长没有好处,最终只能使自己筋疲力尽。罗素主张把子孙养育成人之后,让他们自立、闯荡。人的兴趣不应仅仅放在自己的孩子、朋友和亲属身上,而应将兴趣外延至其他人、社会公益事业和全人类的幸福上。这些博大的、无私的、利他的兴趣以及相应的适当活动,会使生活变得多彩多姿而富有意义,亦会使生命充满希望和活力。

幽默、快乐是长寿秘诀

罗素的一生,是在风雨飘摇和艰难困苦中度过的。在98 年的人生长河中,他的手始终没有放下搏击的武器。这武器便是他人生的幽默快乐原则,便是他对人世间爱的激情,便是他思想的锋刃。快乐,是罗素战胜痛苦与死亡的武器;幽默,是罗素调剂情志的良药。

只有热爱生活、胸襟博大和乐观豁达的人谈吐才会幽默。列宁曾说:“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幽默不仅是具有艺术品位的修养,医学与心理学表明:幽默对于身心健康、长寿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从医学角度来看,具有幽默感的人,其体内新陈代谢旺盛,抗病能力增强;同时幽默可以帮助远离抑郁症、神经衰弱症及老年痴呆症,延缓衰老,常葆青春。

从心理学角度看,具有幽默感的人,其幽默可以减轻心理上的挫折感,易从负性情绪中解脱出来,求得内心安宁;心理防御能力较强,不但保护自我,而且还能够调节心态和保持心理健康。具有幽默感的人,比一般人更能欣赏和享受人生。它能帮助人洞察物质本质和人心的奥秘,使人产生同情与谅解,更能超脱世俗的利害得失,远离烦恼侵袭,享受幸福人生。

害怕死亡毫无意义

罗素认为老年人应当豁达大度地看待生与死的问题,克服“怕死”的思想。同时,他提出了克服这种恐惧的最好方法:“逐步扩大你的兴趣范围,并使其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直至包围自我的围墙一点一点地离开你,直到“我”在自己心中无立锥之地,从而让自己的生命愈来愈融进宇宙的大生命、也即人类的大生命中。如果一个人进入老年能这样看待生命,就不会因惧怕死亡而感到痛苦。”

罗素说:“我渴望死于尚能劳作之时,同时知道他人将继续我所未竟的事业,我大可因为已经尽了自己之所能而感到安慰。”罗素的诺言兑现于他的行动之中。他活了98 岁,坚持做学问、写作70 余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