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禹

胆道蛔虫病,常见于儿童,但它可不只是儿科疾病。

虽说近年来农村的卫生条件大为改善,但某些尚未完全脱贫地区,卫生水平仍较差,此病的发病率仍较高,故临床医生(特别是农村基层卫生工作者),对此病仍需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老百姓也要对此加强认识,搞好个人防护。

蛔虫寄殖于人体肠道内,它喜温怕热,喜碱恶酸,爱动好窜,善于钻孔,因胆道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部,故当患肠道蛔虫症时,肠内蛔虫可逆碱性胆汁液而钻入胆道,从而引起胆道痉挛、发炎、黄疸、突发右上腹剧疼等症状;另外,当蛔虫寄生的肠道环境发生变化时,如高热、腹泻、过饱、过食油腻食物,以及手术刺激或服驱蛔药过多,致激惹肠道过度蠕动,这些也是引起胆道蛔虫症发作(中医称蛔厥)的重要因素。

根据右上腹突发剧疼,恶心、呕吐,再结合B超检查、肠镜检查、大便检查,以及以前粪便中发现过蛔虫(尤其是婴幼儿童及个人卫生较差者),此病的诊断即可成立。本病急性发作时,须采取积极治疗措施。

治疗胆道蛔虫症,大家平时用得较多的可能还是西药,不少人小时候还会每年定期吃。不过,您可能不知道,中医药对此也有应对良策,而且是按摩与验方、非药物与药物的双管齐下的方案。

手法按压穴位

方法 取带有靠背的椅子1把,让患者面向椅的靠背而坐,并充分暴露肩背部。术者用左手拇指压于患者右肩胛冈外1/3下2厘米处的“痉胆穴”,上下滑动拇指并逐渐加大力量。与此同时,用右拇指压于右季肋部平行面骶嵴肌缘上的“输胆穴”。左、右拇指均用力按压,按压时嘱患者憋气,按压3~5分钟即可。若无效,休息10分钟后再重复1次,若疼痛完全消失,说明蛔虫己退出胆道。

疗效 据国内文献报告,用本法治疗胆道蛔虫症,有效率高达9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腹外手法治疗

方法 在腹疼剧烈时,令患者屈膝仰卧,腹肌放松,寻找腹部固定压疼点(多在剑突稍偏右的肋缘下)。当压疼点找到后,趁患者不备,术者右手4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用力在压疼点上猛按压一下,并迅速将手提起即可。若手法不当或用力过轻可再重复施术一次。疼痛若不剧烈,则不是施术的时机。对有效者(指腹疼消失),随即服用足量驱蛔药(驱蛔灵:成人3~3.5克,睡前一次服完;小儿100~160毫克/公斤体重,睡前一次服完,一次量不得超过3克),使虫体排除体外,以免重发。

疗效 据文献报告,用本法治疗,施术后腹部剧痛立即消失者占半数。

按摩捏脊治疗

方法 患者俯卧,术者用双手从背部正中自上而下按摩,致皮肤发热后,改用双手从骶部向颈部用力提拉棘突两旁的皮肤,连提3遍,然后按摩推压两侧腰区。

疗效 据文献报告,用此法治疗腹痛立止,疗效满意。

验方治疗

乌梅丸(汤)

由乌梅、附子、桂枝、蜀椒、细辛、黄连、党参、当归组成。可做成丸剂,也可水煎服。根据蛔虫有“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的特点,本方酸、辛、苦俱备,故能治疗本症。据资料报告,用乌梅丸治疗40例,有效率为95%;用乌梅汤治疗113例,每剂分4次服,全部治愈。

乌梅醋

干乌梅500克,曲醋1000毫升,浸泡24小时。1次服10~20毫升,每日3次(儿童量酌减)。疼痛缓解后即给驱蛔药治疗肠蛔虫症,以免复发。据资料报告,用本方治疗50例,有效(时限为指服药后48小时内)治愈48例,无效2例。

茵陈乌梅驱蛔汤

茵陈60~180克,乌梅(捣碎)24~30克,川楝子(捣碎)30克,干姜、甘草各6克,白芍15克,木香12克。以上为1剂,每剂水煎2次,4或8小时服1次。

据文献报告,用本方治疗胆道蛔虫症105例,服药1~3剂后全部治愈。疼痛消失时间最短20分钟,最长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