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羿

前几天在门诊遇到一个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因为体检发现假性近视,妈妈很担心,就擅自托人代购了0.01%阿托品给孩子用。结果孩子滴了一星期,就出现了看近模糊,类似老花的症状。

“杨医生,不是说低浓度阿托品可以控制近视,而且很安全,为什幺我家孩子出现了那幺严重的副作用啊?”孩子妈妈非常不解,甚至怀疑阿托品控制近视进展的可靠性。其实,这还真不能让低浓度阿托品背锅,而是孩子妈妈的错误用药导致的。

我们给孩子做了详细的眼科检查发现,孩子有+1.50~+2.00 的屈光度(可以理解为一种生理性的远视储备,即在年纪较小时由于眼轴短表现出来的远视度数),眼轴长度也只有22.6毫米左右,无论是远视度数还是眼轴长度都是令无数近视家长无比羡慕的数据。理论上来说,这个孩子并没有近视,没有必要使用低浓度阿托品。由于他本身就有一定的远视,因此在使用了作为睫状肌麻痹药的阿托品以后,就会出现看近模糊的症状。

很多家长可能会问:孩子在体检时不是发现是假性近视吗,那不就是快要近视了?为什幺远视储备(指眼睛调节能力的储备)还很多呢?

这里要提醒大家,孩子出现假性近视并不意味着会转变为真性近视,理论上来说,只要我们的眼睛有足够的调节力,可以在任何时候出现假性近视。

那幺什幺是假性近视呢?目前对假性近视普遍一致的解释就是:因为眼睛调节过度而出现一过性屈光度数增高的近视, 又叫调节过度性近视。正常情况下,当我们看远处物体时,眼睛处于一个调节放松的状态,远处物体能够精确汇聚到视网膜上。

当我们需要看近处物体时,人眼就要发动调节,睫状肌收缩,使我们的眼睛暂时处于一个可逆的近视状态,从而看清近处物体。这个过程有点类似我们用手机拍摄近处物体时的一个对焦过程。

但是,当我们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后,负责发动调节的睫状肌就会收缩过度甚至痉挛,此时再看远处,由于睫状肌无法充分放松,就出现了调节性的近视。有研究发现,当人眼连续过度看近处(一般25cm~30cm)一小时左右,就会产生25度~60度的假性近视,而这个假性近视一般需要6 秒~68 秒的时间休息才能消除。

出生时,人眼都是远视,随着年龄的增长,用眼强度的增加,远视度数慢慢降低,人眼逐渐正视化,并可能出现近视。我们将近视患者的屈光状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远视、平光、近视前期(近视度数50度以下)、真性近视。理论上来说,用眼距离越近,时间越长,产生的假性近视度数也会越高,需要恢复的时间也会越长。而孩子年龄越小,越容易出现假性近视,这也是为何我们给孩子验光要做散瞳的原因,因为散瞳验光是真性和假性近视的判定标准。所以,其实假性近视只是眼睛过度近距离使用后的一个临时异常状态。在此,我们也提醒家长注意小朋友的用眼卫生,保持适当的看近距离,适当时间远眺休息。

让孩子使用低浓度阿托品的目的是延缓近视的进展,给孩子使用低浓度阿托品前必须有证据支持:孩子已经近视或处于近视的边缘;近视的速度比较快;孩子的眼睛适合使用低浓度阿托品。而前面也说了,假性近视只能证明孩子的眼睛处于一个调节过度的异常状态,并不能说明和支持以上三种中的任何一种情况。所以,单纯用假性近视来判断要不要给孩子用低浓度阿托品,是完全错误的。

看到这里有些家长可能会说:医生,既然孩子出现假性近视,说明他用眼疲劳调节过度,阿托品又是睫状肌麻痹药,那我不从近视防控角度,单纯从缓解视疲劳的角度给孩子用低浓度阿托品总可以了吧?这种做法,眼科专家也不推荐。因为绝大部分假性近视都能够通过休息、减少近距离用眼得到缓解和消除,完全没有使用药物的必要。而针对那些调节过度异常甚至出现严重调节痉挛的假性近视,低浓度阿托品(0.01%~0.1%)的药效又远远不够。一般都会使用1%环戊酮、2%~5%后马托平以及1%的阿托品滴眼液等睫状肌麻痹作用更强的药物。

孩子一旦出现假性近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孩子的眼睛处于一个调节过度的异常状态。此时,必须到医院里做验光(最好是散瞳)和测量眼轴,看他离真性近视还有多远,是否还有远视储备。同时,也可以做下双眼视功能的检查,排除视功能异常、调节超前的可能。研究发现,如果孩子的眼睛长期处于调节过度的假性近视状态,就更容易引起真性近视。

像文章开头的孩子,虽然有假性近视,但是远视储备充足、眼轴也较短,完全没必要使用医疗干预,注意休息、减少近距离用眼、增加户外活动就可以了。如果孩子已经在近视的边缘,那幺我们要根据眼轴的进展速度,酌情考虑是否使用低浓度阿托品。若发现孩子的视功能异常,非常容易处于一个调节超前的状态,即很容易产生假性近视,那需要在监测眼轴进展的同时适当地给予视功能的训练。当然,如果通过休息或者视功能训练还是无法缓解假性近视,那就需要使用一些睫状肌麻痹作用较强的药物来干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