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卫

伤口溃烂,长出蛆虫,称为蝇蛆病。这种事、或许有些老年人见过,是过去生活贫困,医疗、卫生条件差的情况下才可能发生的。以现在的生活条件、卫生环境,哪里还会有这种事情发生?年轻人更是对这种疾病闻所未闻。然而,在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防制科,我们诊断了一例蝇蛆病案例,不过,患者虽是城里人,染上疾病的地方是在非洲。

手臂上挤出一条虫

杭州市萧山区的小李姑娘,前往非洲乌干达度假。由当地的朋友陪同,游玩了不少地方,包括到丛林去漂流等。10天的假期很快过去了,期间难免被蚊叮虫咬,但没什幺严重的,当时没在意。

回国后才两天,小李突然发现左上臂出现一个五毛硬币大小的红色肿块,质地较硬,伴有瘙痒感。朋友提醒她,说不定里面有脓,挤一挤就好了。这一挤,挤得李姑娘汗毛都竖起来了。肿块中间竟然钻出来一条乳白色的虫子就像米里长的虫子,还肥嘟嘟的。李姑娘强忍着恶心,把虫子拨到一个透明的塑料袋里,怕虫子死掉,拿了块苹果,养着它,以便医生诊断。

心里恐惧的小李,当天晚上就带虫子到附近医院看急诊,医生无法判断,也没有进行治疗。第二天,小李又带着虫子,辗转多家医院,可都没搞清楚这是什幺东西,医生建议她到寄生虫病专业机构进行鉴定。于是,小李带着虫子来到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防制科。我们通过肉眼和显微镜下观察虫体,判断这是一种蝇的幼虫,鉴于小李有非洲旅游史,排除国内的一些蝇种,初步考虑人肤蝇感染的可能性较大。

有趣的实验室观察

我们将虫子移至载玻片上,肉眼观察,小虫子呈乳白色,略偏黄,长条状,约6厘米左右,还可以看见虫子在活动,不时伸出头部四处扭动。在80倍的显微镜下,虫体呈半透明状,浑身长满了黑色小刺,身体里的内容物还在流动,在显微镜下看没有肉眼看着那幺令人恶心了。由于蝇类仅凭幼虫是很难鉴定到某一种类,通常的做法是将幼虫继续养大,直至孵化变成成蝇。于是,寄生虫防制专业人员试着将这条蝇蛆进行喂养,但很可惜,在其成蛹之前已经活力很差了。于是乎,用试剂提取了这条奄奄一息蝇蛆的DNA。

在饲养蝇蛆的同时,我们通过邮箱与国内外相关专业人员联系,将显微镜拍下的照片传过去进行蝇种鉴定,但各地专业人员均未能给出明确的答案。确实,通过幼虫的形态学很难判断它属于哪一个种类。

基因鉴定明真相

在确定无法继续培养出成蝇后,我们用提取的DNA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扩增的序列通过在基因库中比对,得知这条蝇蛆原来是一种嗜人瘤蝇。

嗜人瘤蝇主要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但由于它的卵可以粘附在毛毯或是衣物上被带到各处,所以,染上这种病的病例能遍布各大洲。

雌性嗜人瘤蝇一次能产下300粒卵,当人们在室外晾晒衣物时,蝇卵就有可能落在上面。一旦幼虫破壳而出,就会钻入健康无破损的皮肤,通常情况下人不会觉得痛,甚至没有任何的感觉。在几天内如果得不到治疗,局部皮肤就会感到痒和痛,然后还有混合了鲜血以及蝇蛆代谢废物的液体流出来。如果没有被强制取出,蛆虫会在大约1到2周后自行钻出,在自然状态下,成熟的蛆将会钻进土壤中,变成蛹,几周后就会变成蝇。

这种局部的蝇蛆病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较大的损害,只是当虫子寄生时,皮肤局部会出现红肿、溃疡和流脓。一旦虫子取出后,经过清理创口、控制感染处理后,就能康复。

“我就怕还有其他的虫子出来,会不会在我身体里跑来跑去?想起来就很恶心!”李姑娘心有余悸。我们根据小李手臂自虫体挤出后,红肿一天之内有所消退的情况判断不会有更多的虫子,建议小李涂一些消炎药膏。一周后肿块中间的小伤口已完全愈合,红斑消退。

怎样预防恶心的蝇蛆病

嗜人瘤蝇在我国没有分布,所以没有发生流行的可能。非洲、东南亚、南美洲等热带地区气温较高,雨水密集,各种蚊、蝇容易孳生繁殖,包括嗜人瘤蝇。前往这些国家和地方旅游、工作,进行户外活动时,最好穿着长袖上衣及长裤,并在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喷涂含有避蚊胺成分的蚊虫驱避药物;在室内,可使用蚊帐,记得关好纱门、纱窗,睡前在卧室喷洒灭蚊药,或使用灭蚊药浸泡蚊帐;还应避免在室外长时间晾晒衣物,防止蝇卵落在衣物里层,怀疑衣物里有蝇卵的,用熨斗熨烫,可以杀死蝇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