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靖颖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罹患高脂血症的人群数量也持续增多,《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年)》显示,我国18 岁及以上居民高脂血症的总体患病率高达35.6%。严重的高血脂可能会引发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增加急性胰腺炎的发病风险。

血脂是血浆中的中性脂肪(包括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和类脂的总称。高血脂通常用来形容“血脂异常”,更准确地描述是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

与血脂密切相关的主要是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坏胆固醇)。甘油三酯受饮食影响较大,而作为代谢因素的胆固醇,则可以自我合成和排泄,受饮食影响相对较小。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容易在冠状动脉及其他动脉壁上形成斑块,导致动脉缩窄,血流受限。若斑块破裂,可能导致中风或心梗的发生。

无论是否有症状,高血脂人群都应接受合理的降脂治疗。除了药物和运动调节外,饮食控制也是一个重要方面。202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成人高脂血症食养指南(2023 年版)》,指出合理膳食可以预防血脂过高,这也是高脂血症治疗的基础。

●调控脂肪,适当增加不饱和脂肪酸。

高脂血症人群每日胆固醇摄入量应少于300 毫克,高胆固醇血症者每日胆固醇摄入量应少于200毫克。尤其是甘油三酯指标偏高的人群,要避免选择含有大量脂肪(特别是饱和脂肪酸)的肉类,如肥肉、猪油、鸡皮、猪脑、动物内脏等。适当限制每日脂肪摄入,可降低反式脂肪酸含量(某些食物如烘焙食品、薯条等含有大量反式脂肪),从而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水平,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水平,减少动脉硬化和血栓的风险。

可适度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例如,每天吃适量坚果,每周至少吃两次鱼类。适量摄入坚果可以改善血脂异常,降低血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但不宜过量,每天10克左右即可。

深海鱼类富含欧米伽-3 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抑制肝内脂质和脂蛋白合成的作用。它们还具有舒张血管和抗血小板聚集等特性。建议每周至少食用两次深海鱼类,如果无法做到,可以考虑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的补充剂。

●保证优质蛋白的摄入。

很多人得知自己患有高血脂后,就开始对肉类和鱼类等食物敬而远之,甚至每天只吃白粥配咸菜。这样虽然降低了油脂的摄入量,但蛋白质的摄入量也大大减少,容易导致营养不良,而缺乏蛋白质对血脂代谢也不利。

要保证每天摄入优质蛋白,可选择吃牛羊猪的瘦肉、去皮的禽肉、鱼肉和虾肉,以及豆类、蛋类和奶类。大豆中富含蛋白质、矿物质和大豆异黄酮等成分,增加大豆的摄入有利于降低血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每天摄入含有25 克大豆蛋白的食品,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避免高碳水,提高膳食纤维含量。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的一日三餐以主食为主,大量摄入米饭、面条、馒头等精制的碳水化合物。事实上,摄入过量的主食会导致血脂异常。特别是在摄入过多的添加糖时,多余的能量会直接转化为内源性甘油三酯,增加血脂异常的风险。这就是很多人明明饮食很清淡,但仍然面临高血脂风险的原因。当然,不吃主食也是不正确的做法,会导致新陈代谢减缓、易疲惫、易怒和身体衰弱等问题。

对于超重和肥胖人群,应该减少能量摄入,建议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保持八分饱左右的饱腹感,同时确保足够的能量消耗。

增加摄入主食中膳食纤维的含量,可以把主食部分替换为全谷物,如燕麦、糙米、荞麦、小米、玉米和红薯等,这不仅可以改善血脂水平,还可以降低餐后血糖反应。避免高碳水食物,如巧克力、饼干和精致米面。

根茎类蔬菜和水果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其中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胆固醇代谢。建议每天摄入约500克蔬菜和约350克水果,并尽量选择深色蔬菜。此外,果汁和蜂蜜都含有高糖量,不建议高血脂人群饮用。提倡饮用白开水、脱脂奶或低脂奶。

●少油少盐烹饪,少饮浓茶咖啡,戒烟限酒。

建议采用蒸、煮、炖等烹饪方式,少用油炸、油煎等方法。每日烹饪油量不超过25 克,选择富含油酸的烹调油,如橄榄油、亚麻籽油等。

每日食盐用量不超过5 克,少食腌制食品。浓茶中咖啡因含量过高,而咖啡因会造成血糖、血压升高,引发心悸、失眠等情况,对高血脂患者不利。建议少量饮用淡茶,尤其是绿茶,有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的作用。完全戒烟和有效避免二手烟有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并改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提倡限制饮酒,男性每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良好的饮食习惯是身体健康的基础,我们应该更关注自己的饮食,用最简单和最健康的方式来预防和治疗高脂血症,拥抱美好生活。

编辑/罗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