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迈南

“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当华桢念出《人类群星闪耀时》一书的序言,陈浩陷入深思,眼神由醍醐灌顶的惊诧到义无反顾的坚定。两人在共同导师带领下,逐渐发现自己的使命,散射普照黑夜的光辉……

由芒果TV、湖南卫视、芒果超媒、芒果影视出品,万里扬执导,黄琛、蒲维编剧,李现、任敏、周游、王紫璇等主演的电视剧《群星闪耀时》,4月15日在湖南卫视、芒果TV开播。剧集甫一播出,CSM媒介研究全国网收视排名稳居省级卫视第1名;在CSM71城、欢网、酷云等收视排行榜中,均以明显优势摘得同时段省级卫视第1名。

扎实剧本的背后

《群星闪耀时》讲述20世纪30年代,以华桢(李现 饰)、骆珉敏(任敏 饰)、陈浩(周游 饰)、石珺昱(王紫璇 饰)等为代表的青年,在时代洪流下坚定信仰、肩负使命,从“点点微茫汇聚成闪耀星河”的故事。剧中关于理想的视角和对青春的刻画,不仅展现了青年的生命力与创造力,还描摹了兼具浪漫色彩与现实烟火的故事,让观众跟随主人公开启一场热血昂扬的冒险。

编剧黄琛与蒲维曾携手创作年代剧《隐秘而伟大》。在豆瓣,21万网友给该剧打出了7.9分的高评分。“《隐秘而伟大》完成后,团队原本想为剧中‘夏继成这个角色再单独创作外传。”黄琛告诉《综艺报》,前作对人物前史、背景故事略有交待,但并未形成完整故事线。“我们着手编写新剧本大纲,试图将之前剧中一些散点串联起来;后来发现难以形成连贯的故事,于是决定创作一个全新的故事,也就有了《群星闪耀时》的剧本。”

黄琛介绍,团队为了《群星闪耀时》剧本的创作,做了大量资料收集和实地考察工作。例如,主人公华桢的成长背景设定在江阴电雷学校,主创详细研究了关于江阴海战的资料,多次参观上海和南京的博物馆。“我们还特意去了南京的颐和路,那里的国民党高官住宅与上海的洋房建筑风格迥异。这些考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绘人物的家庭环境和时代背景。”

之所以将剧名定为《群星闪耀时》,黄琛直言是受传记作品《人类群星闪耀时》的启发,“书中提到很多看似平常却具有决定性的瞬间,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历史进程。这一概念深深吸引了我,我将其融入剧本,这本书也成为剧中一件重要道具。”

走出创作“舒适区”

蒲维与黄琛是大学同班同学,两人既是同事,又是夫妻。蒲维介绍,两人分工明确,自己主要负责前期工作,如资料收集、剧本架构等,后期剧本撰写由黄琛完成。“合作初期,我们也曾共同创作剧本,后来发现效果并不理想,才有了现在的分工。”尽管默契十足,蒲维直言两人仍会在创作过程中出现分歧,“遇到分歧,我们会重新思考、重新推敲,最终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群星闪耀时》剧本创作历时两年,黄琛认为最具挑战性的部分,是怎样让新剧与《隐秘而伟大》呈现不同面貌,同时保持故事的独立性。“两部作品的题材和内容类似,我们在创作过程中难免面临‘写作惯性的问题,为了避免重复既有模式,我们不断探索新的表达方式,不让写作停留在‘舒适区。”

此外,《群星闪耀时》的时间背景比《隐秘而伟大》早10年,李现扮演的角色初登场时外表青涩,彼时的他并非一个成熟的潜伏者,而是电雷学校航海科的学生。立志成为海军军官的华桢受往日恩师嘱托,送《人类群星闪耀时》这本书去往上海,却在阴差阳错中改名向远生,成为一间破落派出所的底层警员。在与共产党员陈浩和骆珉敏的相处中,他寻得了真正的信仰和人生方向,从一名“官二代”贵公子蜕变为我党隐蔽战线的优秀战士。

剧中,李现饰演的角色在华桢和向远生两种身份中切换,前途大好的海军优等生和派出所小警员向远生,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碰撞出精彩的火花;任敏饰演的骆珉敏从新手女警员逐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进步青年。黄琛透露,随着剧情深入,剧中角色会逐渐丰富,形成更立体的人物形象。“我们并未参与选角,但根据选定演员的特点调整了角色设定,使角色与演员形象更贴合。李现的形象和气质与角色高度契合,任敏也跟我们人物小传中的描述很贴合。”

展现青年成长与信仰抉择

《群星闪耀时》以谍战戏份开局,在抽丝剥茧的过程中逐步揭晓真相。在接近真相的过程中,华桢逐步明朗自己的革命志向,实现了向革命青年的关键性转变。

“我们并未先确定类型,而是先想主题,确定要写一个什幺样的故事。这部剧虽然被很多人打上‘谍战剧的标签,但它的类型并不是很清晰,我们更多的是想展现青年成长与信仰抉择。”黄琛表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群星闪耀,《群星闪耀时》用“群星”作喻,希望向观众传达于时代洪流中以身报国、无愧青春的“群星精神”。“在那个充满不确定性、历史走向未知的年代,一群不同身份背景的年轻人勇敢前行,映照当代青年关于理想信仰议题的答案。”

蒲维说,近年来越来越多年代剧和谍战剧采用年轻化选角,不断寻找创新突破口。身为编剧,剧本创新一直是他的关注重点。“虽然现有剧情模式已经形成一定观众基础,但创作者仍需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主题深度,以应对观众口味的不断变化。此外,创作者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观众新的观剧习惯和审美喜好,以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