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枭峰

吃不下打饱嗝查出这种病

63岁的马阿姨(化名)一直以来都身体健康,但这些年常常感觉上腹部不舒服。“一开始,就是觉得肚子胀胀的,胃口也不是特别好。”马阿姨说,最初以为是年纪大引起的消化不良,不是什幺大事,但去年开始,经常只吃了几口饭就感觉饱了,还时不时打饱嗝,而此前她每顿至少能吃一碗饭。

去年年底,马阿姨到当地医院就诊,内镜检查结果显示她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肠化,这可把马阿姨吓坏了,“回去叫我孙子网上查了下,说这个病要变胃癌的,我真的是饭也吃不下,睡也睡不着。”

看着马阿姨因为疾病一天天精神憔悴,子女带她来到浙大一院消化内科,寻求进一步治疗。“根据她去年的检查结果,我们为她进行了放大胃镜精查,发现她是中度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和中重度的肠化,幽门螺杆菌阴性。”消化内科张雪群副主任医师介绍,像马阿姨这种诊断的患者,确实属于胃癌的高危人群,但目前没有非常有效的治疗药物,建议她定期复查,一旦发现早癌可以及早干预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一定会癌变吗

不是所有查出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都面临着胃癌风险。专家表示,在接受内镜检查的患者中有20%左右的人会查出慢性萎缩性胃炎,它确实存在一定的癌变概率,但情况因人而异,甚至有部分患者经治疗后有可能逆转,因此不必过度忧虑。

慢性萎缩性胃炎并不是指我们的胃在缩小,而是指在胃黏膜上具有分泌胃酸、蛋白酶等消化作用的腺体萎缩,其本质是一种慢性胃炎。

引起腺体萎缩的原因主要有两类,一是年龄大而引起的自然老化,二是幽门螺杆菌感染,不同病因的萎缩可将疾病发展推向不同结局。

“如果是有直接病因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经过除菌治疗后,有部分患者可能实现逆转。”张雪群副主任医师表示,幽门螺杆菌是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原因,它不仅仅是老年人的专属,在年轻人中检出率也越来越高。药物除菌实现的逆转不是短期的,可能要经过五六年甚至更长时间,因此在患病期间,患者也不能大意,需要定期复查幽门螺杆菌。

如果没找到具体病因或是人体的自然老化,当前还没有特效药物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患者需要长期随访、定期复查,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胃炎到胃癌过程漫长

和马阿姨一样,也有不少患者在内镜检查中查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如果两者同时出现,尤其中重度肠化时,那幺癌变的概率就会提高。

一般而言,正常的胃黏膜在炎性刺激下发展成慢性萎缩性胃炎后,会呈现“肠化、异型增生、胃癌”这样一个进展趋势,而真正要从慢性萎缩性胃炎演化成胃癌,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常按照“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异型增生、胃癌”这一顺序发展。

肠化的全称为肠上皮化生,正常情况下胃黏膜和肠黏膜在上皮细胞结构、腺体组成、分泌功能等方面都不一样,但在慢性胃炎时,胃黏膜上皮在某些机制的影响下,会转变为肠黏膜上皮组织,这个过程就叫“肠化”。

根据病理表现,肠化分成不同程度,如果是轻度,患者查出后也不必过度紧张,要接受医生的专业意见并进行治疗。如果是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的肠化,那幺就要引起警惕了,胃癌可能正在悄悄靠近你。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一样,肠化在目前也没有非常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法,需要定期复查,一旦发现癌变的苗头及时治疗。

出现这些症状是警报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常常表现为:上腹部痛、腹胀、嗳气(打饱嗝)、餐后的饱腹感、早饱(即吃了一点就觉得吃饱了)等症状。很多人常常不把这些症状放在心上,以为是消化不良,如果长期存在这些症状,建议到医院就诊。

面对疾病,更要摆平心态,听从医生的专业建议,不轻信网络或民间流传的说法。如何降低患胃癌风险,医生给出了几点建议:

●根除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组织列为第I类明确的致癌物,也是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及早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阻止或延缓疾病的发展,从而降低患癌风险。

●饮食宜选用富营养、少刺激、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水果、蔬菜和膳食纤维,研究表明多摄入水果和蔬菜具有预防胃癌的作用。少吃对胃有刺激性的食物如生冷、油炸、腌制、烧烤或辛辣食物,少喝咖啡、浓茶,戒烟限酒,才能减少萎缩性胃炎的发作次数。

●定期胃镜检查。建议40岁以上人群或有胃癌家族史、严重胃病的患者定期接受胃镜检查。

●调整精神状态。保持心情乐观、舒畅、平和,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对于疾病的过于担心反而不利于病情的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