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医院主任医师 王 豪

反流性食管炎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类型,指过多的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胃灼热感、反酸、吞咽困难等症状,胃镜下可表现为食管黏膜的糜烂及溃疡。男女均可发病,以40~60岁最为常见。临床以嘈杂反酸甚至进食不畅等为主要表现,抑酸治疗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措施,一般可治愈,但复发率高。

病因有4个

反流性食管炎属于中医“吐酸”“噎膈”“反胃”“食管瘅”“嘈杂”等范畴。中医认为,反流性食管炎主要是因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肝气犯胃,胃气上逆等原因所致。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饮食所伤饮食不节,多食辛辣燥热之品,津伤血燥,以致食管干涩,食物难入;或因过食生冷油腻不洁食物,停滞不化,伤及胃腑,以致胃失和降;或因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水谷不化,痰阻留饮,积于中脘,以致痰饮上逆而致本病。

情志失调七情所伤,思虑不解,郁怒难伸,以致影响肝脾两脏功能。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横逆犯胃,肝胃不和,以致胃气上逆而发生本病;忧思伤脾,脾伤则气结,气结则津液不得输布,凝聚成痰,痰浊内聚,酿而成酸或痰气交阻,逆而不降,则饮食难进。

感受外邪由于感受风寒暑湿火热之邪或秽浊之气侵犯脏腑,胃失和降,水谷随气逆向上而发生本病。如感受风寒,寒邪易耗中阳,中阳受伤,寒滞客于脾胃,而成本证;或因热结脾胃,津亏血燥,纳化失调,致食入而反出。

脾胃虚弱禀赋不足,或劳倦内伤,脾胃受损,食少运迟。若阴亏液涸,则食管干涩,饮食难以下咽;若脾胃失其温煦,运化无力,则痰淤互结,阻于食管,发生本病。

辨治分5型

综上所述,本病病位以食管、胃、肝、脾为主,病变以胃失和降、肝气郁结、痰浊郁阻等为多。中医辨证施治可分以下几种——

肝胃郁热证

主症:嗳气反酸,上腹部或胸骨后有灼热感或烧灼样疼痛,心烦易怒,口干苦臭,大便干结,严重时呕吐,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疏肝清热。

方药:左金丸加减。黄连6克,吴茱萸2克,牡丹皮、黄芩、浙贝母各15克,白花蛇舌草、瓦楞子(先煎)各30克,栀子10克,白芍12克。

加减:反酸者加乌贼骨12克,浙贝母9克;嗳气频繁者,加沉香9克,白蔻仁12克;心烦易怒者,加合欢皮12克,炒栀子9克;呕吐者加代赭石12克,柿蒂9克;腹胀便秘者,加虎杖、厚朴各9克。

肝胃不和证

主症:胸骨后灼热或灼痛,嗳气反酸,食欲不振,大便不畅,胸闷,两胁下疼痛,舌苔薄白,脉弦。症状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治宜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6克,白芍15克,陈皮8克,枳壳、香附、延胡索、川楝子、郁金、紫苏梗、法半夏各10克。

加减:吐酸者,加乌贼骨12克,浙贝母或煅瓦楞子9克;嗳气频繁者,加沉香、白蔻仁各9克;心烦易怒者,加合欢皮、栀子各9克;伴呕吐者,加砂仁9克,柿蒂6克;胸骨后疼痛者,加黄连6克,蒲公英9克。

脾虚胃热证

主症:腹部隐痛胀闷或灼热,吐酸水,嗳气,食欲下降,大便时干时稀,口干喜饮冷水,胸中烦闷,舌红苔黄,脉弦缓。治宜健脾清胃。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炙甘草、干姜各5克,党参、大枣、延胡索、法半夏、黄芩各10克,黄连6克,茯苓15克,煅瓦楞子30克,炒竹茹12克。

加减:胃热偏重,大便干结者,加大黄、蒲公英各9克;心烦口渴者,加天花粉12克,芦根15克;脾虚偏重,大便烂,腹胀明显,舌苔白腻者,加藿香12克,佩兰6克。

脾虚气滞证

主症:胃脘胀满隐痛,剑突下或胸骨后隐隐灼热,嗳气则舒,食欲减退,反酸或吐清水,大便不调,舌淡苔薄白,脉弦细。治宜健脾理气。

方药:丁香柿蒂汤加减。丁香3克,柿蒂20克,延胡索、生姜、白术各10克,党参、紫苏梗、茯苓各15克,半夏、枳壳各12克。

加减:胸闷腹胀明显者,加薤白12克,厚朴6克;大便烂者,加苍术6克,藿香、白蔻仁各9克;手足不温、脘腹胀闷、喜温喜按者,加补骨脂9克,吴茱萸6克。

气虚血淤证

主症: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形体消瘦,气短懒言,口干咽燥,吞咽困难并且持续性胸骨后疼痛,舌淡暗,边有淤点、脉沉涩。治宜益气养阴、化淤散结。

方药:启膈散合橘皮竹茹汤加减。太子参、丹参、茯苓各20克,当归、郁金各12克,砂仁6克,大枣、浙贝母、荷叶蒂各15克,甘草、陈皮、竹茹、桃仁各10克。

加减:津液损伤者,加麦冬9克,玄参12克;大便不通者,加大黄9克;阴虚内热明显者,加牡丹皮9克,知母15克。

相关链接

反流性食管炎其他疗法

对于反流性食管炎,中医疗法丰富,除了上文介绍,还有一些已经验证的简易疗法,如——

单方验方治疗

1.乌贼骨、大黄各9克,木贼草(微炒)18克,共研细末,每次开水送服6克,早、晚各服1次,忌生冷辛辣食物。适用于肝胃郁热证。

2.延胡索、乌贼骨、三七各30克,共研细末,每次口服5克,每日3次。适用于气滞证。

3.鲜藕、白茅根各125克,煮汁频服,可用于反流性食管炎出血者。

4.竹沥30 克,开水冲泡,每日2次。对痰多胸闷者有良效。

5.白蔻仁、紫苏叶、代赭石各9克,水煎服,每日2次。

中成药

1.四方胃片:每次3片,每日3次,用于实证、热证。

2.香砂养胃丸:每次3克,每日3次,用于治疗脾虚证。

3.珍珠层粉:每次1~3克,每日3次,用于各证型。

4.金佛止痛丸:每次1~2支,每日3次,适用于各证型疼痛剧烈者。

5.胃乃安:每次4片,每日3次,适用于脾虚为主者。

6.加味乌贝散胶囊:每次3克,每日3次,饭前2小时服用,30天为1个疗程。

外用药

1.吴茱萸、紫苏子、莱菔子、竹沥、半夏各20克,共打碎研细末,醋调,贴敷天突、膻中、大椎穴位,每日1次。有理气化痰作用。

2.半夏、天南星、白芥子、瓜蒌、贝母、枇杷叶、枳实、杏仁各10克,研细末,用黄酒调成糊状,从两侧肺腧至胃腧大面积贴敷,再用上药贴敷天突、膻中,有清化痰热之功。以上隔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个月。

3.贝母、瓜蒌、海藻、半夏、天南星、白芥子、枳实、香橼、青皮、薤白各10克,沉香3克,研末装入布袋,平贴胸前食管部位,用纱布包扎紧。每星期1次,4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个月。有化痰祛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